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揭示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干细胞高胆固醇代谢引发神经毒性:剑桥大学研究

揭示多发性硬化患者神经干细胞高胆固醇代谢引发神经毒性:剑桥大学研究

找药助理
1506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日,剑桥大学Stefano Pluchino研究团队在《Cell Stem Cell》发表了一篇关于多发性硬化(PMS)患者神经干细胞代谢异常的文章。该研究通过对PMS患者的成纤维细胞进行诱导,生成了诱导性神经干细胞(iNSCs),并发现这些细胞表现出衰老、炎症反应增强和代谢水平提高的特征。特别地,该团队发现,PMS患者iNSCs中的胆固醇合成水平显著升高,导致神经毒性增强,抑制胆固醇合成的药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一毒性表现。

  1. PMS患者神经干细胞表现出衰老特征

  首先,研究团队对PMS患者皮肤中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了诱导,生成了诱导性神经干细胞。尽管iNSC可以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获得,但传统的iPSC重编程会使表观遗传特征年轻化,可能会掩盖衰老细胞的特点。为此,研究团队采用直接重编程技术,尽可能保留了衰老相关的表观遗传标记,生成的PMS患者iNSC细胞表现出典型的衰老标志,如衰老相关基因CDKN2A显著升高。

  2. PMS患者iNSCs的蛋白质组分析揭示炎症和代谢异常

  研究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PMS患者的iNSC细胞中与炎症信号传导和代谢相关的蛋白质表达显著变化,反映出这些细胞表现出更高的代谢水平。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代谢异常,研究人员测定了细胞内外的葡萄糖、乳酸、谷氨酰胺和丙酮酸等代谢产物的水平。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MS iNSC细胞中的葡萄糖消耗增加,乳酸水平显著升高,而谷氨酰胺和丙酮酸水平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糖酵解代谢通路在PMS iNSC细胞中异常活跃。

  进一步的同位素示踪实验也证实,PMS iNSC细胞的代谢途径活性显著增加,包括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和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此外,这些细胞中由葡萄糖合成的脂肪酸含量也明显增加,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研究人员注意到,PMS iNSC细胞中胆固醇合成上调,并伴随着细胞内胆固醇水平升高。

  3. 胆固醇代谢异常及脂滴积累

  为了进一步研究PMS iNSC细胞中脂质异常累积的原因,研究团队对细胞和条件培养基进行了脂质组学分析,发现多种脂类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胆固醇酯,且这些细胞中存在显著的脂滴积累。这种脂质积累表明PMS iNSC细胞代谢异常可能会导致胆固醇代谢失衡。为探究是否能够通过药物干预调控胆固醇水平,研究人员使用了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辛伐他汀(SV),该药物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HMGCR来降低胆固醇水平。结果显示,经过SV处理的PMS iNSC细胞中脂滴和胆固醇酯含量显著降低,这表明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能够部分恢复PMS iNSC细胞的脂质代谢平衡。

  4. 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的神经毒性作用

  通过对PMS iNSC细胞的条件培养基进行蛋白质组分析,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细胞表现出显著的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其特征包括多种具有神经毒性的炎症因子水平升高。SASP因子的增加可能加剧了PMS iNSC细胞的神经毒性,从而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分析揭示,这些SASP因子包含六种上调的转录因子,包括E2F1、EGR1、WT1、SP1、c-JUN和JUNB,其中部分因子受到胆固醇水平的调控。

  通过进一步的药物实验,研究团队再次使用SV抑制PMS iNSC细胞中胆固醇合成,结果发现神经毒性分泌组显著下降,恢复到了健康细胞的状态。这一结果表明,胆固醇合成途径可能是导致PMS iNSC细胞神经毒性增加的关键因素。

  5. 研究意义与展望

  该研究揭示了PMS患者的iNSC细胞代谢异常导致神经毒性增加的机制,尤其是胆固醇合成的增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使用胆固醇合成抑制剂如辛伐他汀,可能有望改善PMS iNSC的神经毒性特征,从而为多发性硬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该研究为了解PMS患者的疾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提示未来的治疗策略可以针对胆固醇代谢异常进行干预,以缓解疾病的进展。

