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严防医保基金“跑冒滴漏”;A股再迎医疗类上市企业

严防医保基金“跑冒滴漏”;A股再迎医疗类上市企业

  2024年6月26日,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大数据赋能,严防医保基金“跑冒滴漏”!》的文章。  文章披露,医保部门近期在基金监管中发现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部分定点连锁门店存在违规行为,包括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以及药品购销存记录不符等问题。相关部门已对涉事企业的责任人进行了约谈,并采取了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措施。  医保局指出,这类事件并不罕见。面对定点药店频繁出现的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行为,必须深入分析形势,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尽管定点药店涉及的违规资金规模相对较小,但正如古语所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必须坚持早发现、早处理的原则,实施严格的全链条监管,防止医保基金的任何流失和滥用。这不仅是为了化被动为主动,更是为了坚守医保基金的安全红线。  同日,医疗领域迎来了新的上市公司。专注于口腔医疗耗材的爱迪特公司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其股票收盘价达到了84.02元每股,相较发行价大幅上涨86.92%。  在过去的一天里,国内外医药市场还有哪些热点值得关注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1、市场速递  1)陈吉宁会见赛诺菲首席执行官韩保罗  6月26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会见了法国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韩保罗一行。陈吉宁表示,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上海将继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以更高效对接、更优质服务、更便利条件,增强企业在上海发展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实现更好的合作共赢。  2)医保局:严防医保基金“跑冒滴漏”  6月26日,中国医疗保险公众号发文表示,必须坚持抓早抓小、从严监管,全链条防止医保基金“跑冒滴漏”,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守住医保基金安全底线。  2、资本信息  1)爱迪特登陆科创板  6月26日,口腔医疗耗材企业爱迪特登陆科创板,收盘价格为84.02元每股,相较发行价涨幅为86.92%。  3、药械动态  1)诺和诺德Amycretin片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诺和诺德的Amycretin片获批临床,拟开展治疗超重或肥胖成人患者体重的研究。  2)和黄医药HMPL-500胶囊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和黄医药的HMPL-500胶囊获批临床,拟开展治疗晚期恶性实体瘤和复发难治性淋巴瘤的研究。  3)正大天晴D-1553片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正大天晴的D-1553片获批临床,拟与GH21胶囊联合用于KRASG12C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的治疗。  4)勤浩医药GH21胶囊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勤浩医药的GH21胶囊获批临床,用于治疗KRASG12C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  5)百诺医药BR170720口服混悬液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百诺医药的BR170720口服混悬液获批临床,拟开展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6)润石医药希美替尼片获批临床  6月26日,据CDE官网,润石医药的希美替尼片获批临床,拟联合DP303c注射液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化疗的HER2低表达不可切除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7)阿斯利康奥希替尼片新适应症拟优先审批  6月26日,据CDE官网,阿斯利康的奥希替尼片新适应症拟优先审批,具体为用于接受含铂放化疗期间或之后未出现疾病进展、具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L858R)置换突变的局部晚期、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的治疗。  8)海思科HSK21542注射液拟优先审批  6月26日,据CDE官网,海思科的HSK21542注射液拟优先审批,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相关性瘙痒。  9)普利制药注射用达托霉素获以色列上市许可  6月26日,普利制药公告,公司近日收到以色列卫生部药剂司签发的注射用达托霉素上市许可。  10)艾威药业干眼症新药在美国启动1/2临床试验  6月25日,艾威药业宣布,TRPM8冷感受体激动剂IVW-1001治疗干眼症的临床试验已在美国启动,进行首例受试者给药。  11)德琪医药希维奥在韩国获得医保批准  6月26日,德琪医药宣布,XPO1抑制剂希维奥获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公团批准纳入医保,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4、海外药闻  1)赛诺菲寻求对其消费者健康部门的收购要约  6月26日,据知情人士透露,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已经开始对其价值200亿美元的消费者健康部门征集初步投标,并要求潜在的竞购者在7月中旬之前进行第一轮出价。与此同时,赛诺菲正在为该部门可能的上市做准备。  2)德国默克终止IAP抑制剂III期临床  日前,德国默克宣布,终止IAP抑制剂Xevinapant联合放化疗(CRT)用于未切除局部晚期头颈部鳞状细胞癌(LASCCHN)患者的III期TrilynX研究。  3)罗氏Ocrevus皮下注射制剂获批治疗RMS/PPMS  6月25日,罗氏宣布,欧盟委员会已批准其CD20靶向抗体Ocrevus皮下注射制剂用于治疗复发性多发性硬化(RMS)和原发性进展型多发性硬化(PPMS)。
百利天恒的资本市场新征程:“两地上市”计划加速国际化

