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研究人员开发工具预测紫杉烷治疗乳腺癌的神经损伤风险

研究人员开发工具预测紫杉烷治疗乳腺癌的神经损伤风险

  紫杉烷是一种广泛用于乳腺癌治疗的细胞抑制药物,但许多使用该药物的女性会出现神经系统副作用。瑞典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工具,能够预测每位患者出现这些副作用的风险水平。该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高风险患者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  背景与研究动机  随着癌症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成功战胜癌症。然而,癌症治疗的副作用仍然困扰着许多幸存者。林雪平大学的研究人员关注到紫杉烷类药物(如多西他赛和紫杉醇)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神经损伤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可能在治疗结束后的数年内持续存在。  研究方法  研究人员调查了使用紫杉烷类药物治疗乳腺癌后2至6年的337名患者,要求他们描述经历的神经损伤的严重程度。这些神经损伤被称为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包括脚抽筋、脚麻木、脚刺痛、开罐困难以及爬楼梯困难。其中,脚抽筋是最常见的症状,超过四分之一的患者报告了这种症状。  基因测序与模型建立  研究人员对患者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并建立了将遗传特征与紫杉烷类药物治疗副作用联系起来的模型。这种模型以前并不存在于紫杉烷类药物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中。通过这种模型,研究人员能够预测患者出现神经损伤的风险。  模型验证与应用  研究人员使用了三分之二的数据来训练模型,然后用剩余的三分之一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神经损伤风险,并成功地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高风险组,另一组为低风险组(与正常人群中的周围神经病变频率相当)。这种模型验证表明,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适用性具有良好的前景。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是首次开发出一种能够预测紫杉烷治疗引发神经损伤风险的工具。林雪平大学的教授Henrik Gréen表示,该工具对全球接受紫杉烷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合作者Kristina Engvall也指出,这种个性化的治疗工具不仅能评估治疗效果,还能预测个体患者的副作用风险,有助于减轻长期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并发症。  持续研究与模型改进  未来的研究需要确定该预测模型是否也适用于瑞典以外的其他人群。此外,研究人员发现某些症状(如开罐困难)在生物学上非常复杂,难以建模。这类症状涉及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的协调,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改进预测模型。
迈威生物新药9MW2821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剑指三阴性乳腺癌治疗

迈威生物新药9MW2821获批开展II期临床试验,剑指三阴性乳腺癌治疗

  迈威生物近日宣布,其靶向Nectin-4的创新抗体偶联药物(ADC)9MW2821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批准,开展针对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II期临床试验。本次获批的II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9MW2821作为单药或与PD-1抑制剂联合治疗TN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试验设计  此次试验分为两个队列进行评估。队列A将招募那些曾接受紫杉类或蒽环类化疗以及以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为载荷的抗体偶联药物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这些患者将接受9MW2821的单药治疗。队列B则包括那些未经全身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他们将接受9MW2821与PD-1抑制剂联合治疗。  早期临床成果  在2024年ASCO大会上公布的临床数据表明,9MW2821在20例可评估疗效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TNBC患者中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整体缓解率(ORR)达到50.0%,疾病控制率(DCR)则为8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9个月,而中位总生存期(mOS)尚未达到。其中,一例完全缓解(CR)患者已经持续治疗20个月,并仍然保持完全缓解状态。  FDA快速通道认定  9MW2821不仅在国内取得了重要进展,还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认定(FTD),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TNBC。这一认定将有助于加速9MW2821的研发和审批进程,为患者提供更快的治疗选择。  关于9MW2821  9MW2821是迈威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Nectin-4的抗体偶联药物,采用了公司独有的ADC药物开发平台以及自动化高通量杂交瘤抗体分子发现平台。作为国内同靶点药物中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品种,9MW2821不仅在TNBC领域表现出潜力,还在宫颈癌和食管癌等适应症中展示了临床有效性数据。  全球研发进展  在2024年2月,9MW2821获FDA授予“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同年5月,该药物先后获得“孤儿药资格认定”和“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食管癌和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转移性宫颈癌。7月,9MW2821再次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认定”,用于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ectin-4阳性TNBC。  创新技术与治疗机制  9MW2821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偶联技术实现抗体的定点修饰,优化了ADC的偶联工艺。当9MW2821注射入体内后,能够与肿瘤细胞表面的Nectin-4结合并进入细胞内。通过酶解作用,9MW2821定向释放细胞毒素,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准杀伤。  未来展望  迈威生物的9MW2821通过创新的ADC技术平台,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未来,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和分析,9MW2821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一种重要治疗选择,进一步提高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迈威生物的9MW2821作为一款创新的靶向Nectin-4的ADC药物,不仅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关注和认可,还在多种适应症中展示出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此次获得NMPA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将进一步推动9MW2821在TNBC治疗领域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东京医科和牙科大学研究人员揭示18q缺失综合征与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的新关联

