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国常会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药首次被提及,充分表明了国家对创新药的决心及信心,近日创新药再次迎来重大利好政策。  7月5日,国务院李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全文如下:  国务院总理李强7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讨论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工作,研究支持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听取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主要问题及初步整改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要从全局高度认识和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持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协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和数字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要提升平台企业创新能力,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会议指出,发展创新药关系医药产业发展,关系人民健康福祉。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要调动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强化新药创制基础研究,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  会议指出,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细化分解任务、逐项抓好落实、主动靠前服务,支持西部地区不断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会议指出,滨海新区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要加强滨海新区与京冀相关地区的政策衔接、项目共建,依托优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提升港航功能,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支撑京津冀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会议指出,对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的问题,要强化整改责任,全面整改到位,该追回资金的及时追回,该问责的严肃问责,该完善制度的尽快完善。要把审计整改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以整改促落实,以整改提效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还是灾难?认识二甲双胍

糖尿病患者的福音还是灾难?认识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片一直是糖尿病患者的重要药物,被视为守护神并长期是首选。它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体重和心率,还能维护心脑血管和血糖的稳定,受到“降糖神药”的称赞。然而,最近出现了针对该药物可能对健康产生副作用的质疑,真相如何呢?二甲双胍的功效和争议虽然二甲双胍有显著的药效,但是患者的接受程度并不理想。大约三成患者未能按照医嘱规范服用药物。这令人感到疑惑,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持谨慎态度呢?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可能因为担忧药物的副作用和长期效果才会犹豫。还有些人认为服药方式太过繁琐。但要明白,二甲双胍作为一种经过严格临床试验验证的药物,其疗效和安全性是受到保障的。糖尿病的诊断是根据一系列的临床检查和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来进行的。高血糖引发的代谢疾病糖尿病,常伴有“三多一少”症状,如口渴,食欲旺盛,尿频和体重减轻。此外,血糖水平也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如果随机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空腹血糖超过7.0毫摩尔/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毫摩尔/升,再结合尿糖阳性检测结果,可初步判定为患糖尿病。为了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多次进行血糖检测,另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也是一项重要的测试。二甲双胍的药物特性如下:二甲双胍是治疗糖尿病的优良药物,犹如一名精准的狙击手,能够有效地降低血糖水平,减轻患者痛苦。它好比一股清泉,滋润每一个细胞,让身体重新焕发活力。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性和副作用,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才能达到最大的功效。糖尿病患者对二甲双胍的忧虑服用二甲双胍的一些糖尿病患者可能会经历消化不良的症状,并且长期使用可能对肝肾造成损害。药物耐受性问题也会困扰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耐药情况,就需要重新调整治疗计划。二甲双胍通常被用于降血糖,对于其他并发症的效果有限,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选择更全面的治疗方案。二甲双胍是一种常用的口服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1. 在服药前请咨询医生,确保用药安全。2.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处方用药,不得擅自更改剂量。3. 遵循药品说明书上的服用方法,饭后服用或者饭中服用,不要空腹服用。4. 在用药期间要定期检测血糖水平,注意药物疗效和血糖控制情况。5. 饮食方面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减少摄入糖分和控制饮食规律。6. 有副作用或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向医生报告,不得随意中止或更改用药方案。7. 在用药期间要避免过量饮酒或者饮用过多含糖饮料。服用二甲双胍时,要注意药物剂量、与其他物质的相互影响、药物副作用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遵循医生的建议,准确控制用药量,避免与其他药物或补充剂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药物达到最佳疗效。
糖尿病的“天敌”蔬菜大揭秘