百利天恒的资本市场新征程:“两地上市”计划加速国际化

  一、登科创板成“领头羊”  2023年年初,百利天恒登陆科创板,成为当年首家登陆该板块的企业,同时也展现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地位。统计数据显示,百利天恒在2023年全年股价涨幅达336.51%,创造了财富神话,公司创始人朱义更因此成为科创板首富。  近日(6月21日),百利天恒宣布计划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此举旨在选择适当的时机和窗口完成发行和上市,进一步强化其国际化发展,拓展国际市场。  二、融资历程回顾  百利天恒官网显示,该公司是一家集药品研发、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现代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起步于1996年,前身为百利药业,作为早期的民营医药企业,起初专注于化学仿制药和中成药产品。  自2011年起,百利天恒开始涉足创新生物药领域,拥有中美两地研发中心,包括美国西雅图的Systimmune和中国的百利药业及百利多特生物,逐步转型为创新药企业。  百利天恒的融资历程相对简单。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在进入二级市场前,公司仅经历了两轮融资。2011年7月,百利天恒获得新玺投资和融玺创投的股权融资;2020年12月,德福资本也对其进行了股权融资。  然而,创新药研发领域的“双十定律”——超过10年时间和耗尽10亿美元成本,才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意味着即使有常规业务的收入支持,百利天恒仍需要IPO来补充资金。尽管在2014年和2015年两次冲击创业板上市失败,但公司并未停止追求资本市场的步伐。2023年初,百利天恒成功登陆科创板,实现了转型后的“华丽转身”。  三、科创板上市及后续发展  2023年1月6日,百利天恒登陆科创板,计划募资14.22亿元,实际募集资金约9.9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约为8.84亿元。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抗体药物产业化建设、抗体药物临床研究、肿瘤治疗领域创新抗体类药物研发和新冠治疗领域创新抗体类药物研发项目,以推动公司产研的快速转化,提高产能和竞争力。  百利天恒的《2023年度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抗体药物产业化建设项目的计划资金投入进度已达100%,但抗体药物临床研究项目的资金尚未完全投入。  四、港股IPO计划  此次百利天恒计划在港交所上市,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公司表示,此次境外IPO将助力公司在肿瘤用药领域实现全球领先的跨国药企(MNC)战略目标。  虽然百利天恒尚未公布此次港股上市的目标募资金额,但2023年港股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总募集资金107亿港元,平均募资金额不到10亿港元。  五、一季度业绩飙升  2024年4月26日,百利天恒发布上市后首份年度报告。数据显示,百利天恒2023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62亿元,同比下降20.11%;净亏损7.8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76.40%。尽管业绩不理想,但公司解释称,仍处于产品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年度营业收入尚不能覆盖研发投入及其他开支。  然而,同日发布的一季报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景象。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为54.62亿元,同比增长4325.45%;净利润为50.0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此业绩得益于2023年12月与百时美施贵宝(BMS)的重磅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合作推动BL-B01D1在全球的开发和商业化,首付款8亿美元的到账极大地提升了公司业绩。  六、加速国际化进程  除了合作,百利天恒还引进了多名BMS高管以加速产品在海外的开发进程。5月23日,SystImmune任命Jonathan Cheng博士为首席医学官,4月23日,任命Jie D’Elia为新任首席执行官。两位高管的加入,显示出百利天恒在加速推进全球化进程方面的决心。  七、HER3靶点的挑战与机遇  百利天恒的BL-B01D1是一款同时靶向EGFR和HER3的双抗ADC药物。尽管HER3靶点在创新药研发中尚未有成药问世,但其作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正逐步深入。百利天恒的BL-B01D1目前正在进行多项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如能顺利上市,百利天恒将在ADC赛道上跻身国际前列,打开全球市场。  总的来说,百利天恒通过科创板上市和计划在港交所上市,展现了其在国际化和创新药研发方面的雄心壮志。尽管面临挑战,但公司在资本市场和研发领域的不断突破,预示着其未来将继续引领行业发展。
非集采耗材采购新变化,“两票制”政策调整

非集采耗材采购新变化,“两票制”政策调整

  1. “两票制”政策调整  6月26日,陕西省卫健委联合其他四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疗机构设备和药品耗材采购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医用耗材采购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包括对“两票制”的具体规定。  《通知》要求,公立医疗机构在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采购中,网上采购的比例应分别达到药品和耗材采购金额的90%和80%以上。对于那些临床必须但未在省招采平台限价挂网或直接挂网的药品耗材,医疗机构可与供应商议价进行应急采购,并需在省招采平台进行备案。应急采购金额原则上不得超过上一年度药品耗材采购总金额的5%,若超出需向医保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获得批准。  特别针对非集采的耗材,《通知》指出,医疗机构可根据临床需求,依据安全、有效、适宜、经济的原则,经药事管理委员会或医用耗材管理委员会同意,将其纳入采购目录,并在省招采平台进行采购。此外,鼓励医疗机构组建采购联盟,对非集采药品耗材进行联合议价采购。  《通知》还强调了“两票制”的严格落实。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省医改办等八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两票制”的通知》要求,在药品和13类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中实行“两票制”,并做好票据审核。陕西省于2017年发布的文件明确了需实行两票制的高值医用耗材类别,包括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神经外科等。  此外,对于国家和省级(省际联盟)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耗材可不执行“两票制”;对边远地区的医疗机构,允许在“两票制”基础上再开一次购销发票,并在本机构或所属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网站上公告;对于急救药品耗材的采购,可不实行“两票制”,但需在本机构或所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网站上公告。  2. 采购要求全面升级  近年来,国家对公立医疗机构耗材网采率的要求不断提升。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副局长施子海在调研过程中强调,公立医疗机构应在省级集中采购平台上采购所需的全部高值医用耗材,并结合临床使用实际提高网采率。  2023年末,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了采购管理的重要性,要求严格落实国家药品和医用耗材采购政策,并明确了各类设备和物资的采购程序,严禁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完善耗材挂网采购政策,提高耗材网采率。例如,湖南省在4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全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品、设备、医用耗材等采购管理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获得国家医保耗材码并单独收费的耗材(包括体外诊断试剂),应在省医保信息平台和省医药采购平台上进行阳光采购,严禁网外采购。  此外,江苏、安徽、福建等地也相继发布了相关文件,对医用耗材挂网采购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江苏省明确了创新医用耗材的挂网要求,安徽省强调了全国联动挂网,福建省则提出扩大普通医用耗材采购结果全省共享品类范围。  3. 结语  2023年7月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3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研究完善两票制有关政策措施”。随着医用耗材挂网采购规则的不断优化,医用耗材市场将迎来新的面貌。对于公立医疗机构来说,严格执行新规,确保采购过程的透明和规范,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诺和诺德的发展道路

