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百德医疗赴美上市:挑战与机遇并存

百德医疗赴美上市:挑战与机遇并存

  近年来,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纷纷选择赴美上市,百德医疗(Baird Medical)便是其中之一。近日,百德医疗通过与境外特殊目的收购公司ExcelFin Acquisition Corp.合并,成功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批准,并计划于2024年9月26日召开特别会议,待股东批准后,合并上市将很快完成。这一过程标志着百德医疗成功进入美国资本市场,但其上市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本文将从百德医疗的上市历程、发展现状及未来挑战等方面,剖析这家国内微波消融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的成长历程。  坎坷上市路  百德医疗成立于2012年,是国内领先的肿瘤微创治疗医疗器械开发商,专注于微波消融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和销售。尽管最终选择了赴美上市,但百德医疗最初的计划是通过香港交易所进行IPO。  2022年,百德医疗通过了香港交易所的聆讯,并计划于同年10月5日挂牌上市,募资金额高达3.47亿港元。然而,在上市前夕,百德医疗发布紧急公告,宣布因需响应监管机构的查询,决定推迟IPO。业内分析认为,除了监管政策的影响外,招股阶段的冷遇也导致其国际配售不足,从而影响了原定上市计划。  面对赴港上市失败的挫折,百德医疗迅速调整策略,决定通过与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ExcelFin Acquisition Corp.合并的方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23年6月,百德医疗正式开启了赴美上市之路,并在历时438天后,成功获得SEC的批准。这一合并上市为百德医疗带来了新的资本支持,也标志着其国际化战略迈出了关键一步。  微波消融技术的市场优势  百德医疗的核心技术是微波消融,主要应用于甲状腺结节、肝癌、肺癌及乳腺结节的微创治疗。其产品包括微波消融治疗仪及配套的微波消融针。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百德医疗在2022年成为中国治疗甲状腺和乳腺结节的微波消融医疗器械的最大供应商,市场占有率达35%,是国内这一领域的龙头企业。  百德医疗的业绩在近年来稳步提升。2019年,公司营收为8502.9万元,2020年达到1.18亿元,2021年则进一步增长至1.89亿元。微波消融针的销售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绝大部分,且这一趋势在未来仍将持续。2022年,仅前五个月,微波消融针的收入就达到了5452万元,占总营收的85.5%。  百德医疗的微波消融技术具有治疗效果精准、创伤小、副作用少等优势,尤其在甲状腺和乳腺疾病的治疗中广受好评。然而,微波消融技术的发展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的市场前景广阔。百德医疗在这一技术领域的深耕,使其占据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  竞争与挑战  尽管百德医疗在微波消融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但其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首先,微波消融技术相较于射频消融技术在国际市场的应用还相对有限。数据显示,射频消融技术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的收入占比远高于微波消融,百德医疗需要考虑如何在国际市场上拓展新赛道,以提高其全球竞争力。  此外,随着国内外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冷冻消融和脉冲消融等新技术也在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市场中的冷冻消融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但国产产品正在崛起,如康博刀已经在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份额。脉冲消融技术同样由进口产品主导,但国内已有三款产品获批,国产消融技术的崛起为百德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后,百德医疗的产品线相对单一,主要依赖微波消融技术。虽然该技术在中国市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面对全球市场时,百德医疗需要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线,开发更多的创新医疗器械,以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市场需求。  未来展望  百德医疗成功赴美上市,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更大的国际市场平台。公司创始人兼CEO吴海梅表示,获得美国FDA的批准是公司地域扩张的重要里程碑。未来,百德医疗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提供微波消融技术的治疗方案。  然而,百德医疗的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在保持国内市场领先地位的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并开发新技术,将是公司未来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百德医疗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丰富产品线,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总体而言,百德医疗在微波消融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成功赴美上市标志着公司迈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一步。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凭借其技术优势和市场占有率,百德医疗有望在未来医疗器械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在术后镇痛领域的前景与挑战

