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手术向直肠癌宣战:保护肛门功能的创新突破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蒋大伯已经年逾60,前年因间断性便血到当地医院做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有直肠癌,而且距离肛门口只有3厘米。如果进行直肠癌根治手术,可能需要切除肛门并造瘘。后来,蒋大伯的子女在网上了解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结直肠外科刘天佑教授进行的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后,便决定前去会诊。经过详细检查和多学科专家讨论,确认适合进行TEM手术。经得家属同意,刘教授团队通过肛门入路,成功切除了肿瘤,彻底根治。术中和术后快速病理显示肿瘤切缘阴性。术后仅观察3天就出院,并至今随访稳定,未见复发。
新的结肠和直肠外科手术工具
作为结直肠外科领域的一项新型利器,肛门内窥镜微创手术(简称TEM)将直肠镜、腹腔镜和微创技术有机结合。手术过程中通过肛门入路,利用手术视野放大数倍的优势,使医师能够更清晰地切除直肠中上部的病变,克服了肛门括约肌和盆骨骨性边界的切除局限性。在过去的十年中,作为黑龙江省医学会TE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群力分院结直肠外科的刘天佑教授率先引入这项新技术,已经累计完成600多例直肠疾病的TEM手术。这种手术不仅完全切除了病变,还保留了患者的肛门功能。在今年年初举办的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委会年会上,刘天佑教授受邀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临床经验,得到了同行的瞩目和好评。
据悉,上世纪80年代初,德国专家格哈德·布尔斯教授研制了一套独特的手术用直肠镜系统,即通过肛门进行微创手术(TEM)。这一系统设计巧妙、精致,使医生能在扩张的肠道内通过双目镜带来的放大、清晰、三维视觉效果或内镜成像系统显示器画面,并使用精细器械进行各种腔镜手术操作。随着微创技术和影像学的迅速发展,TEM凭借其更清晰显现的手术视野和更大的操作空间优势,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在治疗直肠腺瘤等良性病变、早期直肠癌以及各种罕见直肠疾病手术中取得突破和广泛应用,获得卓越的临床效果。目前,TEM已成为日本和欧美国家治疗直肠部分肿瘤的标准手术。
目前为止,刘天佑教授的团队已经进行了600多例TEM手术,涉及直肠腺瘤、肠息肉、早期直肠癌、直肠狭窄、胃肠道间质瘤、盆腔脓肿、直肠异物、直肠阴道瘘和直肠膀胱瘘等病症。这些患者的年龄大多在40至70岁之间,最大的患者近百岁。其中,大多数病例是早期直肠癌,肿瘤直径一般为1至2厘米,距肛门边缘多在10厘米以内。约30%患者的肿瘤病变距离肛缘太近,传统手术会导致永久性结肠造口。与经腹开放或腹腔镜手术相比,TEM手术表明其精准度更高、创伤和疼痛更轻、康复时间更短、功能保护更佳,且没有出现保肛失败的情况。
TEM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不仅如此,经直肠内镜微创手术(TEM)还避免了大规模手术常导致的并发症。术后患者无疼痛,可活动无限制,功能不受影响,手术操作快速,在手术时长、出血量、功能保护、术后镇痛、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TEM手术方式不同于传统手术,能提供精确的三维立体手术视野,手术范围广泛,可确保完全切除病变组织而无残留。此外,对患者的创伤较小,无需额外皮肤切口,避免了腹部切口和肠造口,减少了严重感染的风险。整个手术耗时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康复相对快速。
刘天佑在总结TEM手术经验时强调,需在手术器械、操作路径、适应症、风险评估、术前定位等方面努力,持续改进和创新。举例来说,由于TEM手术空间有限,任何差错都会带来困难,比如在手术过程中更换患者体位,会增加手术时间、消耗无菌物料,让麻醉医师操作更困难。在不断尝试中,刘教授与消化内科及影像科合作,找到了最佳定位方法。即在肠镜下注入少量生理盐水,在患者改变体位后,通过肠镜确认肿瘤精确位置,同时用钛夹固定肠镜末端,再结合X线精确定位肿瘤,从而确保手术成功。
刘天佑教授指出,在TEM技术数十年的发展中,治疗直肠腺瘤等肠道疾病取得了显著成就;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和筛选,明确早期直肠癌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同样适合TEM治疗。随着微创理念的普及,人们更倾向于保留器官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这是TEM技术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展望未来,新辅助放化疗结合TEM治疗进展期直肠癌、经由TEM平台进行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以及针对直肠罕见疾病的挑战虽仍然存在难题,但随着TEM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支持,相信将为更多肠道疾病患者带来希望。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