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策略的升级与基层健康服务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咳嗽、咳痰、气短和呼吸困难。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在我国,慢阻肺病已经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为了更好地防控这一疾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规范和加强慢阻肺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财政部、国家中医药局及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在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加入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一举措标志着慢阻肺防治工作的重心进一步下沉至基层,推动了慢阻肺的早期发现、诊断与干预,增强了社区医疗机构在慢阻肺管理中的作用。
为配合上述政策的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并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这一规范明确了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服务对象是辖区内35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并规定了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患者建档、定期随访、分类干预以及健康检查等。同时,规范还详细规定了慢阻肺患者随访服务的流程、质量要求和评价指标,以确保各地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有序、高效地开展相关服务工作。
从临床实践的角度看,慢阻肺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强调,当前我国90%以上的慢阻肺患者由于症状轻微或无明显症状,常常得不到及时诊断与治疗。许多患者在病情恶化至中重度或极重度时才开始接受治疗,此时的干预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规范的肺功能检查是发现早期慢阻肺的重要手段,而在确诊后,规范使用吸入制剂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钟南山还指出,社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是慢阻肺防治的第一线,尤其是在高危人群筛查、戒烟干预、长期随访管理和康复治疗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牵头开展了一系列慢阻肺病防治项目,其中包括慢阻肺规范化分级诊疗、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等。此外,该中心还在全国多个地区试点推行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服务,并通过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升了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的慢阻肺防治能力。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阻肺病患者的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效果,推动了疾病防控的整体水平。
《通知》还特别指出,2024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财政补助标准将提升至每人94元。这笔新增经费不仅用于扩大慢性病患者的服务覆盖面,还将用于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农村妇女“两癌”筛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服务等。对于慢阻肺患者,政策着重强调要强化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尤其是在肺功能筛查、戒烟、疾病管理等方面,力求通过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此外,针对老年人健康服务,文件也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特别是对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健康体检服务,除了现有的免费体检项目,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扩展检查项目。例如,一些次均费用较高的体检项目可以按周期进行检查,并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持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在此基础上,《通知》还鼓励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药服务,以丰富健康管理手段。
总的来说,国家对慢阻肺病防治的政策正朝着更加精细化、基层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提高早期筛查、诊断和干预的覆盖面,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慢阻肺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有望进一步优化,疾病的防控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增加,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保障将更加充分,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也将不断提高。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也为实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
202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