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在术后镇痛领域的前景与挑战

  近日,科伦药业发布公告,其子公司湖南科伦制药的化学药品“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品商品名为布瑞科®,按化学药品3类获批,意味着它通过了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这是中国市场上第二个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产品,恒瑞医药的同类药品艾恒平早在2022年获批,成为全球首仿药。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国产药企在长效术后镇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术后疼痛及其管理现状  术后疼痛是一种由手术创伤引起的急性疼痛,通常在术后24至48小时达到高峰。如果不及时有效地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给患者带来长时间的身体不适和心理负担。术后疼痛的管理至关重要,其目标是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提供持续、有效的镇痛。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其中局部麻醉药在术后镇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相比阿片类和非甾体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的不良反应较少,然而其作用时间较短,通常无法持续覆盖整个术后疼痛期。  国内术后疼痛管理已有二十余年发展历史,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依然较高。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住院手术患者超过8000万人,其中接近50%的患者在术后经历了中重度疼痛。如此庞大的患者群体显示出对有效、持久镇痛药物的迫切需求。  布比卡因脂质体的镇痛作用及其优势  布比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部麻醉药,早在1972年就已作为局部麻醉药在美国上市,主要用于外周神经阻滞及局部麻醉。其传统制剂虽然可以提供3至6小时的麻醉效果,但难以覆盖术后数日的疼痛期。为了应对这一挑战,Pacira BioSciences公司开发的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于2011年获得FDA批准上市,商品名为Exparel。该药通过独特的多囊脂质体技术实现了药物的缓释作用,能够延长布比卡因的镇痛效果至72小时,显著减少患者对阿片类药物的依赖。  多囊脂质体是一种由多个水性腔室组成的非同心结构,其内部分隔了多个药物储库。药物通过这些储库缓慢释放,从而实现长效镇痛效果。布比卡因脂质体的血药浓度峰值低于传统布比卡因制剂,这不仅减少了毒性风险,还能在72小时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成为了术后镇痛领域的一大进展。  长效镇痛药物的市场潜力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Exparel自上市以来表现出显著的市场潜力,2023年全球销售额达到4.8亿美元。然而,Exparel的高昂价格(每瓶20毫升售价约376美元)限制了其在某些市场的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国产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的价格为每支382元,并已被纳入医保目录,这为其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国产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的成功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长效术后镇痛药物的空白,也显示了国产药企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恒瑞制药和科伦制药的布比卡因脂质体制剂相继获批,此外还有多个罗哌卡因长效制剂正在研发中,这表明国内药企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格局日趋成熟。  未来的发展方向  长效术后镇痛药物是一个具备广阔市场潜力的领域,尤其是在中国这样手术量庞大的市场中。随着新适应症的不断开发以及产品逐步进入更多市场,长效局部麻醉药物的需求将持续增长。研发壁垒的存在也使得这一领域具有相对稳定的竞争环境。对于国产药企而言,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临床效果、降低副作用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作为这一领域的代表药物,已经展示出了其在术后镇痛管理中的巨大潜力。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完成和新适应症的获批,长效局麻药在未来的术后疼痛管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款创新医疗器械入选特别审查程序,医疗技术再迎突破

