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与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与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的关联研究

找药助理
1164次浏览

关键词: #健康资讯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刚教授团队(博士研究生朱凯、李睿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Food》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题为“Proteomic signatures of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s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nd mortality”。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八种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并发现这些特征谱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死亡风险显著相关。研究成果为利用蛋白组学开展膳食营养精准评估提供了有力证据,也为理解膳食对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构建八种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

  该研究设计了八种健康膳食模式,包括地中海膳食(MED)、替代健康膳食指数-2010(AHEI-2010)、终止高血压膳食(DASH)、地中海-DASH干预神经退行性病变膳食(MIND)、健康植物性膳食指数(hPDI)、抗炎膳食(rE-DII)、健康低碳膳食(HLCD)和健康低脂膳食(HLFD)。这些膳食模式涵盖了对心血管、代谢健康和抗炎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的多种膳食特征。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参与者的膳食数据和蛋白组学数据,构建了这八种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以探索膳食模式与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的关系。

  研究样本与随访数据

  本研究纳入了约2.2万名拥有膳食数据和蛋白组学数据的参与者,这些参与者经过了10.4到11.9年的中位随访期。在随访期内,共记录到627例糖尿病、3215例心血管疾病、309例痴呆症、64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609例慢性肾病、1806例癌症及1585例死亡。这些数据为评估膳食模式与慢性疾病和死亡风险的关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关键蛋白及其在慢性疾病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团队分析了2915种蛋白标志物,发现这些蛋白在不同膳食模式中的关联性不同。具体而言,与八种膳食模式显著相关的蛋白数量从595个到1177个不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蛋白主要集中在脂质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免疫及炎症相关通路。此外,研究还识别出378种与所有八种膳食模式均显著相关的蛋白,这些蛋白与抗病毒通路、溶酶体、补体及凝血级联通路等关键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膳食模式对体内蛋白组学的影响反映了膳食对代谢、免疫等系统的调节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了FSTL3等关键蛋白在多种健康膳食模式与常见慢性疾病之间发挥潜在的中介作用。这些蛋白在连接膳食模式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为揭示膳食影响慢性疾病发生的潜在生物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蛋白组学特征谱与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的显著关联

  研究发现,八种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与多种慢性疾病及死亡风险显著相关。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多种混杂因素后,这些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脏疾病、癌症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联依然显著。此外,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即使在调整了每种膳食模式的影响后,蛋白组学特征谱与疾病风险的关系仍然存在。这一结果证明了蛋白组学在评估膳食模式对健康影响中的潜力,为膳食对慢性疾病风险的调节机制提供了新视角。

  健康膳食模式与预期寿命的关系

  该研究还探讨了八种膳食模式及其对应蛋白组学特征谱对预期寿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严格遵循八种健康膳食模式的个体预期寿命可延长0.35到3.80年,而在蛋白组学特征谱的分析中,预期寿命的延长幅度更大,达到了3.74到16.72年。这一发现表明,健康的膳食模式和其对应的蛋白组学特征谱在促进健康长寿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膳食模式影响慢性疾病的潜在机制

  通过分析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研究团队揭示了膳食模式影响慢性疾病的潜在机制。研究发现,健康膳食模式通过调节特定蛋白(如FSTL3)来改善脂质代谢、减少动脉粥样硬化、调控免疫系统等,进而降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这些发现为精准营养干预和个性化膳食指导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结论

  综上所述,该研究通过结合膳食数据和蛋白组学数据,首次明确了八种健康膳食模式的蛋白组学特征谱,并验证了这些特征谱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死亡风险之间的显著关联。研究表明,蛋白组学分析可以成为膳食营养精准评估的有效工具,为解析膳食因素对慢性疾病的潜在影响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这些成果不仅为膳食影响慢性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改善人类健康、延长寿命提供了科学依据。

温馨提示:医疗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作诊断依据;无行医资格切勿自行操作,若有不适请到医院就诊。

