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穆峰达®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T2DM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穆峰达®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T2DM患者的新治疗选择

找药助理
1058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礼来中国宣布穆峰达®(替尔泊肽注射液)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这种药物是一种每周注射一次的创新药物,是一种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 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患有2型糖尿病(以下简称:T2DM)的成年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使用二甲双胍和/或磺脲类药物治疗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情况下。

从2011年到2021年,我们国家的糖尿病患者数量从9千万增加到了1.4亿,患病率持续显著上升。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是导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虽然T2DM患者有多种治疗选择,但现有的降糖药物对疾病原因的治疗仍存在不足,很难帮助患者在不引起低血糖的情况下达到指南推荐的综合管理目标。穆峰达®为T2DM患者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选择,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综合控制:HbA1c≤6.5%,体重降低≥10%,无临床意义的低血糖事件且没有严重低血糖事件。

* 低血糖的临床意义:血糖值低于3.0毫摩尔/升;严重的低血糖:在出现意识或身体变化的情况下,需要他人帮助来处理的低血糖。

穆峰达®是一种药物(替尔泊肽注射液),可以有选择性地结合和激活GIP受体和 GLP-1受体这两种胰岛素增敏受体,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目前,穆峰达®有四种不同的规格:2.5 毫克:0.5 毫升,5 毫克:0.5 毫升,7.5 毫克:0.5 毫升,10 毫克:0.5 毫升。

此次批准的主要依据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进行的全球重要III期注册试验SURPASS 1-5以及亚太地区的重要III期注册试验SURPASS-AP-Combo(其中83.4%的研究对象来自中国)。

SURPASS-213研究的T2DM患者,在起始时平均患病时长为8.6年,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8.28%,平均体重为93.7公斤,平均身体质量指数(BMI)为34.2千克/平方米。在穆峰达® 5毫克和10毫克治疗组中,受试者在第40周时HbA1c相较于起始时的平均下降为2.09%和2.37%,而在司美格鲁肽1毫克组中HbA1c的平均降幅为1.86%。

另外,体重自起始值的平均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次要终点之一。穆峰达® 5毫克和10毫克组的受试者体重平均减少了7.8公斤和10.3公斤,而司美格鲁肽1毫克组平均减少了6.2公斤。

SURPASS-AP-Combo12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条件为:平均病程7.7年、平均HbA1c为8.71%、平均体重76.6公斤、平均BMI为27.9公斤/平方米,47.5%使用磺脲类药物。在穆峰达® 5mg和10mg治疗组中,第40周时HbA1c相较于起始条件平均下降了2.24%和2.44%,而甘精胰岛素组的HbA1c平均下降了0.95%。

另外,体重平均变化自基线起是关键的次要终点之一。对于穆峰达® 5mg和10mg的试验对象而言,体重平均减轻了5.0公斤和7.0公斤,而甘精胰岛素组的体重则平均增加了1.5公斤。

穆峰达®在主要由中国人群构成的亚太地区T2DM患者中的综合安全性与全球人群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胃肠道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增加剂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其程度一般为轻微或中等。

关于 SURPASS-AP-Combo 的临床试验注册

SURPASS-AP-Combo是一个为期40周的多中心、多国家的、随机的、开放标签III期临床试验,针对那些接受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或与磺脲类药物联合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研究了替尔泊肽三种不同剂量(5毫克、10毫克和15毫克)与剂量滴定的甘精胰岛素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入组要求为受试者HbA1c在7.5%至11%之间,且BMI≥23千克/平方米。本试验共有来自中国、韩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的917名受试者,按照1:1: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接受替尔泊肽的5毫克、10毫克和15毫克或滴定剂量的甘精胰岛素治疗的组。主要研究终点是评估替尔泊肽10毫克和/或15毫克在基线至40周时对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是否不劣于甘精胰岛素。关键次要终点包括:替尔泊肽5毫克在基线至40周时对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是否不劣于甘精胰岛素、替尔泊肽所有三个剂量组体重和HbA1c的减少优于甘精胰岛素、替尔泊肽所有三个剂量组中达到HbA1c<7%的受试者比例是否高于甘精胰岛素组。

