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世界首例成功治愈糖尿病手术患者33个月无需胰岛素

世界首例成功治愈糖尿病手术患者33个月无需胰岛素

找药助理
1434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首例在世界上成功实施自身再生胰岛移植治愈糖尿病手术顺利完成,该患者目前已经33个月无需胰岛素注射

根据上海科技党建网络5月7日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即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程新研究小组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的殷浩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个性化内胚层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组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受损的案例”。

该研究人员进行的临床试验首先利用患者自身血液中的PBMC重编程成iPSC;然后培育出具有内胚层分化特异性的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并以EnSC作为种子细胞在实验室内再造胰岛组织(E-islet);最终,于2021年7月19日通过皮肝门静脉介入输注移植的方式,治疗了一例曾接受肾脏移植但胰岛功能受损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该患者同时伴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

50da81cb39dbb6fd98c81b21444c5215962b3798_副本.jpg

这项探索性临床研究是全球首次报道成功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组织移植治愈胰岛损伤性T2D。研究数据显示,在手术后116周,E-Islet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已获初步验证。同时,在血糖控制、减少外源胰岛素的需求、脱离药物治疗,以及餐后或空腹时C肽和胰岛素分泌等关键指标方面,证实了该治疗方法的显著有效性。这次研究首次确证了干细胞来源的再生胰岛组织能够长期有效地弥补T2D患者晚期胰岛功能受损,将高血糖逆转并实现功能性治愈。

9c16fdfaaf51f3de9ce5a874d88609123b2979c4_副本.jpg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所引起的高血糖。疾病主要包括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其病因主要归结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亦或两者兼具,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有效被利用和储存。部分糖尿病患者和家族存在疾病集聚的现象。另外,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胰岛功能受损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在其中,2型糖尿病(T2D)患者随着胰岛β细胞逐渐减少和衰退,其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减弱,导致大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低血糖昏迷乃至死亡。自2000年埃德蒙顿计划提出以来,通过从逝者捐赠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用于微创移植治疗一型和二型糖尿病患者,已取得显著的功能性治愈效果。

近些年来,接受胰岛移植且在手术后5年无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比例已经增长至60%。甚至有一个患者已经成功治愈超过20年。长期研究指出,胰岛移植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这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功能。然而,由于供体稀缺和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原因,推广工作受到了限制。因此,利用体外再造组织替代已故捐赠者的胰岛,对于治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需求。

cf1b9d16fdfaaf51ef6a8551c63c6de3f21f7acc_副本.jpg

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院长殷浩教授指出,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地利用患者的PBMC血细胞重新编程为自体iPSC细胞,然后采用国际首创技术将其转化为内胚层干细胞(EnSC),也称为“种子细胞”,最终实现了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是糖尿病领域再生医学治疗的一项重要突破。

研究显示,E岛移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断改善,24小时血糖实时监控设备的数据显示TITR(在3.9~7.8 mM之间,即健康人的血糖范围)在手术前为57%,逐渐上升,在32周时恢复至99%以上;严重高血糖(> 13.9 mM)和严重低血糖(<3.9 mM)在手术后两周内完全消失;餐前和餐后的血糖变异性从手术前的5.50 mM降至32周的1.60 mM。

另外,进行了严格的混合餐容忍测试 (MMTT) 后显示,手术后空腹血糖水平稳定且餐后血糖波动明显降低(从手术前最高的21.3 mM 降至第105周的9.1 mM)。与血糖数据一致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手术前的6.6% 下降至第113周的4.6%。同时,自第11周开始,患者完全停止外源胰岛素的使用,其他降糖药物(如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在手术后逐渐减少,并在第48周和56周成功停用。最后,手术后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是手术前的两倍;MMTT测试表明,餐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均显著增加,表明胰岛功能得到恢复。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这项技术的第一位受益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患有25年的2型糖尿病,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他在2017年6月患上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然而,由于他的胰岛功能接近衰竭,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多次,因此未来存在极高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