诺和诺德的发展道路

  1922年,4名来自多伦多的研究员成功从动物胰脏中提取了胰岛素,自此人类找到了针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尽管当时的胰岛素已经能够有效降低人类血糖,但由于该种胰岛素是经由动物碾碎了的胰脏中提取的,产品纯度并不高,极容易引发全身瘙痒、皮疹等副作用,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为了降低动物胰岛素产品的副作用,以礼来为首的胰岛素厂商开启长达60年的“提纯”竞赛。在这场竞赛中,礼来、安万特、诺和等头部公司不断投资,最终成功将胰岛素中的污染物量由最初的50000ppm(ppm,即每百万容量中含有污染物的量)降低至1980年的10ppm。  这场胰岛素“提纯”竞赛最终在1982年被画上句号。“基因工程技术先驱”基因泰克公司成功通过大肠杆菌制造重组人胰岛素,并在随后将这项技术授权给了礼来。自此,礼来终于将胰岛素浓度提升至了100%,一切都预示着它即将从这场胰岛素“百年之战”中胜出。  但故事的走向并没有如礼来所料的那样发展,反而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它的“一生之敌”诺和诺德。  1、礼来:困于“延续性思维”  大多数技术变革都是沿着一个既定轨道发展的,如在早期的胰岛素赛道,纯度的不断提升就是技术变革的核心路径。  对于礼来等头部玩家来说,只要能够不断生产出纯度更高的胰岛素产品,就能更显著地降低副作用率,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品溢价。正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技术迭代,礼来逐渐积累起了竞争优势,因此它才会如此痴迷于“提纯”胰岛素。也就是说,胰岛素赛道早期竞争,是沿着纯度提升这条线延续性发展的。  基因泰克克隆的人胰岛素很好地解决了动物胰岛素产生免疫反映的问题,几乎没有了副作用。对于当时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款完美的产品,但这款完美的产品却并没有给礼来带来充足的回报。  为了产业化量产人胰岛素优泌林,礼来在上世纪80年代就投入了近10亿美元资金,寄希望于这款跨时代的产品垄断整个胰岛素市场。因此,礼来给优泌林的定价并不高,仅比常规动物胰岛素提价25%。  然而,这款跨时代产品的销售数据却并不佳,礼来甚至发现优泌林很难卖出比动物胰岛素更高的溢价。尽管最终人胰岛素还是全面取代了动物胰岛素,但对比礼来初期的极高投入,这一次“跨时代创新”显然并没有给礼来带来商业化的胜利。  剖析优泌林难以形成溢价的原因,正在于“延续性思维”的固化。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动物胰岛素极高的污染物比例,因此纯度是糖尿病人最关心的事情。厂商只要延续这一技术变革路线,就能很轻松地获得商业层面的成功。  但“提纯”胰岛素毕竟有一个上限,随着技术的不断精进,业界距离这个上限也就越来越近。至1980年胰岛素纯度已经提升至10ppm,这个纯度几乎已经达到了100%。这时候礼来痴迷于完美的胰岛素产品并没有错,但纯度却早已并不是胰岛素竞争的核心主线了。  尽管动物胰岛素仍会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产生免疫反应,可相对于最初的副作用率已经有了显著降低,动物胰岛素已经可以满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在这一基础上,只有产生免疫反应的少部分患者才会去选择价格更高的人胰岛素,而在大多数患者眼中它更像是一种“智商税”。  沉迷于“延续性思维”,忽略了胰岛素发展的主要矛盾,这就是为何礼来优泌林当时没有取得预期中成功的原因。产业发展的“第一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变革而不断生变的。  2、诺和诺德:填补临床空白的弯道超车  既然礼来错估了胰岛素80年代发展的“第一性”,那么当时糖尿病患者核心痛点到底是什么呢?正是临床未满足需求依从性。  当时胰岛素虽然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降糖需求,但每天注射胰岛素依然是一件较为繁杂的事情。糖尿病患者只能将一次性的在注射器中装满一天的胰岛素,每次注射都需要挤出气泡,并且还要控制好单次注射量。