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特异性膳食模式:推动中国可持续健康饮食转型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对人类健康和资源环境的影响日益显著。不合理的膳食结构被认为是全球疾病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年导致大约1100万人早亡,约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此外,不合理饮食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每年与食品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高达173.18亿吨,占所有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以上。这种膳食模式还导致了淡水资源的过度消耗、农业用地的退化以及酸化污染物的排放,严重危害环境的可持续性。因此,构建可持续健康膳食供给体系,推动膳食向可持续健康方向转变,将有助于实现营养健康和环境可持续的双赢局面。
尽管如此,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食源性膳食指南并未考虑膳食对环境的影响。2019年,《柳叶刀》首次提出并制定了“星球健康饮食模式”,成为唯一一个可量化的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然而,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持。而且,星球健康饮食的制定主要基于西方的饮食习惯,未能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特征、饮食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盲目引入与本土饮食习惯不符的膳食模式,不仅难以改善环境,反而可能加剧膳食相关疾病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公共卫生学院的柳雁和夏敏教授团队近期在国际顶级食品期刊《Nature Food》上发表了题为《Adoption of Region-specific Diets in China Can Help Achieve Gains in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中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环境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了区域特异性可持续健康膳食方案(Region-Specific Reference Diet,RRD),旨在为各地居民提供可持续饮食的精准指导,并为实现“健康中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队列(CHNS cohort),揭示了中国不同地区因饮食引发的健康与环境效应的显著差异。研究团队分析了自1990年至2010年间的饮食结构、食品生产、进出口与运输、零售与消费模式及人口迁移特征,基于各地现有的膳食结构和习惯,结合2030年健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构建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区域特异性可持续膳食指南,并评估了该膳食模式在营养需求和健康促进方面的作用。
与EAT-Lancet委员会推荐的星球健康饮食、世界卫生组织的膳食指南以及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食源性膳食指南相比,区域特异性可持续健康膳食在实现2030年健康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接受度、文化接受度,以及环境与健康的成本效益等方面表现更为出色。这一研究不仅为推动我国居民向可持续健康膳食模式的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也有助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EAT-Lancet委员会科学转化主任委员、星球健康饮食模式的撰稿人之一Brent Loken教授对该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Nature Food》上发表了题为“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iets must be culturally acceptable too”的专题评述。他认为,该研究不仅为中国实现健康可持续的膳食转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也为印度、肯尼亚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基于本土饮食文化实现可持续膳食模式转变的重要参考。
总结而言,区域特异性膳食模式的提出,是应对全球饮食不合理问题的重要一步。它将有助于整合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和资源特点,推动健康与可持续目标的实现。未来,在全球范围内,针对不同文化和经济背景的个性化膳食指南,将是实现全球食品安全与环境可持续的重要方向。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
2025-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