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世界各国寻求自然疗法与替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确保中医药的发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积极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制定并发布了《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这一行动计划不仅为中医药标准化的未来发展设定了方向,还标志着我国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中的重大进展。 中医药标准化的重要性 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支撑,是推动中医药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朱桂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医药标准化不仅涉及中医药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还涵盖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及中医药国际标准,形成了适合我国中医药发展的标准体系框架。这个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中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医药的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中医药传承与发展的双重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这不仅是为了保证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也是为了提升中医药的国际竞争力。 中医药标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随着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已经形成了涵盖3000多项标准的完整体系,这些标准涵盖了中医药的各个方面。国医大师张伯礼院士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未来,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将转向完善标准体系的框架,持续优化中医药标准结构,提高高质量标准的供给效率。这意味着不仅要制定出更多符合现代技术与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还要及时修订已有标准,使之与时俱进。 在这方面,张伯礼特别提到,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标准的制定也应当借鉴这些新兴技术,将其与中医药标准深度融合。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药临床数据进行分析,能够为标准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确保标准的严谨性与实用性。 中医药标准化的应用与推广 中医药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这需要在实践中检验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中医药标准推广与实施机制。在《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明确提出了推动中医药标准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性举措。这些举措包括优化中医药标准体系总体布局、加强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推进中医药标准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等。 例如,中医药经典文献中的一些技术方法,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中的舌诊、脉诊等,都具有一定的标准化基础。通过对这些传统技术的标准化研究,可以在现代医学中推广应用,从而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此外,《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等标准的制定,不仅在国内推广应用,还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这些标准的推广与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还能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出去”。 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中医药已经传播至世界19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针灸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然而,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中,标准的制定与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2009年促成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由中国承担秘书处的工作。截至目前,ISO/TC249已经发布了112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这些标准不仅为中医药的国际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全球中医药教育和实践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还支持其他国际组织制定中医药国际标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与推广。例如,世界中联颁布了143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涵盖了临床技术、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不仅有助于规范全球中医药教育,还为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未来展望:推动中医药标准化走向世界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也将日益增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继续推动中医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确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实用性,以推动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应用。 未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将进一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特别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提升中医药标准的科学性与应用性。这不仅将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还将为全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通过持续推进标准化工作,中医药必将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