这就使得一次简单的胰岛素注射往往需要花费数分钟时间。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难感知到当时糖尿病患者的痛苦,这不仅是一种肉体上的痛苦,更是每天小心谨慎注射胰岛素带来的心灵煎熬。这个细微的临床需求切片被丹麦的诺和公司准确洞察,因此在礼来全面推广人胰岛素时,诺和公司(诺和诺德前身)却在尝试通过设计一种更为便捷的注射器来争夺市场。  在礼来人胰岛素销售不及预期的1986年,诺和公司成功研发出了新一代胰岛素注射笔——诺和针。诺和针相当于一只特殊设计的钢笔,内含好几周用量的胰岛素,糖尿病人在注射胰岛素时,只需按下注射键,就能在10秒钟内完成胰岛素注射。  与礼来公司苦苦支撑优泌林25%的溢价率不同,诺和公司的诺和针轻松就实现了单位胰岛素30%的销售溢价,直接使得诺和公司胰岛素市场占比大幅提升。  借助于诺和针的成功,诺和公司在两年后成功收购了同样来自于丹麦的诺德公司,并在1989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预充型胰岛素注射器NovoLet。依靠诺和针的高度便捷性,合并后的诺和诺德占据了全球54.4%的市场份额,反超礼来成为全球第一。  诺和针,正是诺和诺德挖到的第一桶金,这也奠定了诺和诺德后续贴近临床需求的发展策略。  3、小公司如何击败巨无霸?  与成功抢下基因泰克人胰岛素的礼来相比,诺和公司只能算得上是一家小公司。但也正是这家小公司,成功抓住了礼来战略失误的契机,最终实现市场占有率的逆袭。  无论是品牌层面、技术层面,还是资本层面,礼来都是当时胰岛素赛道的绝对一哥,这样一家大企业究竟为何会失败呢?这实则是一种必然。  在产业发展初期,由于没有产品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对于功能的需求,因此产业竞争的标准就是功能性,也就是胰岛素的纯度。可是当胰岛素纯度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市场中大多数的主流胰岛素已经都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因此头部公司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  当产品性能已经足够时,性能的提升就不会带来如之前一样的竞争力,用户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功能性转变为便捷性、性价比等其他因素。  然而,由于一直以来的行业领先优势,致使龙头公司陷入技术为王的误区,最终导致他们将更多的资金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更高性能的技术路线上。或许这样的努力在某些时候可以取得成效,但行业终会变化,大公司迟早会因错押技术路线而吃大亏。而那些产业中处于追赶地位的玩家,往往更容易感知到这种变化,所以世界商业史中才总会出现以弱胜强的经典案例。  礼来,并不是第一个被逆袭的大公司,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大公司天生缺少对于技术变革路线迁移的敏感度,而更愿意沿用之前的成功思路,这正是所谓的路径依赖。  三十年后,胰岛素已经不再是医药产业竞争的核心战场,但专注于临床未满足需求的诺和诺德依然能够在降糖药物GLP-1中找到减肥的新需求。在GLP-1减肥适应症上,诺和诺德同样展现的是实用主义,在长效GLP-1司美格鲁肽符合用户需求后,开始转而重点研发口服药物,以此提升依从性;而礼来似乎依然秉持着当年完美主义的风格,追求更高的减肥数据,固然换来现阶段全球最高的市值,但依然存在客观风险。  只有创新才能带来新机遇,不断填补临床空白的医药产业更是如此。从临床未满足需求出发,企业才能真正捕捉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只不过太多的大公司并不愿意去聆听外界声音,而是沉溺于属于自己构建的宏伟叙事之中。  万物皆有周期,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大公司想要维系自身的优势,必须放弃自身大公司定位,而是以产业探索者身份去持续耕耘。医药公司,填补临床空白需求一定是最重要的,无论途径是通过疗效提升、技术迭代,还是依从性提升。
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中国获批,GLP-1赛道竞争激烈