五款创新医疗器械入选特别审查程序,医疗技术再迎突破

  近日,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发布了2024年第8号公告,宣布拟同意五款创新医疗器械进入特别审查程序。这五款产品涵盖了肿瘤基因检测、外周血管疾病、心脏电生理治疗等多个关键领域。此次入选的创新医疗器械不仅展示了国内外企业在医疗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也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精准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1. 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人类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检测试剂盒(高通量测序法)  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特别是在药物伴随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艾德生物拥有多种检测技术平台,涵盖PCR、NGS、免疫组化等领域,产品可以检测EGFR、KRAS、BRAF等基因突变,覆盖了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类型。公司最新的多靶标快速检测技术PCR-11基因伴随诊断试剂盒于2024年9月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目前已在中国、日本、欧洲三地获批,进一步强化了其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的领先地位。  艾德生物的核心技术包括ADx-ARMS®、Super-ARMS®、ddCapture®等,为全球知名药企如阿斯利康、强生等提供配套的伴随诊断试剂,其研发实力在行业内具有极高的认可度。艾德生物还为客户提供从样本处理到数据管理的全流程肿瘤精准检测解决方案,覆盖了从研发到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  2. 阿维格公司:一次性使用外周血管内斑块切除导管  阿维格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开发血管内图像引导系统的创新企业,其主打产品是全球唯一具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功能的外周血管治疗设备。OCT技术在血管内影像的实时显示上具有重要的创新性,能够帮助医生精准定位血管病变区域,从而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这一技术主要应用于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AD),通过实时影像引导下的斑块切除术,显著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阿维格的产品包括Pantheris斑块切除导管、Ocelot和Tigereye慢性完全闭塞导管以及LightBox 3成像控制台等。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其产品在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产品已在美国、欧洲上市并应用多年。  3. 圣犹达医疗:磁电定位球囊脉冲消融设备  圣犹达医疗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心血管技术企业,成立于1976年,专注于心脏节律管理、心脏电生理等多个领域。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推出了多款创新性医疗设备,其中磁电定位球囊脉冲消融设备是其最新的突破性产品,旨在改善心脏电生理手术的效果。  圣犹达医疗在2016年被雅培以250亿美元收购后,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心血管和神经调控技术上的全球领导地位。这款磁电定位设备通过其精准的影像引导和消融技术,能有效治疗心律失常等疾病,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圣犹达医疗的产品已经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年营业额达到55亿美元,广泛服务于心血管疾病领域的患者。  4. 心诺普医疗:冷冻消融系统  心诺普医疗自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心脏电生理治疗,特别是在冷冻消融技术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其最新推出的Nordica冷冻消融系统,在房颤治疗上具有重要的突破性意义。该系统通过改进冷冻球囊的设计,提高了消融手术的精度和效果。  心诺普在全球多地进行临床试验,预计在2024至2025年间将Nordica系统推向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作为国内房间隔穿刺市场的领军者,心诺普不仅在国内外市场广泛应用,还凭借其美国研发中心的技术支持,持续引领行业的技术革新。  5. 江苏伟禾生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  江苏伟禾生物成立于2014年,专注于移植输血、免疫遗传等分子诊断产品的开发。其HLA基因分型检测试剂盒采用荧光PCR法,具有高精度和高效能,主要用于移植相关的分子诊断。伟禾生物不仅在技术研发上不断创新,还积极参与国家精准输血战略的实施。  伟禾生物在国内拥有多个标准实验室和净化厂房,产品已经覆盖国内外多个市场。通过其在移植和输血领域的技术优势,伟禾生物致力于推动分子化、精准化诊断的发展,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  结语  本次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公示的五款创新医疗器械,涵盖了基因检测、心血管治疗、血管病变等多个领域,体现了全球医疗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些创新器械的应用,将极大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造福更多患者。同时,这些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也展示了国内外企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强大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未来,随着这些创新产品逐步进入临床应用,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更多技术革新和市场机遇。
波士顿科学11.8亿美元收购Silk Road Medical:TCAR技术再度扩展心血管版图

波士顿科学11.8亿美元收购Silk Road Medical:TCAR技术再度扩展心血管版图

  2024年9月17日,波士顿科学宣布以约11.8亿美元的现金收购Silk Road Medical,这是波士顿科学今年的第二笔十亿美元级别收购,交易价格为每股27.50美元,较市场价溢价38%。此次收购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波士顿科学在血管医疗领域的布局,并扩展其在心血管治疗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Silk Road Medical:创新技术引领市场  Silk Road Medical成立于美国加州,专注于开发降低中风风险的创新医疗技术。其最具代表性的技术是经颈动脉血运重建术(TCAR),这是一种结合神经保护和微创技术的新型手术方式,用于治疗颈动脉疾病。  在Silk Road Medical推出TCAR之前,颈动脉病变患者只能通过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或经股动脉颈动脉支架植入术(TFCAS)进行治疗。然而,这两种方法存在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是在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上。与CEA和TFCAS相比,TCAR的手术安全性更高,且术后中风和心梗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基于大规模的临床研究,TCAR技术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认可,也因此吸引了波士顿科学的强烈关注。  核心技术:ENROUTE系列  TCAR手术的核心技术包括两款创新产品:ENROUTE经颈动脉逆流血栓保护装置和ENROUTE经颈动脉支架系统。前者通过逆流的方式保护大脑,防止血栓形成并通过过滤装置清除碎片,从而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提供神经保护;后者则为TCAR手术量身设计,能够自动适应复杂的颈动脉解剖结构,确保支架的稳定性,防止未来中风。  这种技术创新不仅减少了患者的并发症风险,还提高了治疗效果,使得波士顿科学愿意以溢价38%的价格进行收购。  波士顿科学的并购策略  此次收购Silk Road Medical是波士顿科学在2024年继收购Axonics后,进行的第二笔十亿美元级收购。今年1月,波士顿科学以37亿美元收购了Axonics,这家致力于治疗泌尿和肠道功能障碍的设备制造商。此外,波士顿科学还在9月收购了贝朗医疗的两款吻合口漏解决方案产品——Eso-SPONGE和Endo-SPONGE。  波士顿科学一直坚持着“买买买”的并购策略,通过不断收购创新技术和公司来丰富其产品线。在其最新公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财报中,波士顿科学营收达到42.1亿美元,同比增长14.5%。其中,心血管业务占据了64%的份额,成为公司增长的重要引擎。尤其是其电生理板块,得益于FARAPULSE™系列脉冲电场消融产品的上市,全球销售额增长超过120%。  此次对Silk Road Medical的收购,将进一步提升波士顿科学在心血管领域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治疗颈动脉疾病及中风预防方面。TCAR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波士顿科学的产品线,也为其心血管业务增添了一员潜力巨大的新成员。  未来展望  今年波士顿科学已经完成了两笔重大收购,展现出其在医疗器械领域继续扩展和深化的决心。未来,波士顿科学还可能通过更多并购举措来巩固其行业领导地位。随着技术创新的持续推进和业务扩张,波士顿科学的市场影响力和产品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在医疗器械领域,波士顿科学有望凭借其持续的并购策略和创新技术,进一步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Ph+ ALL一线治疗中的潜力:基于ESMO 2024年会的研究分析