2021年7月19日,在上海长征医院进行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手术后第11周即能完全停用外源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也在术后逐步减少,并在第48周和56周停用,目前已经33个月没有使用胰岛素。

殷浩表示,随后该患者在空腹和餐后的C肽等关键参数在手术前明显提高,证实胰岛功能成功恢复;而肾功能等随访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暗示该疗法有助于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看,这是国际上首次运用自体来源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T2D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

长征医院透露,不仅治愈了首例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团队还成功地对多名患有脆性1型糖尿病的病人进行了治疗。殷浩指出,未来团队将专注于从干细胞中获取再生胰岛组织,进一步研究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为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方法。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黏多糖贮积症的诊断程序
黏多糖贮积症的诊断程序
黏多糖贮积症(Mucopolysaccharidosis,简称MPS)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患者在体内缺乏特定酶致使多糖无法正常代谢,最终导致多糖在细胞内积聚,影响各个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确诊黏多糖贮积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诊断程序,以明确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表现 黏多糖贮积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面部特征异常、生长迟缓、关节僵硬、心脏病变、呼吸困难、智力发育迟缓等。这些表现往往出现在婴幼儿期或儿童期,并逐渐加重。严重的黏多糖贮积症患者可能会影响其寿命和生活质量。 二、实验室检查 1. 尿液多糖含量检测: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多糖含量,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黏多糖贮积症。这是一种简单且常用的筛查方法。 2. 血清酶活性测定:测定特定酶的活性水平,可针对不同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进行检测。 三、影像学检查 1. X射线:用于检查骨骼的变化,如骨龙骨增生、关节腔变窄等。 2. 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可观察心脏是否受累,检查心脏功能及结构。 3. 脑部CT或MRI:检查脑部结构和是否有异常。 四、遗传学检测 1. 基因检测: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组序列,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致病基因突变,从而明确黏多糖贮积症的类型。 2. 家系调查:调查患者家族史,了解是否有遗传病史,有助于诊断和风险评估。 五、其他诊断手段 1. 病理组织活检:如需确诊或进一步鉴别疾病类型,可进行相关组织活检。 2. 脑脊液分析: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黏多糖贮积症,脑脊液的分析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黏多糖贮积症的诊断程序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遗传学检测等多种手段,以确定疾病的确诊和类型,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及早诊断和干预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对于怀疑患有黏多糖贮积症的患者,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诊断至关重要。

#诊断

2025-04-16

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的定义
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通常由慢性肝病演变而来,具有严重的病理生理特征和危险。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具有多项重要功能,包括合成蛋白质、排毒、储存能量等。当肝脏受到长期的病理刺激或急性损伤时,可能导致肝细胞的大量坏死和功能丧失,最终引起肝衰竭。 肝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急性肝衰竭通常是由于急性病毒性感染、药物过量或其他原因导致,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肝功能障碍。慢性肝衰竭则是在长期慢性肝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病程较为缓慢,但也可能在某一时间点突然恶化。 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腹水、出血倾向、精神状态改变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诊断肝衰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等,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治疗肝衰竭的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和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旨在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改善生存率。病因治疗则是针对肝衰竭的具体原因进行治疗,例如抗病毒治疗、解毒和肝移植等。 总的来说,肝衰竭是一种严重而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均具有重要影响。预防肝衰竭的关键在于避免过量饮酒、避免滥用药物、积极治疗肝病等,同时定期体检和监测肝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发生肝衰竭的患者,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愿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远离肝脏疾病的困扰。