延伸阅读

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护理方法
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护理方法
呼吸衰竭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呼吸功能不足,无法维持正常气体交换,最终影响到机体代谢和生命维持。患者在生活中常常面临诸多挑战,因此针对呼吸衰竭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以下将从基本护理、饮食管理、心理支持及家庭环境改善四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基本护理 1. 呼吸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 体位护理:适当调整患者的体位可以改善肺通气状况。建议使用高枕卧位或侧卧位,使呼吸更加畅通;同时也可采用“前倾姿势”,利用自身重力帮助呼吸。 3.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感染。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可有效去除口腔内的分泌物,防止口腔干燥。 4. 吸痰护理:对于分泌物较多的患者,需进行适当的吸痰,以保持气道畅通。吸痰时应遵循操作规程,降低对患者的刺激。 二、饮食管理 1. 营养支持:呼吸衰竭患者由于呼吸困难,容易出现食欲减退。因此,应注意提高饮食的可口性,选择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 2. 小餐多餐:建议分多次少量进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导致腹部膨胀,从而影响呼吸。 3. 补充水分: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可帮助稀释痰液,促进排出,但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以避免液体潴留。 4.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等,以免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 三、心理支持 1. 情感支持:患者可能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应多给予理解和关心,倾听他们的诉说,缓解不良情绪。 2. 教育与沟通: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呼吸衰竭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病情,增强治疗及护理的信心。 3. 参与决策:鼓励患者参与到治疗和护理方案的决策中,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和主动性。 四、家庭环境改善 1. 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确保空气新鲜。必要时,使用空气加湿器或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 避免过敏原:定期清洁家庭环境,避免灰尘、花粉等过敏原的滋生,减少对患者呼吸的刺激。 3. 安全性: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避免意外摔倒或其他伤害,并确保急救设备随时可用,如氧气瓶。 4. 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虽然患者活动能力有限,但应尽量为其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对于呼吸衰竭患者,科学的生活护理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能有效减轻病情的发展。护理人员和家属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状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希望通过这些护理方法,使患者能够在呼吸衰竭的阴影下,依然过上充实、积极的生活。

#护理

2025-01-19

中粒细胞减少症是否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中粒细胞减少症是否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中粒细胞减少症,也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影响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的疾病。中性粒细胞是一种在机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白细胞种类,它们对于身体抵抗感染,特别是细菌感染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当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时,我们是否会面临严重的并发症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要了解中粒细胞减少症可能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知道中性粒细胞在身体中的功能。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对抗感染。当身体受到细菌、真菌或病毒的入侵时,中性粒细胞会迅速增加并前往感染部位,消灭病原体,从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机体难以有效地对抗感染。 中粒细胞减少症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性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药物反应、化疗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都可能让人体容易受到各类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感染症状。轻微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可能并不马上引发明显的并发症,但如果情况严重,患者就会面临感染扩散、发热、严重感染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 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包括但不限于败血症、重症肺炎、敗血症性休克等。败血症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可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而重症肺炎则可能引发呼吸困难、肺功能不全,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敗血症性休克更是一种临床急重症,患者血压骤降、多器官功能障碍,治疗难度大且死亡率高。 因此,中粒细胞减少症确实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特别是在疾病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的情况下。对于患有中粒细胞减少症的患者来说,定期监测血液指标、避免接触有害病原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免疫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治疗与建议也是至关重要的,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身体健康。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关心,能够帮助患者有效预防和控制中粒细胞减少症带来的风险,维护整体健康。

#饮食

2025-01-19

寄生虫感染与食物卫生
寄生虫感染与食物卫生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也日益增强。寄生虫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健康问题,在食品卫生方面尤为重要。寄生虫是一种生活在其他生物体内并从它们那里获得营养的生物,它们可以通过食物传播并感染人类,给我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首先,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但不幸的是,食物也可能携带寄生虫,例如旋毛虫、蛔虫、孤立虫等。这些寄生虫进入人体后,常常寄生在肠道内,引起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食品卫生对于预防寄生虫感染至关重要。 其次,要保证食品卫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是加强食品的清洁和加工,尤其是生食、未煮熟的食物更容易携带寄生虫,因此必须彻底清洗和充分煮熟食物。其次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生吃海鲜和生食习惯,特别是在寄生虫易滋生的季节,如夏季。此外,还应选择正规、有资质的食品供应商购买食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食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另外,教育也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公众应当增强对寄生虫感染的认识,了解寄生虫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措施,使每个人都具备预防感染的基本常识。学校、社区和媒体也应当加强对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寄生虫感染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食品卫生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当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才能真正做到“健康从口入”。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守护食品安全,守护健康生活。