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Ph+ ALL一线治疗中的潜力:基于ESMO 2024年会的研究分析

  2024年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年会于9月13日至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会上中国翰森制药创新药氟马替尼首次以壁报形式亮相。该研究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卫敏和孙慧教授团队牵头,旨在探讨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成年患者一线治疗中的有效性,为Ph+ AL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循证医学证据。  背景及研究目的  Ph+ ALL是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一类高危亚型,约占所有成人ALL病例的20%~30%。由于传统化疗在Ph+ ALL中的效果较差,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20%。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Ph+ ALL患者的预后得到显著改善。  氟马替尼是中国首个原研的第二代TKI,已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耐受性,且在Ph+ ALL治疗中展现了不俗的潜力。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新诊断的Ph+ ALL成年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研究设计与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研究对象为48名在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期间接受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的新诊断Ph+ ALL成年患者。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和电话随访,持续至2023年11月14日。研究结果分析了诱导完全缓解(CR)率、微小残留病灶阴性(MRD-)率、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无事件生存率(EFS),并比较了接受与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的生存差异。  主要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在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的治疗方案下,患者的诱导完全缓解率在0.5个月、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分别达到100%、97.9%、100%和93.3%。此外,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的微小残留病灶阴性率(MRD-)也逐步提高,分别为59.3%、81.3%、95.1%和90.0%。  经过中位41.1个月的随访,3年总生存率为70.8%,无进展生存率为62.5%,无事件生存率为45.8%。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表现出更长的总生存期,而在诱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也显示出显著延长的生存期,尤其是获得MRD-的患者,其总生存期显著优于MRD+的患者。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氟马替尼联合多药化疗在新诊断的Ph+ ALL成年患者中的一线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和生存期。尤其是对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治疗效果更加突出。这一研究为Ph+ AL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为未来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氟马替尼的应用有望为中国Ph+ ALL患者带来更多的生存希望,并为中国抗白血病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开辟了新的方向。随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的累积,氟马替尼或将成为Ph+ ALL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
爱德华生命科学出售重症监护业务并进行全球裁员:聚焦核心竞争力,深化瓣膜领域布局