糖尿病的“天敌”蔬菜大揭秘

糖尿病需要长期治疗,严重糖尿病还可能对生命造成直接威胁。不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控制体重,糖尿病患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他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控制糖的摄入,二是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量。在少吃多餐的基础上,多元化摄入营养,同时避免吸烟和酗酒。那么,有哪些蔬菜被称为糖尿病的“天敌”呢?1、.花菜可以调节人体饭后血糖水平。花椰菜口感清新爽脆,广受喜爱。除此之外,花椰菜含有丰富的铬矿物质,有助于调节血糖和糖耐量。烹饪时,不要过度煮熟,以免流失其中的营养成分。但是要注意,花椰菜中的成分会影响人体对钙元素的吸收,因此最好不要与牛奶一起食用。2、豌豆有助于刺激胰岛素的释放。豌豆富含铬元素,能有效促进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达到调节血糖的效果,有助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适量食用豌豆来维持健康。3、青椒会阻碍细胞吸收糖分。许多人不了解青椒能够调节糖尿病,其实青椒所含的丰富的硒元素有助于增强细胞对糖的吸收能力,减缓人体进餐后血糖的上升,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作用。4、空心菜可以控制血糖上升速度。根据研究显示,紫色卷心菜可以帮助控制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烹饪过程中,卷心菜可用于降低血脂并调节血糖。5、蚕豆是一种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蚕豆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不仅可有助于降低饭后血糖,还能预防高血压并发症。6、卷心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高丽菜富含维生素E,有助于身体生成和释放胰岛素,有助于控制饭后血糖上升。它还能有效地补充身体内的维生素。实际上,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疾病最佳方法是调节饮食。淡而有营养均衡的饮食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选择。因此,希望以上信息对患者有所帮助,在日常生活中多食用上述蔬菜,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贝塔宁(倍维巴肽)中国获批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围术期抗血栓

贝塔宁(倍维巴肽)中国获批用于冠状动脉疾病围术期抗血栓

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尤其是冠状动脉疾病的防治中,每一次科技进步都意味着无数生命的拯救与家庭幸福的延续。2024年6月28日,中国生物制药领域迎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百奥泰生物的倍维巴肽(商品名称:贝塔宁®)正式获得批准上市,这款创新药物的问世,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的抗血栓治疗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选择,标志着我国在冠心病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百奥泰生物的倍维巴肽(商品名称:贝塔宁®)获批上市,用于PCI围术期抗血栓,具体为用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包括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以降低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复流和慢血流发生的风险。贝塔宁®(倍维巴肽)(BAT2094,Batifiban,曾用名巴替非班)是人工合成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即“GPIIb/IIIa”)受体拮抗剂,可特异性地结合GPIIb/IIIa受体,能通过阻止纤维蛋白原、Von Willebrand因子和其它粘附配体与GPIIb/IIIa的结合来抑制血小板聚集。倍维巴肽不仅对靶点的亲和力强(即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还能通过抑制玻璃基蛋白(Vitronectin)受体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生长,从而阻止动脉血管再阻塞。冠状动脉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抗血小板聚集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栓事件风险,国内外均将抗血小板凝集药物作为冠心病治疗的I类推荐。抗血小板凝集药物种类众多,其中IIb/IIIa受体拮抗剂具有药效强、效果稳定等特点,在静脉和冠状动脉抗凝中广为应用。贝塔宁®(倍维巴肽)的获批上市,不仅是对百奥泰生物科研实力的肯定,更是对全球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治疗方案的丰富和完善。作为新一代的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倍维巴肽凭借其强大的靶点亲和力、多途径的抗血栓机制以及良好的安全性,有望在PCI围术期抗血栓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显著降低急性闭塞、支架内血栓、无复流和慢血流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贝塔宁®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创新药物将为全球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带来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推动冠心病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这也将激励更多医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靶点,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Kisunla(Donanemab)美国获批治疗有早期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