东京医科和牙科大学研究人员揭示18q缺失综合征与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的新关联

  近期,东京医科和牙科大学(TMDU)的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关于染色体18q缺失综合征(18q del综合征)与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LOCID)新关联的研究,挑战了以往认为18q del综合征仅涉及体液免疫缺陷的观点。该研究强调了对18q del综合征患者进行定期免疫功能检测的重要性,以实现早期诊断和改进管理。这项研究发表于《Journal of Clinical Immunology》杂志上,强调了18q del综合征不仅仅涉及影响B细胞和抗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缺陷,还包括T细胞功能的缺陷。  染色体18q缺失综合征概述  染色体18q缺失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每4万到5.5万人中约有一人患病。该病是由18号染色体长臂上部分遗传物质的缺失引起的。基因异常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严重损害免疫系统功能。18q del综合征患者通常表现为体液免疫缺陷或常见可变免疫缺陷(CVID)样表型,主要特征是血液中免疫球蛋白水平低,进而削弱机体抵御感染的能力。  新发现: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此次研究由东京医科和牙科大学(TMDU)和鹿儿岛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进行,他们在18q del综合征患者中发现了一种以前未记录的表现形式: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LOCID),该缺陷影响B细胞和T细胞功能。这一发现进一步揭示了常规评估18q del综合征患者B细胞和T细胞功能的重要性。研究团队发现,两个患有18q del综合征的患者表现出LOCID,这是此前未曾在该综合征患者中报道过的现象。  个案研究  患者1是一名29岁的男性,早期诊断为18q del综合征,虽然起初感染较少,但随后发展为肺囊虫性肺炎(PCP)。基因组杂交(CGH)分析显示,他的18号染色体21.32至22.3区域存在缺失。患者2是一名48岁的女性,之前未被诊断为18q del综合征,但她被诊断为肉芽肿性淋巴结炎,淋巴结活检显示其淋巴结中18q21.33/4区域缺失。  免疫功能分析  两名患者均表现出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其特点是血液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IgE)水平异常低。患者1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范围,具体数值如下:IgG为188 mg/dL(正常范围:870 - 1700 mg/dL),IgA为105 mg/dL(正常范围:110-410 mg/dL),IgM为26 mg/dL(正常范围:33-190 mg/dL),IgE <5 IU/mL(正常范围:232 IU/mL)。此外,他的初始T细胞比例也显著下降,仅占CD3+CD4+细胞总数的3.58%。T细胞受体切除环(TREC)和Ig κ删除重组切除环(KREC)水平极低,分别为25.27拷贝/10^5细胞(正常范围:> 565拷贝/10^5细胞)和93.36拷贝/10^5细胞(正常范围:≥456拷贝/10^5细胞),表明T细胞产生不良。  患者2的免疫球蛋白水平也异常低:IgG为8 mg/dL,IgA为9 mg/dL,IgM为131 mg/dL,IgE为0.3 IU/mL。她的CD4+ T细胞和初始CD4+ T细胞均明显减少,初始T细胞仅占CD3+CD4+细胞群的6%。TREC水平为0拷贝/10^5细胞,KREC水平为11.4拷贝/10^5细胞。重要的是,CD4+和CD8+ T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未能分裂,表明两名患者的T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根据他们的免疫概况和临床病史,两名患者均被诊断为LOCID,这是一种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受损的状态,使他们极易受到感染。  研究意义和建议  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揭示了18q del综合征患者中存在的未被发现的免疫缺陷。研究合著者Tomomasa博士指出,“尽管早前已有关于与本研究中两名患者相同区域缺失的病例报道,但18q del综合征患者发展为LOCID的情况从未被报道过。我们推测,这些患者可能只是尚未发展为LOCID,或者他们可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评估。”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人员建议每年对18q del综合征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检测。这种积极的监测方法可以实现早期发现联合免疫缺陷,促进及时干预和个性化治疗策略,从而显著改善18q del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深圳大学吴昊团队揭示YTHDF3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