爱德华生命科学出售重症监护业务并进行全球裁员:聚焦核心竞争力,深化瓣膜领域布局

  2024年,全球知名医疗器械公司爱德华生命科学(以下简称:爱德华)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出售其重症监护业务并实施大规模裁员。这一决定不仅反映了公司为聚焦核心业务而进行的变革,也揭示了其未来发展战略——专注于心脏瓣膜和心力衰竭等新治疗领域。  重症监护业务出售及裁员  爱德华在2024年6月以42亿美元的价格将重症监护业务出售给碧迪医疗,此次出售涉及约4500名员工,这些员工占爱德华全球员工总数的20%。此次交易不仅提升了爱德华资产负债表的灵活性,还为公司专注于结构性心脏疾病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爱德华首席执行官Bernard Zovighian表示,剥离重症监护业务将帮助公司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增长并提高股东价值。与此同时,爱德华宣布裁员约3%,涉及540名员工。  受裁员影响的员工已收到通知,其中一些员工可能会留任协助业务过渡,或转岗至公司内部其他职位。裁员和业务剥离的背后,是爱德华向心脏瓣膜和相关领域集中资源的战略决策。  剥离背后的战略转型  爱德华一直是全球心脏病领域的领导者,尤其是在心脏瓣膜技术上有着卓越的历史。公司凭借全球首个人造二尖瓣植入的成功,奠定了在该领域的开创性地位。同时,重症监护业务也为公司贡献了显著的营收,但随着业务重点转向更具发展潜力的领域,爱德华最终决定将重症监护业务出售。  2023年,爱德华财报显示,重症监护业务依然表现强劲,同比增长5%。然而,2024年,爱德华的战略重点逐渐从重症监护业务转移至瓣膜业务,尤其是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TAVR)和二尖瓣、三尖瓣治疗(TMTT)等领域。尽管公司TAVR业务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第二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大跌超过30%,但TMTT业务表现亮眼,销售额同比增长74.7%。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这些新兴领域的投资,并通过此次出售获得的资金来推动瓣膜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收购和技术创新并举  为了实现长期的战略增长,爱德华不仅通过出售业务获取资金,还积极进行收购以扩展其产品线。2024年7月,爱德华接连完成了多项收购交易,包括Affluent Medical、Innovalve Bio Medical、JenaValve Technology以及Endotronix。这些收购帮助爱德华获得了一系列新型瓣膜系统和心力衰竭管理解决方案。  其中,JenaValve的Trilogy心脏瓣膜系统是全球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被批准用于经股动脉TAVR治疗的产品,进一步巩固了爱德华在瓣膜治疗领域的领导地位。此外,爱德华还在大力开发PASCAL Precision经导管瓣膜修复系统和EVOQUE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并在美国和欧洲的多个市场推进其商业化进程。  除了收购,爱德华还积极投资于经导管二尖瓣置换系统SAPIEN M3的临床研究,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逐步推向市场。这些创新技术将为爱德华开辟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在治疗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方面。  医疗器械行业的裁员潮  爱德华此次裁员并非个例,实际上,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正面临一股裁员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济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采取降本增效和结构优化的措施。医疗器械企业通过调整生产布局、精简业务线和优化资源配置,寻找新的增长机会。  爱德华的裁员行动,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将有助于公司更好地聚焦其核心竞争力,并在全球心脏病治疗领域保持领先地位。  总结  2024年,爱德华通过出售重症监护业务、裁员和积极并购,展现了其战略转型的决心。公司未来将继续专注于心脏瓣膜和心力衰竭等核心领域的创新与发展,以期通过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展实现可持续增长。尽管面临短期的业绩波动和股价下滑,但爱德华的长期发展潜力依然值得期待。
北京市推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创新与集聚,构建生物经济新高地

北京市推动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聚焦创新与集聚,构建生物经济新高地

  为应对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变化,抢抓生物经济发展的机遇,北京市于近期发布了《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布局北京市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进一步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创新能力,力争到2026年建立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体系。  北京市的合成生物制造优势  随着基因编辑、基因测序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北京在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方面拥有显著优势:首先,北京的原创研究实力突出,科研基础设施完备,高校和科研机构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其次,面对日益迫切的低碳转型需求,合成生物制造技术可以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最后,北京市在先行示范领域具备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够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目前,北京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从导入期向成长期转换的关键阶段。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改委和市经信局联合发布的《行动计划》表明,北京市将把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视为提升新质生产力、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方向。  发展目标与战略布局  《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6年的多项发展目标,涵盖创新策源、产业集聚和区域辐射等方面。具体而言,到2026年,北京将实现合成生物制造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的全面提升,形成“北京创新策源、津冀承接支撑、辐射全国”的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北京将在创新成果产出、核心技术突破和领军团队引育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力争成为全球合成生物制造领域的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  根据规划,到2026年,北京市将建立一个库容量达到10万株以上的微生物菌种保藏库,并新增1万株专利保藏菌株。此外,还将在全市布局不少于两个合成生物制造设计与自动控制平台和3-5个千升级中试工艺放大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将为合成生物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集聚也是《行动计划》的重点之一。到2026年,北京市将培育至少100家优秀的初创硬科技企业,并力争形成1至2个百亿级的产业集聚区,成为中国生物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促进企业创新产品落地,《行动计划》还将推动3家合成生物制造企业上市,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市场活力和国际影响力。  政策支持与重点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市还出台了《北京市加快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从资金支持、平台建设和企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确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首先,北京市将通过强化原始创新能力提升,进一步推动科研设施和仪器向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开放,为科研活动和企业提供测试、研发服务。符合条件的企业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以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技术研发与创新。此外,针对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北京市将提供高达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并推动其商业化应用。  北京市还将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企业“筑基扩容”和“小升规”培育。对于首次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企业,一次性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研发资金支持。此外,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改造存量空间用于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的项目,北京市将提供高达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助力企业扩大产能与规模化发展。  为了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北京市将建立京津冀三地共享的企业需求库和科技成果库,通过联合攻关和产业化支持,进一步提升区域间的创新协同能力。这种区域合作模式将使三地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赢的发展局面,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全国辐射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路径与未来展望  北京市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发展,不仅体现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北京市在全球生物经济浪潮中的战略选择。通过《行动计划》的实施,北京将充分利用其创新资源和政策优势,打造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基地。  在未来,北京的合成生物制造产业有望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特别是在环境保护、能源利用和医药健康等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政策支持的持续加码,北京合成生物制造产业集群的形成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在全球生物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提升,并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行动计划》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市在全球生物制造产业竞争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有望在合成生物制造领域走在国际前列,并为全球生物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新型疫苗策略助力埃博拉病毒防治:基于病毒样囊泡的自主扩增疫苗研究