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中国获批,GLP-1赛道竞争激烈

  6月25日,司美格鲁肽的减重适应症在中国内地获批,这将有望进一步推动司美格鲁肽在全球市场的销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全球GLP-1靶点的在研项目已超过220项,竞争已异常激烈。  差异化布局的新趋势  在差异化布局方面,各大药企各显神通。近期,GLP-1基因疗法的披露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  FractylHealth的创新基因疗法  近期,FractylHealth在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第84届科学会议上通过口头报告展示了其胰腺基因治疗项目GLP-1PGTx的最新临床前数据。该研究报告题为“单剂量基于GLP-1的胰腺基因治疗在肥胖症小鼠模型中,在停用司美格鲁肽后持久维持身体组成和血糖水平”,并被选为2024年ADA会议上值得关注的精选摘要之一。  GLP-1PGT旨在实现胰腺中GLP-1的持久产生,用于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T2D)。在ADA会议上展示的研究比较了单剂量GLP-1PGTx和每日司美格鲁肽治疗对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模型中身体组成和血糖参数的影响;研究还考察了在停用司美格鲁肽后,单剂量GLP-1PGTx对DIO小鼠的影响。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在第4周,GLP-1PGTx组的脂肪质量减少了21%,而司美格鲁肽组减少了16%的体重;至第8周,停用司美格鲁肽组的脂肪质量回到了基线以下1%,而用GLP-1PGTx治疗的停用司美格鲁肽的小鼠维持了17%的脂肪减少和22%的体重减轻。  FractylHealth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Harith Rajagopalan博士表示,这些研究数据显示,GLP-1PGTx与司美格鲁肽相比能够通过恢复GLP-1的产生,持久改善身体组成和空腹血糖。  进一步的研究与前景  FractylHealth此前已发布过多项临床前试验研究成果。在2023年10月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发布了GLP-1PGTx与司美格鲁肽的临床前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头对头”实验数据。结果显示,单次给药GLP-1PGTx可让肥胖动物在第15天的总体重降低24.8%,而长期给药司美格鲁肽的对照组总体重仅降低18.4%。  GLP-1PGTx通过FractylHealth的Rejuva平台开发,该平台专注于利用新一代腺相关病毒(AAV)进行局部递送的基因疗法。GLP-1PGTx的工作原理是使用失活的腺相关病毒递送刺激胰腺细胞中GLP-1表达的基因,从而导致胰岛素释放。与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需要每周注射相比,基因疗法GLP-1PGTx的显著优势在于一次性注入胰腺,使身体永久产生GLP-1受体激动剂。  虽然GLP-1PGTx的研发尚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在临床前动物实验中的表现令人期待。然而,这些亮眼的数据是否能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还有待时间考验。  其他药企的差异化策略  在GLP-1赛道上,礼来和诺和诺德这两大巨头已经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他们依然在不断探索新的差异化策略。礼来在GLP-1领域的布局包括探索小分子口服类和多靶点机制药物,而诺和诺德则在推进基于SNAC技术的肽类药物口服剂型,并探索GLP-1类药物与胰淀素类(Amylin)药物的联合应用潜力。  礼来的创新药物  礼来研发的Retatrutide是一种具有三重激动活性的单肽,能够在GLP-1R、GCGR和GIPR上实现激动。该药物的人体内平均半衰期长达6天。礼来已启动Retatrutide的多项全球III期减重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初步完成。  此外,礼来还在开发口服小分子GLP-1药物Orforglipron。该药物在降糖和减重方面表现出色,有望成为首个商业化的减重口服GLP-1R小分子药物。  诺和诺德的创新药物  诺和诺德在GLP-1领域的在研产品包括复方制剂Cagrisema和口服疗法Amycretin。Cagrisema是一种每周给药一次的复方制剂,而Amycretin则是一种口服GLP-1受体和胰淀素受体的双激动剂。Amycretin在I期临床研究中的减重效果优于司美格鲁肽口服片剂与注射液。  再生元的创新技术  再生元开发了一种新的抗体-药物缀合物(ATDCs)技术,能够特异性靶向GLP-1R胞外结构域,并通过抗体束缚GLP-1肽模拟物来激活受体。这一技术相比传统多肽药物,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更长的半衰期,能够实现长效的GLP-1激动效果。  结语  尽管礼来和诺和诺德目前在GLP-1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追随者的热情依然高涨。未来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疗效的比拼,还需要探索更多潜力靶点和创新药物设计路线,以实现差异化优势。通过不断创新,GLP-1赛道上的各大药企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更好的患者体验。
初步研究:哌甲酯增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

初步研究:哌甲酯增强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

  凯斯勒基金会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初步研究,表明哌甲酯能够显著改善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这项研究名为“哌甲酯对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眼球运动功能的影响:一项初步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于2024年5月23日发表在《Frontiers in Neurology》杂志上,文章DOI为10.3389/fneur.2024.1393877。该研究结果可能为治疗与MS相关的视觉和认知障碍提供新的思路。  研究背景与方法  在这项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共有11名MS患者参与。研究设计为交叉试验,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哌甲酯或安慰剂治疗4周,随后进行7天的洗脱期,再进行另一轮4周的交叉治疗。在每个治疗阶段的前后,研究人员使用King-Devick测试评估患者的眼球运动速度和信息处理速度。  凯斯勒基金会神经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多发性硬化症研究中心的研究科学家、该研究的共同作者Silvana L Costa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哌甲酯可能对MS患者有益,特别是那些因眼球运动障碍而影响其视觉处理速度的患者,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哌甲酯显著改善了MS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尤其是在视觉处理速度方面。此外,研究还探讨了眼球运动功能变化与视觉运动信息处理速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眼球运动速度的提高与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的更好结果显著相关。SDMT是一种用于评估视觉运动能力的测试。然而,哌甲酯对听觉-言语信息处理速度的影响不显著,与节奏听觉序列加法测试(PASAT)的结果无明显相关性。  Costa博士进一步指出:“这些结果令人鼓舞,为缓解多发性硬化症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认知和视觉症状提供了一种潜在途径。”  研究的意义与未来方向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MS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视觉处理速度的提高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总体生活质量。哌甲酯通过增强眼球运动功能,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帮助MS患者改善视觉相关的认知功能。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哌甲酯在不同MS亚型中的疗效,以及长时间使用的安全性和效果。此外,还可以研究哌甲酯与其他治疗MS的药物联合使用的效果,以期找到更为综合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这项初步研究为MS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哌甲酯在改善MS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和视觉处理速度方面的作用,从而为MS患者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生酮饮食:通过新发现的酮体信号通路改善记忆功能

