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孤独感与痴呆风险的深刻关联

孤独感与痴呆风险的深刻关联

找药助理
1176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期,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医学院的Martina Luchetti团队发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孤独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密切关系。这项研究通过对608,561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发现孤独感与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31%(HR=1.306),与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增加39%(HR=1.393),以及血管性痴呆(VaD)风险增加73%(HR=1.735)相关。这一结果即使在调整了抑郁、社会隔离及其他可改变的痴呆风险因素后,依然显著。

  这项Meta分析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孤独与痴呆风险关联评估,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精神卫生》杂志。研究团队不仅回顾了现有的相关文献,还结合了七项大型纵向队列研究的数据,这些研究均涉及孤独感与认知状态的评估。主要的研究队列包括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HRS)、中国健康与退休纵向研究(CHARLS)、英国老龄化纵向研究(ELSA)及欧洲健康、老龄化与退休调查(SHARE)等。

  最终,22项研究被纳入分析,共涉及21个样本,涵盖了608,561名中老年参与者,年龄普遍超过40岁。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孤独感是否与全因痴呆以及特定原因痴呆(AD和VaD)的风险增加相关,孤独感的评估主要通过UCLA孤独量表及其他相关量表进行。

  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显著与全因痴呆及特定原因痴呆的发病风险相关。在21个样本中,感到孤独的参与者与未感到孤独的参与者相比,其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了31%(HR=1.306)。在特定原因痴呆方面,孤独感导致AD的风险增加39%(HR=1.393),而VaD的风险则增加了73%(HR=1.735)。

  此外,研究还分析了孤独感对认知障碍(特别是非痴呆认知障碍,CIND)的影响。在16个样本中,共103,387名参与者的结果显示,孤独感与认知障碍风险增加15%(HR=1.150)。这表明孤独感不仅增加了痴呆风险,还可能在痴呆发生之前影响认知功能。

  虽然研究显示孤独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联显著,但由于不同研究之间在孤独感评估方法、痴呆判定标准及参与者特征上存在差异,研究团队在调整了抑郁、社会隔离及其他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后,发现孤独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依然显著。

  该研究的发现为孤独感的影响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强调了孤独感并非仅仅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对大脑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研究团队指出,孤独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情感孤独(缺乏亲密联系)和社交孤独(缺乏足够的社交),不同类型的孤独可能对认知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将深入探讨孤独感的类型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系,以便制定更为有效的干预措施。

  总之,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孤独感与痴呆风险之间的关联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孤独感可能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需引起更多的关注和研究。提升社会交往、增强人际联系,将有助于降低孤独感,从而可能减少痴呆的发生率,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四种不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四种不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治未病”、“以防为主”、“调整阴阳平衡”等理念,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志等多方面来维护身体健康。在中医养生保健中,有许多传统的养生方法,其中包括四种不同的知识,它们是: 1. 中草药调理: 中草药调理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中草药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滋养脏腑等功效,可以有效地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例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常用于调理人体气血不足、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但需要注意,中草药的使用应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良反应。 2. 饮食调养: 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体质需要不同的饮食调理方法。比如,体质偏热的人应该多吃清凉降火的食物,如绿叶蔬菜、苦瓜等;而体质偏寒的人则需要多吃温热的食物,如姜、蒜等。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的节制和合理搭配,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偏补,以免影响身体的平衡。 3. 气功调理: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运动姿势、意念等方式来调理身心的传统方法。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气血运行畅通密切相关,而气功练习可以调整气血的流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常见的气功包括太极拳、气功八段锦等,通过坚持练习可以改善身体的机能状态,增强体质。 4. 针灸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养生保健中常用的手段之一。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常用于调理各种慢性疾病和亚健康状态。推拿则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促进气血循环,舒缓肌肉、舒畅经络,有助于消除疲劳、缓解身体不适。 总的来说,中医养生保健注重从整体上调理身体,通过多种方法维护身心健康。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并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理,以达到身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孕产

2024-10-22

大肠癌的病因会有哪些呢
大肠癌的病因会有哪些呢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虽然大肠癌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经确定了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大肠癌的主要因素: 1. 饮食习惯: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大肠癌的重要因素之一。摄入过多的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食物,如红肉、加工肉类、糖分过多的饮料和精制谷物,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 2. 肠道疾病:一些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长期存在的炎症状态会增加大肠癌的患病风险。这些疾病导致肠道黏膜长期受损,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 3. 遗传因素:家族史是大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有家族中有人患有大肠癌或相关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个体患大肠癌的风险将明显增加。 4.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肠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大肠癌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5.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肥胖、酗酒、吸烟等,都会增加大肠癌的患病风险。 6. 肠道菌群失衡: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一些研究表明,肠道中某些细菌的失衡可能会促进肠道黏膜的炎症,从而增加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大肠癌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期体检等措施,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病因

2024-10-22

胃炎胃糜烂能吃蒸蛋吗
胃炎胃糜烂能吃蒸蛋吗
胃炎和胃糜烂是胃部常见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不适和烦恼。在面对这些疾病时,饮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不恰当的饮食可能会加重症状,而正确的饮食选择则可以帮助缓解症状和促进康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患者会关心是否可以吃一些简单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蒸蛋。 蒸蛋是一种简单易做的食品,也是很多人早餐的首选之一。对于胃炎和胃糜烂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食物非常重要,以避免刺激胃部黏膜,进而加重病情。在这种情况下,蒸蛋是一个相对较为安全的选择。 蒸蛋的制作方法简单,只需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的水或牛奶,轻轻搅拌后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蒸蛋的口感柔软,容易消化,不会对胃黏膜造成过多的刺激,因此适合胃炎和胃糜烂患者食用。 此外,蛋白质是蒸蛋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对于身体的修复和恢复至关重要。胃炎和胃糜烂患者常常伴随着胃黏膜的损伤,蛋白质可以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促进胃部的康复。 虽然蒸蛋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食物选择,但仍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首先,患者应该避免在蒸蛋中加入过多的调味料,比如盐和胡椒,因为这些调味料可能会刺激胃部黏膜。其次,建议选择新鲜的鸡蛋,避免使用过期或不新鲜的鸡蛋,以免引起食物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对于胃炎和胃糜烂患者来说,蒸蛋是一种相对安全的食物选择。它口感柔软,容易消化,富含蛋白质,有助于身体的修复和康复。患者在食用蒸蛋时仍需注意控制食用量和避免添加过多的调味料,以免对胃部造成不必要的刺激。在饮食方面,患者最好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制定合适的饮食计划,帮助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饮食

2024-10-22

专家介绍引发大肠癌的致病因素
专家介绍引发大肠癌的致病因素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肠道菌群等。本文将从专家角度介绍引发大肠癌的致病因素。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大肠癌发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些家族性大肠癌综合征,如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会增加个体患大肠癌的风险。家族性大肠癌往往具有早发、多发、易发散的特点,因此重视家族史的调查对于早期筛查和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 2. 生活习惯 专家指出,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大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长期不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专家建议,要保持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 3.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及缺乏纤维素的饮食习惯,都会增加患大肠癌的风险。专家建议,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4. 肠道菌群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也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失衡可能会促进大肠癌的发生。专家建议,保持肠道菌群的平衡,可以通过适量摄入益生菌和发酵食品,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 综上所述,大肠癌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肠道菌群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结构的调节,关注家族史等,对于预防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

#医生

2024-10-22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