新型疫苗策略助力埃博拉病毒防治:基于病毒样囊泡的自主扩增疫苗研究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张波团队近期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分子治疗》(Molecular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研究论文,标题为《Rational design of self-amplifying virus-like vesicles with Ebola virus glycoprotein as vaccines》。这项研究为开发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新型疫苗提供了革命性的设计理念,成功构建了一种能够自主扩增的病毒样囊泡(VLVs)疫苗候选株,并展示出显著的免疫保护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为未来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策略,尤其在面对高致病性病毒如埃博拉病毒时,具备重大的现实意义。  埃博拉病毒的背景  埃博拉病毒(EBOV)是一种高度致命的病原体,属于丝状病毒科,其病毒结构为具囊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自埃博拉病毒被首次发现以来,该病毒已多次在非洲地区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感染埃博拉病毒后,患者通常表现为高热、出血等严重症状,病死率极高,某些疫情的病死率甚至达到90%。因此,为了有效应对埃博拉病毒及其他高致病性病毒的暴发,开发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储备已成为全球生物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  尽管当前已经有一些疫苗如VSV-EBOV减毒活疫苗被批准用于防控埃博拉病毒,但这些疫苗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疫苗的安全性、免疫持久性以及对不同埃博拉病毒株的保护效果有限。因此,开发安全、有效且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疫苗成为应对这一病毒威胁的迫切需求。  基于病毒样囊泡的疫苗策略  张波团队的研究围绕一种新型疫苗策略展开,这一策略基于甲病毒(Alphavirus)自复制RNA的病毒样囊泡(VLVs)。VLVs本质上是一种模拟病毒结构但不含有完整病毒基因组的囊泡,其具备自我复制的能力,能够在体外环境中表达目标抗原。这意味着VLVs在引发免疫反应时不会感染宿主细胞,而是通过模拟病毒感染的方式有效激活免疫系统,从而提高疫苗的安全性与免疫效力。  在此研究中,研究团队构建了编码埃博拉病毒关键抗原蛋白的病毒样囊泡疫苗候选株,称为eVLVs。该疫苗候选株能够在体外稳定表达埃博拉病毒的糖蛋白(GP)和基质蛋白(VP40),这两种蛋白是引发免疫保护反应的重要抗原。  eVLVs的实验验证  为了验证eVLVs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团队进行了体内外的多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eVLVs不仅在体外可以自主复制扩增,且在动物模型中展现出良好的免疫效果。最重要的是,相较于目前已经批准使用的VSV-EBOV减毒活疫苗,eVLVs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通过对免疫缺陷小鼠的感染接种实验,研究发现eVLVs并未引发显著的临床疾病,表明其在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优势。  进一步的免疫学分析表明,eVLVs能够激发小鼠产生高水平的埃博拉病毒特异性抗体和IFN-γ CD8+ T细胞免疫应答。这种双重免疫应答机制对于有效防控病毒感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面对高致病性病原体如埃博拉病毒时,能够大大增强宿主的免疫防御能力。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单次免疫eVLVs便能够为实验小鼠提供完全的保护,使其免受埃博拉病毒致死感染。这一结果显示了eVLVs在预防埃博拉病毒感染中的巨大潜力。  VLVs策略的广泛应用前景  此次研究不仅为开发埃博拉病毒疫苗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还证明了VLVs策略在丝状病毒科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利用自复制RNA构建的病毒样囊泡,不仅能够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还能够减少疫苗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这一技术有望推广应用到其他烈性病毒的疫苗开发中,提供更为广泛的病毒防控解决方案。  此外,研究还表明,VLVs策略作为一种通用的疫苗平台,未来可以应用于包括其他病毒在内的多种高致病性病原体的疫苗开发。例如,对其他丝状病毒、冠状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防控策略也可借鉴这一思路,从而在短时间内构建有效的疫苗候选株。特别是在应对全球新发传染病暴发时,这一平台策略将大幅缩短疫苗开发周期,提升疫苗的普及速度。  研究的支持与意义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这为研究团队的持续创新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与技术保障。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科研团队在疫苗开发领域的前沿探索,也为全球应对烈性病原体威胁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与解决方案。  通过此次研究,张波团队提出的基于病毒样囊泡的自主扩增疫苗策略展现了其巨大的应用前景。这一成果为未来的埃博拉病毒疫苗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全球传染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在未来,随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技术优化,eVLVs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助力全球应对埃博拉病毒的威胁,并推动通用性疫苗平台的发展。
司普奇拜单抗:开启国产生物制剂新时代,挑战国际竞争者