生酮饮食:通过新发现的酮体信号通路改善记忆功能

  最新研究显示,生酮饮食通过一种新发现的分子信号通路,特别是酮体中的β-羟基丁酸酯(BHB),能够增强突触功能,从而改善衰老小鼠的记忆。这一发现为未来在不需要严格饮食控制的情况下,通过靶向特定途径复制这些益处提供了新思路。  生酮饮食在节食者中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推崇它的益处,也有人持批评态度。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在科学研究中显示出了显著的记忆增强效果。巴克大学的科学家与智利大学的研究小组合作,通过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种饮食如何提高老年小鼠的记忆力,并发现了新的分子信号通路。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24年6月5日的《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为在分子水平上靶向记忆效应提供了新的方向,而不需要依赖生酮饮食本身。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智利大学教授Christian González-Billault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表明,生酮饮食对大脑功能有广泛的好处。我们提供了一种机制,为在衰老过程中维持和改善大脑功能提供了一种策略。”他同时担任智利大学大脑健康和代谢老年科学中心主任,并在巴克研究所担任兼职教授。  研究显示,生酮饮食不仅能改善衰老小鼠的健康寿命和记忆力,而且这些好处开始显现得相对较快。巴克大学的John Newman博士与González-Billault博士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Newman是巴克研究所的助理教授,也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老年病学专家。他指出:“这是迄今为止对生酮饮食和小鼠大脑衰老的最详细研究。”  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研究人员就观察到,减少食物摄入的小鼠寿命更长。Newman解释道:“我们现在知道,延长寿命并不只是由于减少食物摄入,而是与细胞内的信号有关,这些信号根据可用的营养物质打开或关闭特定的途径。”这些途径与衰老密切相关,例如蛋白质周转和新陈代谢的控制。其中一些信号是由酮体介导的,包括乙酰乙酸酯(AcAc)、β-羟基丁酸酯(BHB)和少量的丙酮。当葡萄糖供应不足时,无论是由于热量限制、剧烈运动还是低碳水化合物摄入,这些酮体都会增加。  七年前,Newman领导的团队首次证明了生酮饮食可以使小鼠在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接触到更高水平的酮体,从而帮助它们活得更长,更健康地衰老。他指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酮饮食对记忆力的显著影响尤为明显。”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旨在揭示生酮饮食的哪些部分产生了记忆增强效果,以及它如何在分子水平上影响大脑。他们将小鼠分为两组,一组接受90%来自脂肪的卡路里和10%来自蛋白质的卡路里,另一组控制饮食的小鼠则被喂食同样数量的蛋白质,但只有13%的脂肪。两岁以上的“高龄”小鼠接受了一周的生酮饮食,与一周的对照饮食循环,以防止小鼠暴饮暴食和肥胖。  研究通过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实验测试了生酮饮食对老年小鼠记忆产生、存储和检索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生酮饮食对负责记忆的突触功能有显著改善。研究团队还与巴克大学教授、蛋白质组学和质谱中心主任Birgit Schilling博士合作,深入分析了小鼠海马体中突触的蛋白质组成。  Schilling博士表示:“我们发现生酮饮食引起了突触蛋白质的巨大变化。”她补充说,这些变化在相对短暂的饮食接触后就开始显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明显。  进一步的测试显示,生酮饮食激活了突触中特定的信号通路,即蛋白激酶A。这一途径对于突触活性至关重要。研究小组还表明,BHB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González-Billault博士指出,酮体不仅作为能量来源,还作为信号分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Newman博士总结道:“我们认为这是理解生酮饮食和酮体如何起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表示,未来的研究将探索是否可以通过单独使用BHB或直接操纵蛋白激酶A信号通路来复制这些记忆保护效果。如果能够通过控制特定细胞中的信号通路实现这一目标,将可能不需要依赖严格的生酮饮食。  这项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生酮饮食及其对大脑健康的益处提供了重要基础,并为未来的个性化营养干预策略开辟了新的路径。
新方法模拟个性化微生物组对饮食的反应:精准营养的未来

