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与中老年抑郁症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 #健康资讯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年来,抑郁症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一现象变得愈加严重。尽管如此,现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年轻的互联网用户,对于中老年人群体的抑郁症状探讨相对较少。最近,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Changwei Li团队在《Transl Psychiatry》期刊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标题为《社交媒体使用与中老年中国成年人抑郁症状的关联》。研究发现,在中老年人群体中,社交媒体的使用与抑郁症状发生率的降低密切相关,且对已有抑郁症状的个体而言,社交媒体使用能帮助其缓解症状。
研究背景
该研究基于9121名在2018年无抑郁症状的参与者和5302名基线时已表现出抑郁症状的个体,分析了社交媒体使用对抑郁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到2020年,中年和老年群体的总体抑郁症状流行率为36.0%,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70至80岁人群的抑郁症状最为显著,80岁以上的群体则有所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而农村地区的流行率则高于城市和郊区,特别是农村女性的抑郁症状发生率高达50.3%。
地理分布上,西部省份如青海、甘肃、重庆和湖北的抑郁症状流行率接近或超过50%。青海省的抑郁症状发生率更是达到了78.2%。这一现象可能与该地区高海拔、低温、低氧等特殊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等社会经济因素有关。
抑郁症状的发展
在9121名无抑郁症状的参与者中,22.7%的个体在两年内发展出了抑郁症状。与未发生抑郁症状的个体相比,这些新出现抑郁症状的个体普遍年龄较大,且多为男性比例较低,居住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婚姻状态上多为离婚、丧偶或未婚。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较为不健康,吸烟和饮酒频率较低,睡眠时间较短,且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较高。
在5302名基线已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参与者中,36.2%的人在两年内转为非抑郁状态。研究发现,与持续抑郁状态的个体相比,抑郁症状缓解的个体通常年龄较轻,男性比例较高,且居住在城市和郊区,受教育程度较高,婚姻状况相对稳定。此外,他们的睡眠时间较长,慢性疾病的数量较少。
社交媒体的作用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社交媒体使用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无抑郁症状的参与者中,参与社交媒体活动的人群在两年内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降低了24%。其中,使用移动支付、玩游戏和使用微信等活动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相较于其他设备,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媒体活动的个体,其抑郁症状发生风险也显著降低。
对于已经表现出抑郁症状的个体,研究发现那些在2020年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人,转为非抑郁状态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尤其是那些参与三种或以上社交媒体活动的个体,其抑郁症状缓解的可能性提高了24%。相比之下,从未参与社交媒体活动的个体,其抑郁症状的持续率较高。
结论
综上所述,该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活动不仅能够预防无抑郁症状的中老年个体发展出抑郁症,还能帮助已有抑郁症状的个体缓解症状。尤其是那些在两年内持续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人群,其抑郁症状缓解的几率最高,达到了36%。这些发现为理解社交媒体在中老年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