司普奇拜单抗:开启国产生物制剂新时代,挑战国际竞争者

  近日,康诺亚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司普奇拜单抗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成为国内首个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IL-4Rα抗体药物。这一批准填补了国产特应性皮炎生物制剂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研发上的重大进展。  司普奇拜单抗的创新之处  作为康诺亚首个获得监管批准的药物,司普奇拜单抗的上市不仅承载着公司商业化的希望,也在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与全球知名竞争对手展开激烈角逐。与已上市的度普利尤单抗相比,司普奇拜单抗在结构上具有全新的CDR序列,CDR是决定抗体结合抗原的核心部分。数据显示,司普奇拜单抗能够完全阻断IL-4Rα与IL-4的结合,而度普利尤单抗只能部分阻断。  从疗效来看,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司普奇拜单抗在16周时达到EASI-75的受试者比例为66.9%,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5.8%;同时,达到IGA评分为0/1分的受试者比例为44.2%,也远超安慰剂组的16.1%。这一数据表明,司普奇拜单抗在改善皮损方面效果更好,并且还提出了EASI-90这一更高的治疗目标。  相比之下,度普利尤单抗在中国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3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其EASI-75应答率为57.3%,IGA评分达到0/1分的比例仅为26.8%。尽管直接比较两项临床试验数据并不科学,但司普奇拜单抗在多个疗效指标上表现出色,显示出它的市场竞争力。  商业化路径与价格策略  在商业化方面,司普奇拜单抗选择了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两周一次的方案,使用方便。与度普利尤单抗相比,司普奇拜单抗定价较为亲民,300mg(2ml)/支的价格为2488元,并且公司还推出了买二赠一的优惠政策,折合一支价格为1659元。若能在明年医保谈判中获得通过,司普奇拜单抗有望在价格上具备明显优势。  度普利尤单抗由于已经进入国家医保,300mg:2ml/支的价格为2780.8元,相较之下司普奇拜单抗在价格方面更加灵活,尤其是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患者,性价比更具吸引力。  未来竞争格局  尽管司普奇拜单抗在国产市场拥有先发优势,但其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领域仍面临强大的竞争。辉瑞的阿布昔替尼、艾伯维的乌帕替尼等小分子JAK1抑制剂已经获得批准,并且也进入了国家医保,成为司普奇拜单抗在药物选择上的重要竞争者。这些药物通过口服给药,具有与司普奇拜单抗不同的给药途径和治疗机制,满足了特应性皮炎患者的多样化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乌帕替尼在与度普利尤单抗的头对头比较中表现优异,16周时达到EASI-90的比例显著高于度普利尤单抗。此外,乌帕替尼的瘙痒消退效果也更为显著,进一步显示出其竞争力。  除此之外,恒瑞医药的JAK1抑制剂艾玛昔替尼和诺诚健华的ICP-332等新药也正在快速推进。这些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安全性方面有着显著优势,未来有望进一步分割市场份额。  商业化战略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康诺亚在商业化上采取了灵活的策略。除了自建销售团队外,康诺亚还与石药集团达成合作,授权其在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开发司普奇拜单抗用于治疗中重度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商业化权益。通过合作,康诺亚可以集中精力推动特应性皮炎领域的产品上市。  此外,康诺亚已快速搭建商业化团队,预计到2024年底团队规模将突破250人。同时,康诺亚在生产方面也有了充足的准备,目前已拥有18600升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未来大规模市场需求。  结语  作为康诺亚首个获批上市的药物,司普奇拜单抗不仅在国产特应性皮炎治疗领域开辟了新篇章,还在全球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面临强大的竞争对手,司普奇拜单抗凭借创新的CDR结构和良好的疗效,结合灵活的定价策略和商业化布局,有望在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未来,它能否率先站稳脚跟,还需依赖持续的市场推广和患者反馈,但其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剪接因子PTBP1通过调控DNMT3B增强前列腺癌的辐射耐药性