关于SURPASS系列的临床试验

替尔泊肽的SURPASS系列临床试验已于2018年底启动,并已完成了9项试验。其中包括6项全球第III期临床试验13-18、1项亚太地区III期临床试验12以及2项日本III期临床试验19,20。目前,在中国还有2项针对成人T2DM血糖控制的III期试验正在进行。这些试验旨在研究替尔泊肽作为单药治疗(NCT05963022)以及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NCT05691712)的疗效和安全性。

SURPASS系列已完成的9项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终点为40周或52周,治疗期最长达104周。这些研究在T2DM患者中评估了替尔泊肽(5 mg、10 mg和15 mg)作为单药治疗或联合常用类别的降糖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照组使用的药物包括司美格鲁肽1 mg、度拉糖肽0.75 mg以及滴定剂量的胰岛素(德谷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总的来说,I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对于T2DM患者,无论病程长短(平均5至14年),替尔泊肽的所有剂量(5 mg、10 mg和15 mg)均能显著降低HbA1c。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得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会有什么影响因素
得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会有什么影响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液疾病,它影响身体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发育。患者的骨髓无法产生足够健康的血细胞,导致出血、感染和疲劳等症状。除了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外,得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会受到多种影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详细解释。 1. 环境因素: 暴露于致癌物质: 研究表明,接触到某些化学品和辐射可能增加MDS的风险,如苯、苯并芘、有机溶剂等。 烟草和酒精: 长期烟草和酒精的摄入与MDS的发展有关。这些物质可能对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活方式选择: 饮食习惯: 营养不良或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如叶酸、维生素B12等,可能增加MDS的风险。均衡的饮食可以帮助维持健康的造血系统。 运动不足: 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紊乱,进而增加罹患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包括MDS。 3. 遗传易感性: 家族史: 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罹患MDS,这表明遗传因素在这种疾病的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 遗传突变: 一些特定基因的突变会增加MDS的风险,如TP53、RUNX1等。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引发异常的造血过程。 4. 年龄和性别: 年龄: MDS通常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风险逐渐增加。 性别: 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MDS,尤其是在某些亚型中。 5. 其他疾病和治疗: 妇科疾病: 患有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能增加MDS的风险。 化疗和放疗: 曾接受过化疗或放疗的人群在未来可能更容易患上MDS,这些治疗可能对正常细胞产生负面影响。 总的来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预防和治疗MDS都至关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谨慎选择治疗方式以及定期体检可以帮助人们降低患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

2024-11-15

该如何选择红皮病的治疗方法
该如何选择红皮病的治疗方法
红皮病,也称为银屑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皮肤疾病,常见于全球范围内,尤其是青壮年人群。其常见症状包括皮肤表面出现鳞屑、红斑、瘙痒等不适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红皮病的方法多种多样,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差异、生活习惯以及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因此选取最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治疗效果和患者舒适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治疗红皮病的方法可以分为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两种。局部治疗包括外用药膏、霜剂等,常见的药物有激素类药物、维生素D类药物、角质调节剂等,适用于病情轻微的患者或局部症状较为突出的患者。而全身治疗则包括口服药物、光疗等,适用于病情严重或病变范围广泛的患者。在选择局部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皮肤类型、病变部位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等因素进行选择;而在选择全身治疗时,则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患病部位等因素。 其次,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和安全性。一些治疗红皮病的药物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刺激、色素沉着等副作用,甚至因为长期使用引起内脏器官损伤。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当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药物的副作用情况,权衡治疗效果和副作用风险,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此外,红皮病的治疗是一个持续和综合性的过程。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后,需要坚持按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根据病情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调整饮食、生活习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促进身体的康复。 综上所述,选择红皮病的治疗方法应当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副作用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当与医生密切合作,积极配合治疗,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提高免疫力,最终实现红皮病的控制和康复。希望患者能够早日战胜红皮病,重获健康与快乐的生活。