#检查

2025-04-16

低血压能喝牛奶吗
低血压能喝牛奶吗
低血压,也称为血压过低,通常指的是血压指标持续低于人体正常范围(通常为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在某些情况下,低血压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等症状,这使得很多人开始关注自身的饮食,以帮助稳定血压。牛奶作为一种常见的饮品,其营养成分和对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那么,低血压患者能否喝牛奶呢? 牛奶的营养成分 牛奶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钙、维生素D和磷等。这些营养成分对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骨骼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因此,牛奶被认为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饮品。 牛奶对血压的影响 关于牛奶与血压的关系,研究结果不是完全一致。但一些研究表明,牛奶中的钙、镁等矿物质可能对血压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钙和镁有助于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促进血管的放松,从而可能对稳定血压有积极影响。对一些低血压患者来说,适量饮用牛奶可能有助于平衡体内的电解质,从而改善症状。 低血压患者饮用牛奶的建议 1. 适量饮用:对于低血压患者来说,适量饮用牛奶通常是安全的。牛奶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提供必要的营养。 2. 搭配其他食物:可以尝试将牛奶与其他营养丰富的食物搭配,例如谷物、坚果或水果,以增加餐食的整体营养价值。这种组合有助于提高能量摄入,对低血压的改善可能会有所帮助。 3. 注意个人反应: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低血压患者在饮用牛奶时应注意自身的反应。如果饮后感到不适或症状加重,建议减少或停止饮用,并寻求医疗建议。 4. 及时补充水分:低血压患者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因此在饮用牛奶的同时,也要注意每天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身体的水分平衡。 结论 总体来说,低血压患者是可以适量喝牛奶的。牛奶提供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可能对血压的稳定起到一定的帮助。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建议低血压患者在饮用时要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整。如果有任何疑虑,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根据个人的具体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检查

2025-04-16

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定时饮食建议
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定时饮食建议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挑战。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是一种胰岛素分泌异常导致血糖异常波动的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困扰。饮食在控制疾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定时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血糖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以下是关于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的定时饮食建议。 早餐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尤其对于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来说更是如此。建议在早上起床后尽快进食,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早餐应包含高纤维、低糖分和高蛋白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鸡蛋、燕麦片、水果和低脂奶制品。避免食用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引起血糖波动。 午餐 午餐是一天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应当包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推荐选择燕麦、红薯、糙米等低GI(血糖指数)的碳水化合物,搭配瘦肉、鱼类、豆类、蔬菜等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的食物。维持午餐时间的规律性,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下午茶 在下午茶时间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健康的零食来保持血糖稳定。推荐选择坚果、水果、酸奶或者一些蔬菜丁来作为下午茶的选择,避免高糖分和高热量的零食。 晚餐 晚餐应当轻食为主,避免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推荐选择蔬菜沙拉、清淡的汤品、烤蔬菜等低热量、高纤维的食物。尽量避免油炸食物和高糖分的甜点,以免影响夜间血糖水平的稳定。 宵夜 在临睡前可以适量食用一些宵夜来维持夜间的血糖水平。推荐选择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全麦饼干、香蕉、无糖酸奶等。 在饮食管理过程中,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避免暴饮暴食、定时进餐、适量饮水等。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饮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建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以获取更好的帮助。 通过合理的定时饮食管理,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发作的风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享受更健康的生活。

#饮食

2025-04-16

肾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肾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肾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影像学检查在肾癌的诊断和评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程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以下将介绍肾癌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腹部超声检查(Ultrasound): 腹部超声是一种简单、无创且经济实惠的检查方法,常用于初步筛查和评估。通过超声波的反射来生成肾脏的影像,可以观察到肿块的大致位置、大小和形态。超声检查的分辨率较低,有时在检测小肿瘤或判断肿瘤的性质上存在局限性。 2. CT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扫描是肾癌诊断中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三维肾脏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有无血管侵犯等信息。此外,CT扫描还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 3. MRI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在评估肾癌时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相较于CT,MRI对软组织有更好的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边界及其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此外,MRI还能提供多种序列图像,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增强扫描,有助于进一步评估肿瘤的特征。 4. 肾动脉造影(Renal Arteriography): 肾动脉造影是一种介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向肾脏注射造影剂来显示肾脏的血管结构,对于评估肾脏血供和检测血管侵犯情况十分重要。这种检查方法对于评估血管性肿瘤或准备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尤为有用。 综上所述,肾癌的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优势,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需要综合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以便更准确地评估肿瘤状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及早发现、诊断和治疗肾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检查

2025-04-16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