新方法模拟个性化微生物组对饮食的反应:精准营养的未来

  近日,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SB)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方法,用于模拟个性化的微生物组对饮食反应的预测。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上,展示了利用微生物群落规模代谢模型(MCMM)预测个体特异性短链脂肪酸(SCFA)产量对不同饮食、益生元和益生菌输入的响应。这一突破性研究为精准营养的未来提供了新的思路。  SCFAs是由我们肠道中的细菌产生的有益分子,与改善宿主代谢、降低全身炎症、促进心血管健康、降低癌症风险等密切相关。然而,即使在饮食完全相同的个体之间,SCFA的谱系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目前,预测这种个体间差异的工具非常有限。  ISB的科学家通过构建一个“数字双胞胎”来模拟个性化的肠道微生物组代谢反应。他们使用肠道微生物组测序数据和饮食摄入信息,定制每个个体特定的模型。ISB副教授、研究的共同资深作者Sean Gibbons博士指出:“肠道微生物组就像一个生物反应器,能将膳食纤维转化为SCFAs。了解肠道生态和饮食摄入如何映射到SCFA输出,对于将微生物组科学应用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MCMM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透明和机械性,涵盖了数十种生物体中的数万种代谢物和酶,提供了关于特定微生物、饮食成分和代谢途径的深入知识。这与黑箱机器学习预测方法不同,MCMM的透明性使得其预测更具可靠性。然而,这些模型的复杂性也使得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测量了体外人类肠道细菌分离菌群落和不同人粪便样本在厌氧条件下与各种膳食纤维孵育时的SCFA产量。通过从宿主吸收中分离微生物驱动的SCFA生产,科学家们能够证明MCMM预测与测量的纤维范围内丁酸盐和丙酸盐的生产速率显著相关,这两种SCFA是最丰富且生理上有效的。  虽然在体内测量丁酸盐和丙酸盐的产量是不可行的,但研究人员使用SCFA产量与基于血液的健康标志物之间的间接关联,验证了个体间产量差异的生理影响。他们发现,MCMM预测能够区分高纤维饮食研究中表现出不同免疫反应的个体:大多数个体表现出全身炎症标志物的减少,但少数人在高纤维饮食中表现出炎症增加。根据MCMM的预测,高炎症反应组的个体产生丙酸的能力显著降低。此外,丁酸盐的预测与心脏代谢和免疫健康的血液标志物显著相关。  首席作者Nick Quinn-Bohmann博士表示:“MCMM在体外的预测准确性,加上SCFA预测与人类健康指标的显著关联,使我们对这些模型在精准营养方面的效用充满信心。”  在验证MCMM预测后,研究人员展示了该方法在设计个性化益生元、益生菌和饮食干预以优化SCFA生产方面的潜力。他们模拟了两种不同饮食的丁酸盐产量,并研究了来自美国太平洋西部的2000多人。他们发现,一小部分个体在转向高纤维饮食时,丁酸盐的产生几乎没有增加(称为“无反应者”),而另一部分个体在高纤维饮食时,丁酸盐的产生实际上有小幅下降(称为“回归者”)。接下来,他们在两种背景饮食中模拟了三种简单的联合干预措施,试图增加无反应和回归者的丁酸盐产量:添加益生元纤维菊粉,添加益生元纤维果胶,或添加产生丁酸盐的益生菌(如Faecalibacterium)。结果表明,没有单一的组合干预对所有个体都是最佳的:一些人从添加益生元纤维中获益最多,而另一些人则需要在微生物群中添加一种产生丁酸盐的益生菌。  奥地利格拉茨医科大学的助理教授、资深作者Christian Diener博士总结道:“这些结果为微生物组介导的精准营养开辟了新的途径。然而,在进入临床实践之前,我们需要更多的工作来验证这些模型在前瞻性人体试验中的预测能力。”  总之,ISB研究人员的这项工作展示了微生物组科学在个性化营养和健康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通过开发和验证精确的微生物组代谢模型,科学家们正在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营养铺平道路。尽管面临许多挑战,这项研究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在中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了诺和诺德公司研发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商品名:诺和盈)在中国的上市申请,用于长期体重管理。诺和诺德表示,这是全球首个且目前唯一用于长期体重管理的胰高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周制剂,能够实现平均17%的体重降幅,并为患者带来多重健康益处,其安全性已得到广泛验证。  此次获批的适应症针对的是超重和肥胖症患者,初始BMI(身体质量指数)大于等于30,或在27至30之间并存在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每周一次给药。诺和诺德尚未透露减重版司美格鲁肽的价格和具体上市时间,但表示会尽快将该产品引入中国市场,以惠及更多肥胖症患者。  国内多家药企也在布局司美格鲁肽的仿制药,丽珠集团、翰宇药业、石药集团等药企均已公告称其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获批临床。受此消息影响,减肥药概念股有所拉升,百花医药涨停,翰宇药业一度涨超9%,博济医药、常山药业等多股跟涨。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已将肥胖定义为疾病。近年来,GLP-1减肥药在全球备受瞩目,其中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尤为突出。诺和诺德一季报显示,减重版司美格鲁肽Wegovy销售额达到93.77亿丹麦克朗,同比增长106%。加上糖尿病适应证产品,司美格鲁肽被业内视为有望成为“全球药王”的重磅产品。  此前,司美格鲁肽在中国已获批用于糖尿病治疗,商品名为诺和泰。在此次减重适应症获批之前,已有部分患者超适应证使用该药进行减重。此次在中国获批减重适应症,意味着符合条件的减重人群可以通过合规途径获得该药,这也有望进一步带动司美格鲁肽在全球的销量。  诺和盈的活性成分为司美格鲁肽。全球大型临床研究STEP系列研究共纳入约25000例超重和肥胖受试者。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诺和盈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意义和持续的体重减轻,平均体重降低幅度达到17%,并可以持续16个月。此外,诺和盈还能带来多重健康获益,包括减少腰围、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血脂、延缓糖尿病前期进展等。  作为原研药,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也面临着专利到期后的竞争压力。公开资料显示,司美格鲁肽的核心专利将于2026年到期。2021年,华东医药子公司中美华东曾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司美格鲁肽核心专利的无效申请。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原研司美格鲁肽GLP-1化合物专利无效,原因是诺和诺德未公开司美格鲁肽核心化合物的实验结果数据。诺和诺德对此表示,司美格鲁肽的化合物专利案件目前仍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审理中。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在今年4月发布了《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体重管理适应证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指导国内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物类似药的临床研发,提供参考技术标准。  与诺和诺德并称为“GLP-1双雄”的礼来公司也有一款GLP-1类药物替尔泊肽。替尔泊肽在今年5月已获批用于糖尿病治疗,减重适应证预计也将于今年内在国内获批。然而,随着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证的率先获批,礼来也面临着不小的竞争压力。  在GLP-1药物市场火热的背景下,产能成为竞争关键。诺和诺德和礼来均在全球加码产能建设,国内也有上市公司如博瑞医药在积极布局。博瑞医药旗下的GM0504注射液是公司自主研发的GLP-1/GIP受体双重激动剂,预计年产能将达到3.5亿支。  翰宇药业也在扩展产能和研发项目。公司公告显示,其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新适应证获得临床试验申请受理,适应证为作为低热量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的辅助治疗。翰宇药业计划通过定增方式募集2.54亿元,用于扩充子公司翰宇武汉的产能以及司美格鲁肽的研发项目。  总体而言,诺和盈的上市为中国肥胖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GLP-1类药物在减重领域的应用树立了新标杆。在全球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诺和诺德、礼来等药企将继续在技术创新和产能扩展方面投入更多资源,以保持其市场领先地位。
3D基因组分析技术揭示胰腺癌前病变的新视角