深圳大学吴昊团队揭示YTHDF3在非小细胞肺癌免疫逃逸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7月11日,深圳大学吴昊研究团队在期刊《Cell Death Discovery》上发表了一篇题为“YTH domain family protein 3 accelerat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mune evasion through targeting CD8+ T lymphocy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探讨了m6A阅读器YTH结构域家族蛋白3 (YTHDF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其具体机制。研究发现,YTHDF3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是预测NSCL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上调YTHDF3的表达,NSCLC细胞能够削弱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进而加剧免疫逃逸现象;相反,沉默YTHDF3则能够恢复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抑制免疫逃逸。  背景知识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0-85%,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球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NSCLC的五年生存率大约在20%左右。临床上,肿瘤免疫治疗通过恢复或增强CD8+ 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效应功能,已成为治疗NSCLC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更好地理解NSCLC的免疫逃逸机制,对于提升免疫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逃逸是指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的过程,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NSCLC在其浸润和进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免疫逃逸机制,并与肿瘤的异质性密切相关,从而影响检查点抑制剂(ICB)的治疗效果。肿瘤免疫微环境(TME)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NSCLC细胞与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逃逸的发生。例如,NSCLC中ILT4的过表达通过损害T细胞反应和招募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来抑制抗肿瘤免疫,增强了PD-L1抑制剂在EGFR野生型NSCLC中的疗效。  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D-L1)是PD-1配体之一,已被证明是有价值的肿瘤预后生物标志物。在多种癌症中,PD-L1主要表达于癌细胞、抗原提呈细胞(APCs)或肿瘤浸润细胞。在NSCLC中,PD-L1的功能已得到广泛研究,其表达受多种致癌驱动因素的调节,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或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此外,PD-L1的高表达与晚期/转移性NSCLC患者较短的生存期相关,这表明PD-L1在肿瘤免疫逃逸中起着重要作用。  沉默YTHDF3恢复CD8+ T细胞抗肿瘤活性,抑制NSCLC免疫逃逸  为验证YTHDF3在NSCLC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团队进行了多项实验。首先,在NSCLC细胞(如A549细胞)中沉默YTHDF3。结果显示,YTHDF3沉默增加了A549细胞的凋亡率。在共培养体系中,活化的CD8+ T细胞与NSCLC细胞共孵育48小时后,检测到CD8+ 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显著增加,包括IFN-γ、TNF-α、颗粒酶B和穿孔素。此外,LDH释放实验结果表明,与YTHDF3沉默的A549细胞共培养后,CD8+ 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提高。同时,YTHDF3沉默引起NSCLC细胞表面PD-L1表达显著降低。总体而言,这些发现表明,YTHDF3沉默能够恢复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从而抑制NSCLC的免疫逃逸。  上调YTHDF3损害CD8+ T细胞抗肿瘤活性,加剧免疫逃逸  在验证YTHDF3沉默的效果后,研究团队进一步研究了YTHDF3过表达对NSCLC细胞的影响。在H1299细胞中上调YTHDF3的表达,结果显示YTHDF3过表达降低了细胞的凋亡率。在共培养体系中,YTHDF3过表达的H1299细胞与活化的CD8+ T细胞共孵育后,CD8+ T细胞分泌的IFN-γ、TNF-α、颗粒酶B和穿孔素显著减少。同时,LDH释放实验结果显示,与YTHDF3过表达的H1299细胞共培养后,CD8+ 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降低。此外,YTHDF3过表达导致NSCLC细胞表面PD-L1表达显著升高。总体来看,这些实验结果表明,YTHDF3的上调会损害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加剧NSCLC的免疫逃逸。  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揭示了YTHDF3通过抑制细胞毒性CD8+ T细胞的杀伤功能和抗肿瘤免疫,促进了NSCLC的免疫逃逸。本研究为NSCLC的表观遗传学m6A修饰以及CD8+ 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见解,为NSCLC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通过进一步研究YTHDF3的调控机制,有望开发出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提高NSCLC患者的治疗效果。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新发现:肝脏中的“睡眠定时器”