剪接因子PTBP1通过调控DNMT3B增强前列腺癌的辐射耐药性

  前列腺癌是全球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然而,随着放疗耐药性的逐渐增加,前列腺癌的治疗效果正受到严峻挑战。电离辐射通过引起肿瘤细胞DNA损伤而有效杀死癌细胞,但一些前列腺癌细胞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及特定分子机制,增强对放疗的耐受性。9月17日,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在期刊《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剪接因子PTBP1的研究,揭示了其通过调控DNA甲基转移酶DNMT3B的选择性剪接,增强前列腺癌细胞对辐射治疗的耐药性。本文将探讨PTBP1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前列腺癌中的关键作用,并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剪接因子PTBP1的作用机制  选择性剪接(AS)是真核细胞中一种受到严格调控的转录后机制,能显著增加蛋白质的多样性。在癌症中,许多基因会通过AS产生多种变异,这些变异的剪接体往往与肿瘤的发生、进展及治疗耐药性相关。研究表明,PTBP1是一种RNA结合蛋白,能够调控选择性剪接。在前列腺癌细胞中,PTBP1的表达显著上调,并与高级别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呈正相关。  研究人员在实验中使用了基因敲低(KD)和过表达(OE)模型,研究了PTBP1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功能。结果表明,敲低PTBP1显著抑制了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活性,而过表达PTBP1则促进了细胞增殖。此外,PTBP1通过增强细胞S期的DNA复制,从而提高了前列腺癌细胞的放疗耐受性。在暴露于不同剂量的辐射后,PTBP1敲低的细胞中DNA损伤增加,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而过表达PTBP1则降低了DNA损伤的发生率,表明PTBP1通过促进DNA损伤修复,增强了癌细胞对辐射的耐受性。  PTBP1通过调控DNMT3B增强辐射耐药  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了PTBP1通过与异染色质核糖核蛋白(hnRNP)相关的RALY蛋白相互作用,调控DNA甲基转移酶3B(DNMT3B)的选择性剪接,驱动DNMT3B从DNMT3B-S剪接体向DNMT3B-L剪接体转换。DNMT3B-L的上调导致了DUSP2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升高,从而抑制DUSP2的表达。DUSP2作为一种负调控基因,其表达的下调会进一步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对辐射的耐药性。  实验表明,DNMT3B-L在PTBP1敲低的前列腺癌细胞中表达减少,同时通过5-aza-2'-脱氧胞苷(5-Aza)等甲基化抑制剂,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了DNMT3B-L对DUSP2甲基化调控的重要作用。DUSP2的恢复性表达显著逆转了PTBP1和DNMT3B-L敲低细胞的辐射耐药性,这表明DUSP2在PTBP1介导的辐射耐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PTBP1通过调控DNMT3B的选择性剪接,进而通过DUSP2启动子的甲基化,增强了前列腺癌细胞的辐射耐药性。  临床治疗潜力及未来方向  PTBP1作为一种剪接因子,在前列腺癌中的高表达及其通过调控DNMT3B剪接增强辐射耐药的机制,揭示了剪接因子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靶向PTBP1或DNMT3B的剪接体转换,可能成为逆转前列腺癌放疗耐药的新途径。此外,DUSP2甲基化的调控途径为通过改变表观遗传机制,逆转癌细胞对治疗耐药性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线索。  放疗耐药是癌症治疗中的主要难题之一,PTBP1和DNMT3B的发现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通过抑制PTBP1或恢复DUSP2表达,可能有助于增强前列腺癌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PTBP1与其他剪接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发现更多潜在的治疗靶点。此外,针对表观遗传调控的药物开发,如DNA甲基化抑制剂,也可能成为克服辐射耐药的重要工具。  总结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前列腺癌中的剪接因子,揭示了PTBP1通过与RALY蛋白相互作用,调控DNMT3B的选择性剪接,进而通过DUSP2的启动子甲基化,增强了癌细胞的辐射耐药性。该研究为未来的放疗增敏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并为放疗耐药性提供了新的见解。PTBP1作为关键的剪接因子,将有望成为前列腺癌治疗中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在提高放疗疗效方面。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