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教授回国加盟中科院,继续引领纳米能源研究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日,纳米能源研究领域的开创者、被誉为“纳米发电机之父”的王中林教授正式回国,结束了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数十年科研生涯,全职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担任所长、首席科学家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王教授是该研究所的创始成员之一,此次回国标志着他将在国内继续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
王中林教授于1961年出生在陕西省蒲城县,1978年考入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被选中参与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攻读纳米科学,并于198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在多个知名研究机构工作,包括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1995年,王教授加入佐治亚理工学院,成为该校纳米能源领域的领军人物。
王中林教授的成就斐然,他于200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并在随后的几年中,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欧洲工程院院士及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教授于2018年获得世界能源界最高奖——埃尼奖,成为首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科学家。2019年,他又获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继续巩固其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根据Google Scholar的数据,王中林教授的学术论文引用量超过30万次,H指数高达267,使其在全球材料科学领域的引用数和H指数中均名列第一。他在世界标准化引文指标全科学作者数据库中排名第二,是前100名科学家中唯一的华人,而在年度科学影响力排名中则稳居第一,连续五年保持这一地位。
作为纳米能源领域的奠基人,王中林教授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纳米发电机和自供电传感器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压电电子学和压电光电子学的基础研究。他的研究为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2022年,他在《Materials Today》期刊发表的论文拓展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将电磁场理论推广到运动介质中,为运动介质电动力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王教授在纳米发电机开发方面的突破,使得从环境和生物系统中获取机械能为移动传感器供电的技术路线得以明确。他首次证明了纳米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与麦克斯韦位移电流有关,使得这一经典理论在现代应用中重新焕发活力。王教授的自供电纳米系统研究,激发了全球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微纳米系统收集环境能量的关注,成为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
此外,他还引入了压电势门控电荷传输过程,制造出应变门晶体管,推动了新的电子、光电子、传感器及能源科学领域的研究。王教授的压电晶体管在智能MEMS/NEMS、纳米机器人及人机电子界面等方面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他还发明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中测量单根纳米管和纳米线机械和电学特性的原位技术,进一步推动了纳米技术的前沿研究。
王中林教授的回归无疑将为中国的纳米科技研究注入新的动力,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