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机制新发现:肝脏中的“睡眠定时器”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是一种普遍的肝脏疾病,其最常见的后果是肝损伤。这种损伤通常由人体对受感染肝细胞的免疫反应引起,而不是由病毒本身直接造成。免疫细胞在这个过程中会引发炎症,最终导致肝组织纤维化和肝癌。最近,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揭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10日的《自然》杂志上。  乙肝病毒主要感染肝细胞,而这些肝细胞通过内皮细胞衬里的小血管获取养分。免疫细胞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穿过内皮细胞上的特殊开口到达受感染的肝细胞。这些免疫细胞会通过这些开口伸出延伸部分来破坏肝细胞。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免疫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需要进行密切接触。  研究团队发现,内皮细胞能够在某些免疫细胞(特别是细胞毒性T细胞)中启动一个分子“睡眠定时器”。当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到受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时,这个“睡眠定时器”就会启动。这意味着,随着细胞毒性T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的增加,其活性会逐渐减弱,最终进入“休眠”状态。这一过程可以类比为音乐音量在“睡眠定时器”完全停止前逐渐减弱。  具体而言,内皮细胞通过cAMP-PKA通路,关闭了细胞毒性T细胞用于识别乙肝病毒并被激活的受体传输信号。因此,免疫细胞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有效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这一机制被认为是为了保护肝脏而进化的,旨在限制免疫细胞在感染期间的过度繁殖,防止其在攻击受感染肝细胞时造成严重损害。  然而,这一机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某些情况下,免疫细胞对抗病毒的时间窗口过短,导致乙肝病毒能够逃脱免疫系统的控制,继续在体内繁殖并引起器官损伤。尽管存在人体免疫系统的保护机制,乙肝病毒仍然能够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  研究团队的这一发现为理解乙肝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免疫疗法的开发提供了潜在的新方向。通过深入研究内皮细胞启动“睡眠定时器”的具体机制,科学家们有望找到方法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对抗乙肝病毒,减少肝损伤。  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免疫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肝脏健康。未来的研究可能会集中在如何干预或调节这一“睡眠定时器”机制,以延长免疫细胞对抗病毒的时间窗口,提高治疗乙肝的效果。  总的来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这一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揭示了乙肝病毒感染过程中免疫细胞活性调节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乙肝的发病机制,还为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我们有望在未来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乙肝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肝脏损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艾伯维公司新药Rinvoq递交新适应症申请:瞄准巨细胞动脉炎

艾伯维公司新药Rinvoq递交新适应症申请:瞄准巨细胞动脉炎

  2024年7月12日,艾伯维公司宣布,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了JAK1抑制剂Rinvoq(乌帕替尼,15mg,每日一次)的新适应症申请,旨在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GCA)患者。  关于巨细胞动脉炎  巨细胞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颞动脉、颅动脉和主动脉,常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其中70-80岁患者发病率最高。研究显示,女性患巨细胞动脉炎的风险较高。该疾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头痛、颌痛、视力变化甚至视力丧失。  乌帕替尼的III期临床试验成果  今年4月,乌帕替尼治疗成人巨细胞动脉炎的III期SELECT-GCA研究达到了主要终点。SELECT-GCA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纳入了428例巨细胞动脉炎患者。  试验结果显示,每日一次15mg乌帕替尼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的患者中,有46%的患者实现了持续缓解。这一缓解被定义为从第12周到第52周没有巨细胞动脉炎的体征和症状,并且在研究期间坚持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而安慰剂联合26周类固醇逐渐减量方案组仅有29%的患者实现了持续缓解,p值为0.0019,显示出乌帕替尼在治疗巨细胞动脉炎方面的显著效果。  巨细胞动脉炎的治疗挑战  巨细胞动脉炎的传统治疗主要依赖于类固醇药物,尽管类固醇在短期内有效,但长期使用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因此,找到一种能够有效且安全地控制疾病的药物成为医疗界的重要目标。  乌帕替尼作为一种JAK1抑制剂,展示了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其在巨细胞动脉炎治疗中的成功应用,无疑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乌帕替尼通过抑制JAK1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反应,从而达到缓解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的效果。  艾伯维公司未来展望  艾伯维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研发,乌帕替尼的新适应症申请是公司在这一领域的重要进展。艾伯维公司表示,乌帕替尼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改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将为医学界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此次申请如果获得批准,乌帕替尼将成为首个用于治疗巨细胞动脉炎的JAK1抑制剂,填补这一领域的治疗空白。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数据的积累,乌帕替尼有望在更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艾伯维公司提交乌帕替尼的新适应症申请,无疑是巨细胞动脉炎治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随着临床试验的成功和数据的积累,乌帕替尼展示了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巨大潜力。未来,期待这一创新药物能够早日获得批准,为广大巨细胞动脉炎患者带来福音。
2024年7月健康预警:关注登革热、炭疽和高温中暑