3D基因组分析技术揭示胰腺癌前病变的新视角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最近开发了一种创新的3D基因组分析技术,成功识别并分析了胰腺中的胰腺上皮内瘤变(PanINs),这些瘤变是导致胰腺癌最常见且致命的前体形式。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题为“3D genomic mapping reveals multifocality of human pancreatic precancers”。此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详细的胰腺癌前病变的3D蓝图,为早期检测和理解胰腺癌的发生机制奠定了基础。  胰腺上皮内瘤变的挑战  PanINs是胰腺癌的主要前体形式,但由于其体积小,难以在人体内检测到,研究也因此面临重大挑战。现有的研究方法对PanINs的数量、尺寸及其在胰腺中的分布了解有限,这制约了科学家们对胰腺癌早期发生机制的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与发现  通过3D基因组分析技术,科学家们能够详细绘制出人类胰腺癌前病变的分子图谱。研究结果显示,PanINs在正常胰腺区域的出现频率超出预期。Laura Wood博士指出,尽管患胰腺癌的人数相对较少,但正常胰腺中却存在大量的癌前病变。这一发现揭示了人体正常老化过程中许多未知的方面,并提出了关于胰腺癌变机制的基础性问题。  由于PanINs体积小,难以通过传统的放射学分析检测到,这意味着当患者被诊断为癌症时,往往已经是晚期并出现转移。现有的2D组织学染色方法只能提供有限的视图,难以全面了解PanINs的起源及其导致癌症的机制。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3D方法,将38份正常胰腺组织样本切片并染色成数百个连续的2D幻灯片,利用一种名为CODA的机器学习管路进行分析和重建,生成数字化的3D图像。  研究方法与结果  3D重建显示,PanINs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其平均负荷为每立方厘米13个,范围在1到31个之间。进一步通过3D引导的显微镜解剖和DNA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分析了8份样本,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网络由具有不同基因突变的遗传上不同的PanINs组成。例如,大多数胰腺癌中常见的致癌KRAS基因突变也在这些PanINs中被发现。  研究结果显示,多种癌前病变是由独立的突变引起的,这一发现尚未在其他器官中得到证实。了解这些PanINs的存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如针对KRAS突变。尽管CODA技术尚未用于临床诊断,但其可应用于任何组织、疾病或模式生物,这一优点显著。  未来展望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仅仅是个开始,他们希望进一步探索这项技术在其他器官组织中的应用意义。如果正常组织中存在大量PanINs,如何确定哪些与疾病相关,哪些无关,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Wood博士指出,通过预防性措施和详细的解剖分析图谱,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癌症早期的征兆表现,从而为大多数癌症患者带来改变。  结论  本文研究绘制了人类PanINs分子变化的详细3D基因组图谱,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合理预防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通过深入研究PanINs的基因组结构和突变模式,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胰腺癌的发生机制,并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方法。未来,这一技术可能在其他类型的癌症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癌症早期检测和预防领域的进步。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