#治疗

2024-11-15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有急性肺水肿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有急性肺水肿
急性肺水肿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它通常是由心脏问题或其他健康状况引起的。当肺部充满液体时,会影响氧气到达血液,造成呼吸困难和其他严重的症状。因此,对急性肺水肿的早期识别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确认自己是否患有急性肺水肿的方法: 1.注意呼吸困难和咳嗽 急性肺水肿的常见症状之一是呼吸急促和困难,伴随着剧烈的咳嗽。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休息或轻度活动时呼吸困难,特别是夜间或躺下时症状加重,这可能是急性肺水肿的迹象。 2.注重胸痛和心悸 急性肺水肿可能会导致胸部不适、剧烈疼痛或压迫感。此外,心悸也是常见症状,即感到心跳过快或不规律。这些症状可能是心脏功能异常引起的结果。 3.观察肢体水肿 肺水肿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水肿的情况,尤其是腿部。脚踝或小腿的肿胀可能是心脏问题引发液体潴留的迹象,须注意排除其他引起水肿的可能性。 4.留意发绀和疲倦感 急性肺水肿可能导致皮肤和黏膜发绀,表现为呈蓝紫色。此外,由于身体无法得到足够氧气,会产生明显的疲倦感,即使在平时做的轻微活动也可能感到非常累。 5.及时就医和确诊 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呼吸困难和胸痛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医生通常会进行临床检查,如听诊、X光检查或心电图,以确认是否患有急性肺水肿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急性肺水肿是一种高度危险的疾病,需要及时干预和治疗。虽然以上提供了一些确认自身症状的方法,但最可靠的诊断仍需要由医疗专业人士完成。因此,对于任何出现异常症状的个体,及时就医至关重要,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提前发现和处理急性肺水肿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减少潜在的健康风险,并保障个人的健康与安全。

#病因

2024-11-15

造成血友病的因素有哪些
造成血友病的因素有哪些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通常影响男性患者。这种疾病主要由体内凝血因子缺乏引起,进而导致患者易出现过度出血的情况。造成血友病的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即由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而引起。 1. 遗传基因突变: 血友病主要由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情况下,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而男性只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如果母亲是携带血友病基因的女性,她有一半的几率将这一变异基因传递给她的儿子,从而导致儿子患上血友病。父亲患有血友病的话,他的女儿会成为携带者,但不会直接患病。 2. 家族史: 如果一个家庭中已经有血友病患者,那么其他亲属患上血友病的风险就会增加。因为遗传基因会在家族中传递,并增加后代患病的几率。 3. 突变类型: 血友病有不同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具体取决于突变的具体位置和性质。有些突变导致体内凝血因子的完全缺失,从而导致重度血友病,而有些突变只是凝血因子功能降低,引起轻度或中度血友病。 4. 新生突变: 尽管血友病通常是家族遗传疾病,但也存在一种情况是新生突变。这种情况下,患者的父母均不携带血友病基因,但患者自身却出现了突变。这种情况比较罕见,但也会导致血友病的发生。 总的来说,造成血友病的主要因素是遗传因素,特别是X染色体上凝血因子基因的突变。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对血友病的认识,指导患者和家庭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针对血友病的治疗和预防手段也在不断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

#病因

2024-11-15

引起食积胃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引起食积胃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食积胃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胃胀、腹胀、嗳气、恶心、消化不良等。那么,引起食积胃病的原因有哪些呢?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 首先,饮食习惯是引起食积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长期暴饮暴食、大鱼大肉,或者食物不合理搭配,缺乏膳食纤维等,都容易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造成食物无法及时消化,从而形成食积,引发食积胃病。 其次,情绪因素也是导致食积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焦虑、紧张、压力大的生活状态会影响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酶分泌减少,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造成食积。此外,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导致暴饮暴食或者进食速度过快,加重食积症状。 另外,生活习惯也会对食积胃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长期睡眠不足、熬夜、饮酒过量、吸烟等不良习惯会损害胃部的功能,影响消化液分泌和胃肠蠕动,导致食物在胃内堆积,形成食积。 最后,某些基础疾病也可能引起食积胃病。比如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都可能影响到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停留时间过长,形成食积。 综上所述,引起食积胃病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饮食习惯、情绪因素、生活习惯以及某些基础疾病等。预防食积胃病的发生,除了注意调整饮食习惯外,还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定期体检,及时治疗和控制相关疾病,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积胃病的发生。这段文字是否符合您的要求呢?

#病因

2024-11-15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