2024年7月健康预警:关注登革热、炭疽和高温中暑

  7月的到来意味着一些健康风险的增加,包括登革热、炭疽和高温中暑。特别是在洪涝灾区,居民需特别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环境卫生以及相关传染病的预防。  1.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传播的疾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传播,这两种蚊子也被称为“亚洲虎蚊”或“花蚊子”。登革热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4至10天出现,并持续2至7天,可能包括高烧(可达40℃)、剧烈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恶心、呕吐、淋巴结肿大以及皮疹。大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通常会在1至2周内自行好转,但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出血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穿宽松、浅色的长袖衣物。  在皮肤和衣物上喷洒含有避蚊胺或驱蚊酯的驱蚊剂。  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香或灭蚊气雾剂,或使用蚊帐。  在登革热流行地区旅行时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旅行返回后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告知医生旅行史。  2. 炭疽  炭疽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是一种人兽共患病,主要在牛、羊等食草动物中发生。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制品感染。炭疽有三种主要类型: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皮肤炭疽最常见,表现为局部皮肤水肿、斑疹或丘疹、水疱、溃疡和焦痂;肠炭疽表现为急性肠胃炎或急腹症;肺炭疽起初表现为流感样症状,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紫绀和咯血。重点防护人群包括从事牛羊养殖、屠宰及皮毛加工的人员。  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病畜及其产品,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病死动物,报告当地农业部门处理。  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烹饪时煮熟煮透。  从业人员操作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操作后立即消毒双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定期清洁消毒工作环境。  3. 高温中暑  7月是高温中暑高发的季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以及户外作业人员是中暑的高风险人群。中暑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重则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伤,甚至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  避免高温天气下的室外活动,出门时做好防晒降温措施,如佩戴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等。  多喝白开水、糖盐水,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养成少量多次饮水的习惯,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关注天气预报和高温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避免将儿童单独留在车内,亦不要在车内睡觉,若发现中暑症状应及时处理并送医。  4. 洪涝灾害防护  进入7月,我国进入主汛期,洪涝灾害频发。灾区居民需特别注意饮用水和食品安全、环境和个人卫生,防止传染病发生。  主要预防措施:  遵守安置点管理规定,注意安全饮水和食品卫生,妥善处理粪便和垃圾。  饮用水必须煮沸或使用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保持清洁。  食品烹饪要烧熟煮透,生熟食分开存放,处理时使用分开的砧板和菜刀。  房屋被洪水浸泡后,需彻底清理室内外环境,清除积水、污泥和垃圾杂物,并进行消毒。  安装防蚊、防蝇设施,使用蚊香、气雾剂等措施控制病媒生物。  不用脏手揉眼睛,保持手部清洁,毛巾与脸盆分开使用。  预防皮肤溃烂,保持皮肤干燥,避免长时间接触污水。  在血吸虫病流行区避免接触自然水体,如需接触应穿戴防护用品。  感觉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7月常见疾病的风险,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原启生物宣布重要里程碑:OriCAR-017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

