国家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最新进展:DRG/DIP 2.0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一份重磅文件,《关于印发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的通知》,标志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文件不仅明确了新版分组方案的落地执行工作,更在“提升结算清算水平”和“加强改革协同”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透过这份文件,可以看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向医疗机构释放更多善意,推动改革进程更加贴近临床实际需求。
分组方案的优化
新版的DRG2.0和DIP2.0分组方案在多个方面进行了优化,以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需求。具体来说,DRG2.0的优化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学科优化:重点对临床意见集中的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和复合手术进行了优化。
2. 编码原则:根据ICD-10和ICD-9-CM3的编码原则和编码共识,对“不可作为主要诊断”的疾病诊断和“常规小的、门诊可进行”的手术操作附加列为分组规则除外,减少医疗机构QY和0000组的产生。
3. MCC/CC表的测算:引入了遗传算法,考虑了麻醉分级,更加符合临床医疗需求。
DIP2.0的优化则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 聚类方式:采用“主要诊断+主要操作+相关操作”进行聚类,有利于双侧手术、转科等临床诊疗的价值体现。
2. 资源消耗判断:在“诊断+手术操作”进行“随机”组合的基础上,加入了资源消耗的判断,仅对引起资源消耗显著增加的必要手术操作独立成组,促进分组更加科学。
3. 病组数量减少:核心病种数量从11553组减少至9520组,提高了集中度。
4. 诊断明确性提升:减少了名称中含“未特指”、“其他”等的病种,病种诊断更加明确。
这两版分组方案的优化,旨在解决实际付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分组更加贴近临床实际,更加符合医疗需求。
特病单议机制的优化
DRG/DIP支付设置了特病单议的通道,主要是针对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服务行为的复杂性。文件对特病单议机制进行了优化和规范:
1. 时间要求明确:按月或季度组织专家审核评议,至少每季度一次。
2. 纳入比例放宽:原则上不超过DRG出院总病例的5%、DIP的5‰,这一比例对医疗机构相对宽松。
3. 情形丰富:危急重症、新技术相关病例、住院天数过长或住院费用过高等情况均可由医疗机构自主申报。
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医保部门需要加强对特病单议的审核与管理,确保这一机制规范运行、行稳致远。具体措施包括:
1. 明确纳入情形和标准:注重对特病单议的病例进行聚类,为本地细分组的升级做好准备。
2. 提升审核能力和效率:采用线上直接审核、异地交叉审核、学会协助审核等方式。
3. 合理把握审核标准:特病单议应作为“通道”而非“闸门”,不能过于苛刻地找病例中的问题,要鼓励医疗机构申报。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未来展望
医保和医疗机构是命运共同体。没有医保的有力支撑,医院无法有序运营;没有医院的服务,医保也失去存在的基本意义。此次文件的发布,正是医保支付方式赋能医院发展的具体体现。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全流程回应了医疗机构的期待,并将在全国各地迅速落地落实。
面对医保部门释放的善意和红利,广大医疗机构应乘势而上、顺势而为,相向而行、拥抱改革。通过推动内部运营管理机制的根本转变,医生能够因病施治、合理诊疗,对每位患者尽心治疗、温柔以待,从而真正实现医保患三方共赢的改革目标。
未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继续深化,不断优化调整机制,确保基金的合理使用和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积极回应各方关切,改革将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提升各方的参与度、理解度和认同度。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管理,将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公信力,促进医疗机构的精细化管理,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最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保障,为全球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04-14
2025-04-14
2025-04-14
2025-04-14
2025-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