#饮食

2025-01-19

湿热病的早期治疗方法
湿热病的早期治疗方法
湿热病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病症概念,通常指体内湿气和热邪聚集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在临床上,湿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乏力、食欲不振、口苦口干、皮肤湿疹、黄疸等症状。湿热病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导致其他并发症。因此,及时有效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湿热病的早期治疗方法。 一、辨别湿热病的症状 在进行治疗之前,首先需要对湿热病的症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常见的症状包括: 1. 消化系统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 2. 全身症状:乏力、体倦、低热、出汗。 3. 口腔症状:口苦、口干、口腔溃疡。 4. 皮肤症状:皮肤瘙痒、湿疹、黄疸等。 通过这些症状,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湿热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湿热病的早期治疗方法 1. 饮食调整 饮食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环节。建议患者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生冷食物。推荐以下食物: 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清热的作用。 绿豆:可清热解毒,防止湿热积聚。 苦瓜:有效清热解毒,利于消化。 新鲜蔬菜和水果: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帮助身体排毒。 2. 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湿热病可以通过方剂进行调理。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及方剂: 疏肝解郁方:如柴胡、薄荷等,适用于湿热内蕴、郁结于心的情况。 清热利湿方:如龙胆草、黄柏、蒲公英等,帮助清热解毒,利湿排水。 健脾化湿方:如白术、茯苓等,增强脾胃功能,利于湿气排出。 在使用中药时,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以便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配方调整。 3. 适度运动 适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能力,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 散步:轻松愉快的散步能够帮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 瑜伽:有助于舒缓身体压力,提高脾胃功能。 太极:温和的动作能够缓解身体的湿重感,同时增强体质。 4. 生活习惯调整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和治疗湿热病也很重要: 保持作息规律: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自我修复。 保持环境干燥:湿气重的环境容易加重病情,注意通风和干燥。 适量饮水:保持水分的摄入,促进代谢和排毒,但避免饮用寒凉的饮品。 三、总结 湿热病作为一个常见的健康问题,需要在早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结合饮食调整、中药治疗、适度运动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改善症状,促进康复。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通过综合的方法,湿热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让我们重视身体的信号,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治疗

2025-01-19

黄褐斑能通过调节情绪改善吗
黄褐斑能通过调节情绪改善吗
黄褐斑,也被称为黄褐色斑点或老人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问题,通常出现在面部、手背和其他暴露的皮肤部位。它们的形成主要与紫外线辐射、荷尔蒙变化、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情绪与皮肤健康之间的关系,不禁让人思考:调节情绪是否可以改善黄褐斑的情况? 情绪与皮肤健康的关系 皮肤不仅是身体的保护屏障,也被认为是心理状态的“晴雨表”。许多研究表明,情绪波动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焦虑、压力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皮肤问题的加重,例如痤疮、湿疹、银屑病等。此外,情绪不佳还可能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以及缺乏锻炼,这些都可能进一步诱发或加重皮肤问题。 黄褐斑的形成机制 黄褐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皮肤中黑色素生成过多。虽然紫外线暴露是一个主要因素,但荷尔蒙变化,尤其是在妊娠、口服避孕药和更年期期间,也会导致黑色素细胞活性增强。与此同时,心理压力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和免疫反应间接促进色素沉着。 调节情绪对黄褐斑的影响 虽然直接证明调节情绪可以显著改善黄褐斑的研究还不够充分,但从情绪对皮肤健康的影响来推测,积极的情绪调节确实可能对黄褐斑的形成有所帮助。 1. 减少压力与焦虑:通过冥想、瑜伽、运动等方式有效缓解压力,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皮肤的修复与再生。 2. 改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是维持皮肤健康的基础。情绪调节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从而为皮肤提供更好的自我修复机会。 3. 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通常伴随着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良好的护肤习惯,这些因素都能够帮助改善皮肤状况。 结论 虽然调节情绪可能并不能直接消除黄褐斑,但通过改善心理健康、促进身体健康,间接地为皮肤的改善创造有利环境。因此,面对黄褐斑的困扰,除了采取有效的外用治疗和防晒措施外,调节情绪、呵护心理健康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努力培养积极的心态,寻求合适的放松方式,从而在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上双管齐下,改善皮肤的整体状况。

#遗传

2025-01-19

健康问答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