原启生物宣布重要里程碑:OriCAR-017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

  2024年7月15日,原启生物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靶向GPRC5D的CAR-T细胞注射液(OriCAR-017)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快速通道资格(Fast Track Designation, FTD),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这一资格将有助于OriCAR-017加快推进临床试验和上市注册进程。此前,OriCAR-017已获得FDA的孤儿药资格认定(Orphan Drug Designation, ODD),并通过了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  关于OriCAR-017  OriCAR-017是一种靶向GPRC5D的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为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该疗法依托原启生物自主研发的平台技术,在抗体亲和力、抗原结合活性与持久性、抗肿瘤疗效以及安全性方面均展现出卓越表现。OriCAR-017已先后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和美国FDA的IND批准,目前中美两地的临床试验(中国NCT06182696,美国NCT06271252)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今年6月初的2024 ASCO年会上,原启生物口头报道了OriCAR-017的24个月长期随访数据。数据显示,OriCAR-017对经过抗CD38、蛋白酶抑制剂(PI)、免疫调节剂(IMID)及BCMA CAR-T治疗均失败的RRMM患者展现出了深度且持久的反应,且安全性表现良好。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OriCAR-017有望成为RRMM患者的一种全新治疗选择。  具体数据显示,所有10名接受治疗的患者均对OriCAR-017产生了良好反应,总缓解率达到100%,其中严格完全缓解率为8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所有患者在第28天均达到了100%的微小残留病灶阴性率,并在第3个月得到了确认。在安全性方面,未观察到≥3级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没有严重不良事件或治疗相关死亡发生。同时,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和/或与剂量限制性毒性(DLT)相关的毒性反应,也未见小脑疾病等神经毒性的报道,无迟发性感染发生。  全球临床开发推进中  目前,原启生物已在中美两地建立运营团队,全力推动公司产品管线的全球临床开发工作。公司的这一进展表明,OriCAR-017不仅在研发和临床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行业背景与未来展望  随着CAR-T细胞疗法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不断扩大,许多生物制药公司纷纷投入研发,争相在这一前沿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原启生物作为其中的一员,凭借其自主研发的OriCAR-017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  获得FDA的快速通道资格意味着OriCAR-017在未来的临床试验和上市过程中将享有一系列政策支持,这将显著加速其上市进程,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更快的治疗选择。同时,孤儿药资格认定和临床试验申请的批准也为OriCAR-017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原启生物在中美两地的积极布局和全力推进,表明其不仅致力于在本土市场上取得成功,同时也瞄准了国际市场,力求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其创新疗法。这一战略布局将有助于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进一步推动其产品管线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  总结  原启生物宣布其靶向GPRC5D的CAR-T细胞注射液OriCAR-017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这一里程碑事件为公司加速推进临床试验和上市注册提供了重要支持。结合此前的孤儿药资格认定和临床试验申请批准,OriCAR-017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中美两地运营团队的建立和全球临床开发的积极推进,原启生物有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带来更多治疗希望。
拜耳中国区架构调整: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亮相

拜耳中国区架构调整: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亮相

  拜耳公司在中国区的架构调整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期,多家媒体报道,拜耳在其最新的DSO(Dynamic Shared Ownership)运营模式下,将中国区重组为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  五大业务板块具体如下:  1.核心产品业务团队:负责唯可同、拜新同、拜瑞妥、拜阿司匹灵、尼膜同、拜复乐和科跃奇等产品的商业运营。  2.心血管、肾脏及代谢业务团队:负责可申达和华堂宁的商业运营。  3.女性健康业务团队:负责所有女性健康产品的全渠道商业运营。  4.特药业务团队:负责艾力雅及肿瘤全产品的商业运营。  5.零售业务团队:负责拜耳处方药全产品在零售渠道的商业运营。  六大职能部门包括:  1.战略规划及DSO转型  2.医学事务  3.市场准入  4.经销商管理  5.卓越商业运营  6.数字化创新团队  中国区作为拜耳的重要市场之一,2023年营收达36.24亿欧元,占拜耳总营收的7.6%。今年年初,拜耳在全球范围内推行DSO新运营模式,旨在减少管理层级,提高运营效率。拜耳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在公司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指出,DSO模式的实施旨在整合职责、简化结构,以实现更高的影响力和运营效率。  拜耳中国的调整从6月份开始,新架构确定后,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遴选结果将陆续公布,并计划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  人员调整与战略重点  拜耳的DSO运营模式不仅涉及架构调整,还涉及大规模的人员调整,并将持续到2025年。早在今年5月,拜耳在公布一季度报告时就宣布计划裁减约1500个职位,主要是管理岗位。这一举措旨在帮助拜耳在2024年节省5亿欧元(约5.4亿美元),到2026年节省20亿欧元(约21.8亿美元)。  今年3月,拜耳已精简高管团队,从14个职位减少到8个。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发布后,拜耳表示考虑将制药、消费者健康及作物科学三大业务部门分拆重组,并计划大幅减员。这一计划曾引发相关行业协会的担忧,认为可能导致大量德国员工失业。  目前,DSO运营模式仍在推进,拜耳未来可能还会进行更多的人员调整。拜耳的主要业务包括农作物科学、制药和消费者健康三个板块。2023年,拜耳集团销售额为476.37亿欧元,同比下降1.2%。其中,作物科学事业部销售额下降3.7%,为232.7亿欧元;处方药事业部销售额持平,为180.81亿欧元;健康消费品事业部销售额增长6.3%,达60.27亿欧元。  作为拜耳的重要业务,农作物科学近年来卷入多起诉讼;制药业务也因主要产品面临专利悬崖而出现乏力现象。减员能否帮助拜耳重振旗鼓尚未可知,但Anderson在今年3月表示,未来24至36个月内,拜耳将把精力放在建立强大的制药管线、解决诉讼、减少债务和改革运营模式上。  大型跨国药企的调整与发展  类似拜耳的架构调整和人员精简在跨国药企中并不少见。阿斯利康、辉瑞等公司今年也在调整自身架构,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今年上半年,辉瑞已经进行了多次全球减员和岗位调整,包括关闭科罗拉多州的肿瘤研究业务。  跨国药企人员调整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研发失败、业务重组或财务压力。不论原因如何,这些调整都是基于企业当前的战略需求。  阿斯利康中国不久前将县域肿瘤团队拆分重组,整合进肺癌事业部和泌尿、妇科及女性肿瘤事业部;今年年初,阿斯利康宣布架构调整和高管变动,成立中国制药业务并调整相关高管岗位。  多个跨国药企如赛诺菲、强生和罗氏等在今年第一季度均宣布了管线调整,削减多个在研项目。随着国内药企的不断成熟,跨国药企必须制定新的战略和打法,以在相关市场保持领先地位。  总体来看,跨国药企通过架构调整、人员精简等措施不断寻求新的发展,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削减管线、调整架构、“瘦身”已成为常态,而这些变化还将在未来继续发生。
云顶新耀公布伊曲莫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临床成果

