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行业现状:资金紧张,生存考验升级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中国创新药产业在经历了两年多的寒冬后,融资困境仍然严重,行业整体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无论是已上市的公司还是未上市的早期项目,资金紧缺成为了普遍现象。根据2023年港股18A公司财报数据显示,如果今年的研发投入不变,有约13家上市biotech年底账上现金不足以支撑过今年。这种现象表明,biotech公司如果现金流不足以支撑未来一年的开销,其发展策略必须重新考虑。
一些公司虽然上市了,但现金流依然紧张,而未上市的biotech情况更加严峻。有业内人士估计,大约有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实际已经停顿或解散,员工遣散得差不多但公司还未注销。这些公司可能还有一些专利或设备资产可以出售,创始人不愿意关闭公司,有的通过接私活来维持生计。这种情况在长三角地区尤为普遍。
从融资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创新药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融资金额已回落到2018年的水平,分别是309亿元和215亿元。而在2020年和2021年的顶峰时期,这个数字分别是877亿元和888亿元。全球经济流动性趋缓,创新药股价大幅下跌,未能以产品盈利来证明自己的创新药企成了投资人首先看空的对象。
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面临着资金减少和退出收益不确定性升高的困境,特别是去年“827”新政导致IPO收紧,投资热情骤降。生命科学产业园区虽然越来越多,但生物技术公司普遍缺乏持续的产品盈利,一旦现金流告急,对于租金的敏感性就会增加,不但不会考虑租用新地址,退租的情况也比比皆是。
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biotech积极进行自救,通过各种方式增加现金流。例如,荣昌生物通过贷款继续研发投入,博安生物宣布向银行贷款3亿元,圣诺医药则因投资私募基金遭遇爆雷,仅赎回了20万美元。这些公司在现金流短缺情况下,通过贷款、砍管线、BD(Business Development)等方式寻求生存。
BD已经成为biotech的一种基本操作。例如,荃信生物将一个银屑病和克罗恩病管线授权给翰森制药,拿到首付款7500万元人民币。永泰生物和艾美疫苗则期望通过重磅产品销售来“回血”。而复宏汉霖因长期股价低迷,上个月复星集团宣布将其私有化。这些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努力维持运营,以期度过寒冬。
然而,并不是所有biotech都有融资机会。业内人士指出,投资人对确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新创业者拿到融资的机会已微乎其微。现阶段,投资人更愿意投既往已经合作过的项目,而新项目的机会很有限。尤其是地方政府基金,虽然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但地方财政紧张,投资步伐放缓。
未来biotech的发展策略必须更加务实,明确自己的创新核心竞争力所在,舍弃不必要的项目,并且要有明确的现金流管理意识。在弹尽粮绝的至少6个月或更长时间之前,就要积极寻找新的资金,与投资者保持良好的沟通。
在当前的投资环境下,国资已经成为biotech的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基金虽然以招商引资为主要目的,但投资条件越来越苛刻,企业需要在当地投资和租用当地厂房。国资的投资虽然有条件,但能够提供更多资源,有实力领投或跟投下一轮融资。
此外,biotech可以把眼光放到中国大陆地区之外。例如,香港特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港深创新及科技园的建设,链接深圳和香港,享受政策优惠与资金支持。中东地区也是创新企业出海的新地点,这些国家有意摆脱对于石油经济的依赖,通过引入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除了传统的股权融资,其他融资方式也在开发中。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国创投17条”提到的融资渠道包括保险、私募资产管理产品、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债混合型创业投资基金产品。业内期待债权投资、股债混合能成为biotech新的融资机会。
在不够成熟的投资环境下,业界对国内投资结构的期待包括形成投资接力,关注临床一期、二期的项目。在创新药行业的寒冬中,创投行业也同样面临挑战,如何相持度过寒冬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题。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