  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领域,这项研究不仅对神经干细胞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研究PMS患者特有的细胞代谢异常和神经毒性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胆固醇代谢紊乱可能是PMS神经退行性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未来,有望通过调整胆固醇代谢来开发更多创新的治疗方法,提高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生活质量。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膝关节损伤的物理治疗效果如何
膝关节损伤的物理治疗效果如何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的关节之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荷。由于运动、老化、跌倒或其他意外原因,膝关节损伤在运动员和普通人群中都非常常见。这些损伤可能导致疼痛、功能受限和生活质量下降。物理治疗作为一种非手术治疗手段,对于膝关节损伤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物理治疗在膝关节损伤中的效果及其实现机制。 物理治疗的目标 物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及恢复运动能力。针对膝关节损伤,物理治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疼痛管理:采用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等技术,减轻膝关节区域的疼痛和肿胀。 2. 运动疗法:通过特定的运动训练,提高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的力量,进而恢复正常的功能。 3. 软组织治疗:包括按摩、牵拉等方法,帮助放松紧张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过程。 4. 教育和自我管理:指导患者了解自身的损伤情况,培养正确的运动习惯,避免再次受伤。 物理治疗的效果 1. 缓解疼痛 临床研究表明,物理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疼痛水平。尤其是在损伤后的早期阶段,冷敷和电刺激疗法等可以有效减少炎症和肿胀,为后续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2. 改善关节功能 经过系统的物理治疗,许多患者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上都有明显改善。通过针对性的运动疗法,患者能够逐步恢复弯曲与伸展能力,增强关节的稳定性。 3. 增强肌肉力量 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是保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物理治疗中的强化训练可以有效增加大腿前后肌群(如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从而减轻膝关节的负担,降低再次受伤的风险。 4. 促进心理健康 膝关节损伤不仅影响身体功能,也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物理治疗中的互动和支持可以增强患者自信心,改善其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康复过程。 结论 物理治疗在膝关节损伤的康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运用疼痛管理、运动疗法和教育等手段,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的疗效。物理治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必要时与医生和物理治疗师密切合作,以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探索物理治疗的不同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

#治疗

2025-04-13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早期症状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早期症状
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而危险的肺部疾病,其初期症状通常不太明显,导致疾病难以被及时发现和诊断。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早期症状,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并尽早寻求医疗帮助。 首先,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胸膜上皮细胞,这是覆盖心脏和肺部表面的一层组织。这种疾病通常与长期暴露于石棉等有害物质有关,因此患者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工作环境中的石棉接触者。 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早期阶段,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人们忽略或与其他常见疾病混淆。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包括: 1. 呼吸困难:患者可能感觉呼吸急促或不能深呼吸,这可能是由于肺部功能受到影响或疼痛引起的。 2. 胸痛:持续性的胸痛是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另一个常见早期症状,这种疼痛可以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3. 干咳或咳嗽: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干咳或咳痰,尤其是出现血痰时,可能是胸膜间皮瘤的早期信号。 4. 胸部肿块或肿胀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胸部某一部分出现肿块,或感觉到胸部不适、沉重或充满液体。 5. 体重下降和疲劳:恶性肿瘤会消耗人体的能量,导致患者体重下降,并出现疲劳、乏力等症状。 虽然这些症状并不一定表明患者患有恶性胸膜间皮瘤,但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伴随有慢性石棉接触史或其他潜在危险因素,建议尽快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最后,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其预后通常不容乐观。因此,对于有可能患有该病的人群,定期体检和注意身体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恶性胸膜间皮瘤可以提高治疗成功的几率,从而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症状

2025-04-13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监护
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监护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长期监护和治疗,其中心电监护在病情评估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心电监护,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发现心律失常和其他潜在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心电监护是通过心电图记录患者心脏电活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电监护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否正常,监测患者心律是否规律,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通过连续监测心电图,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功能改变或者并发症的迹象,从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避免病情恶化。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监护,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律监测: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律失常的风险,如房颤、室颤等,这些都可能导致血液不畅通,增加心脏负担。定期的心电监护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肌钙蛋白监测:肌钙蛋白是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会出现心肌损伤。通过监测肌钙蛋白水平,可以及时评估心肌损伤的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起搏器监护:部分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来维持心律稳定。心电监护可以帮助医护人员监测起搏器工作情况,及时调整参数以保证心脏功能正常。 总的来说,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监护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心脏功能和心律的状况,及时发现并干预心脏问题,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医患双方应密切合作,注意监测和评估心电图数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共同努力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诊断

2025-04-13

恶病质的诊断标准
恶病质的诊断标准
恶病质是一个古老的概念,通常用于描述身体非常虚弱和虚弱的状态。在医学领域,恶病质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是机体严重疾病或病变进展的结果。对于医生来说,正确诊断恶病质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诊断恶病质时,医生通常需要考虑一系列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恶病质诊断标准: 一、体格检查: 1. 体重明显下降:持续性体重下降是恶病质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在短时间内体重骤降。 2. 皮肤状态:恶病质病人的皮肤常常干燥、蜡黄、粗糙,有时也会出现水肿症状。 3. 营养不良表现:慢性疲乏、乏力、食欲减退等都可能是恶病质的表现。 4. 肌肉萎缩:恶病质患者常常出现肌肉萎缩现象,体力明显减退。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液检查:包括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电解质检测等,用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炎症水平。 2. 肝功能检查:检测肝脏功能情况,了解肝功能是否受损。 3. 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功能是否出现异常,包括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 三、影像学检查: 1. 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扫描、MRI等有助于评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发现可能导致恶病质的潜在病变或并发症。 总的来说,诊断恶病质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及早发现和治疗恶病质对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医生在诊断恶病质时应该细心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诊断

2025-04-13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