云顶新耀公布伊曲莫德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最新临床成果

  2024年7月15日,云顶新耀宣布,其药物伊曲莫德(VELSIPITY®, etrasimod)在亚洲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中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维持期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积极顶线结果。伊曲莫德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的先进疗法,不仅使用方便,疗效也非常显著,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该药物已分别在去年10月和今年2月获得美国和欧盟的上市批准,成为欧盟首个且唯一获批用于16岁及以上患者的新一代口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此外,伊曲莫德也于今年4月获得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药物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上市。  临床研究概况  此次发布的结果基于一项在亚洲地区开展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完成的规模最大的亚洲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Ⅲ期注册临床研究,共有340名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参与。这些患者此前对至少一种常规治疗、生物制剂或Janus激酶(JAK)抑制剂治疗失败或不耐受。研究的主要阶段包括为期12周的诱导期和为期40周的维持期。  在诱导期,患者随机分配接受每日一次2mg伊曲莫德或安慰剂治疗12周。经过12周的诱导治疗并达到临床应答的患者,随后进入为期40周的维持期,再次随机分配接受每日一次2mg伊曲莫德或安慰剂。研究的主要疗效终点为诱导期12周和维持期40周达到临床缓解的患者比例。关键次要终点包括内镜改善和临床应答的患者比例。  研究结果  维持期数据显示,经过40周的治疗后,伊曲莫德组在主要终点和所有关键次要终点上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和统计学意义(p<0.0001)。此外,其他次要终点如黏膜愈合和内镜恢复正常也显示出显著的临床改善。伊曲莫德的安全性数据与之前研究一致,没有观察到新的安全性信号。研究的详细数据将在未来的学术会议上披露。  在今年6月于西安举行的第12届亚洲炎症性肠病组织年会上,公布了伊曲莫德亚洲Ⅲ期临床研究的12周诱导期中国患者的详细数据。总计320名中国受试者随机接受了诱导治疗,结果显示,伊曲莫德2mg治疗的患者临床缓解率为24.5%,而安慰剂组为5.8%(差值19.7%, p<0.0001)。此外,伊曲莫德组在所有关键次要终点上均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内镜改善率方面,伊曲莫德组为37.0%,安慰剂组为10.7%(差值28.0%, p<0.0001);临床应答率方面,伊曲莫德组为57.4%,安慰剂组为28.2%(差值30.6%, p<0.0001)。中国患者的安全性结果与既往研究一致,没有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  关于伊曲莫德(VELSIPITY®, etrasimod)  伊曲莫德(VELSIPITY®,etrasimod)是一种每日一次口服的高选择性鞘氨醇-1-磷酸(S1P)受体调节剂,设计优化,与S1P受体1、4和5结合。该药物已经在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澳门和新加坡获得新药上市批准。  结语  云顶新耀与全球多地的监管机构合作,积极推动伊曲莫德的临床应用及上市,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和有效的治疗方案。此次临床研究的成功,为伊曲莫德在亚洲市场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预计将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多获益。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提升了云顶新耀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地位,也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