Kisunla(Donanemab)美国获批治疗有早期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

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阿尔茨海默病(AD)这一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正迎来新的曙光。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创新疗法,以期延缓乃至逆转这一让人谈之色变的认知衰退过程。2024年7月2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一项重大决定,为众多饱受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困扰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礼来公司(Eli Lilly and Company)研发的Kisunla(donanemab)成功获得FDA批准,标志着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Kisunla(donanemab),用于治疗出现早期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的成年人。这些患者包括有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以及处于轻度痴呆阶段的AD患者,患者确认存在淀粉样蛋白病理。每月一次的 Kisunla 是目前第1个也是唯一1个有证据支持在淀粉样斑块被清除后停止治疗的淀粉样斑块靶向疗法,这可以降低治疗成本并减少输液次数。此次获批是基于TRAILBLAZER-ALZ 2试验的结果。根据礼来公布于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AAIC)中的数据,donanemab可显著减缓具有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症状患者的认知与功能下降、延缓疾病进展。亚群分析显示,处于疾病最早阶段的受试者获益更为显著,与安慰剂相比,其认知与功能下降减缓达60%。亚群分析还显示,75岁以下的患者从donanemab中受益更大。此外,无论患者基线的病理分期为何,donanemab治疗皆能显著降低其淀粉样斑块水平。新药|Kisunla(Donanemab)美国获批治疗有早期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AD)在18个月时,在所有受试者中,donanemab治疗使淀粉样斑块平均减少84%,而此数值在安慰剂组患者中仅为1%。当患者达到预定的淀粉样斑块清除标准,受试者能够停止使用donanemab。其中约一半的受试者在12个月时达到这一阈值,而约每10名受试者中有7名在18个月时可达到此阈值。安全性方面,这项3期临床试验中淀粉样蛋白相关成像异常(ARIA)的发生率与此前的临床试验相似。ARIA是与淀粉样斑块清除抗体类疗法有关的不良反应,通常表现为大脑某个或多个区域的暂时性肿胀(ARIA-E)或微出血(ARIA-H),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测到。分析显示,在donanemab组与安慰剂组中,分别有205位(24.0%;52例有症状)与18位(2.1%;试验期间0例有症状)患者发生ARIA-E。此外,donanemab组与安慰剂组分别有3例与1例死亡被认为与治疗相关。Kisunla™ (donanemab-azbt,350mg/20mL,每月1次静脉注射) 是一款靶向β淀粉样蛋白(Aβ)的单克隆抗体,它能与名为N3pG的淀粉样蛋白亚型特异性结合。通过靶向这一亚型,donanemab能够特异性地与大脑中的淀粉样斑块相结合,从而促进淀粉样斑块的清除。Kisunla 每4周注射1次。每次输液持续约30分钟。在美国,每瓶Kisunla的售价为$695.65美元,Kisunla 的总费用将根据患者完成治疗的时间而有所不同。礼来提供了一个治疗周期费用评估,6个月的治疗费用为$12522美元,18个月的治疗费用为$48696美元。FDA 的剂量说明指出,处方人员可以根据淀粉样蛋白 PET 成像观察到的淀粉样蛋白斑块被清除到最低水平来考虑停止使用 Kisunla。与其他针对淀粉样蛋白的疗法相比,在有限疗程的治疗后以及每月1次30分钟的输液后,完成治疗的可能性可以降低患者的自付治疗费用并减少输液次数。Kisunla的获批,不仅是对礼来公司科研团队不懈努力的肯定,更是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翘首以盼的福音。作为一款创新性的淀粉样斑块靶向疗法,Kisunla以其独特的治疗机制和显著的临床效果,展现了在疾病早期阶段干预、延缓病情进展的巨大潜力。尽管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ARIA的发生,但其整体安全性可控,且通过严格的监测和管理,能够有效管理这些不良反应。更重要的是,Kisunla的有限疗程治疗模式,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减少了频繁的输液次数,提高了治疗的便捷性和患者的依从性。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Kisunla的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将翻开新的篇章,为患者带来更加光明的生活前景。
信立汀(福格列汀)中国获批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信立汀(福格列汀)中国获批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

在医疗健康领域迎来又一里程碑时刻,2024年7月4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方网站正式公告,由信立泰药业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苯甲酸福格列汀片(商品名:信立汀),已顺利获得中国市场的上市批准。这一重大进展标志着信立汀将正式加入国内糖尿病治疗的“军团”,为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回顾信立汀的研发历程,早在2022年6月,信立泰便对外宣布了福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治疗领域的3期临床研究圆满结束,并初步揭示了令人鼓舞的统计分析结果。该系列研究采用了严格的随机、双盲设计,深入探讨了苯甲酸福格列汀片(剂量为12mg/天)在单独使用及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两种治疗模式下,对2型糖尿病患者为期24周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单独给药还是联合治疗方案,福格列汀均展现出了卓越的降糖效果,显著降低了患者的HbA1c水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安全性评估同样令人放心,与安慰剂组或阳性对照药物相比,苯甲酸福格列汀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保持相当低的水平,未增加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为患者的长期治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为DPP-4(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家族的新成员,信立汀(苯甲酸福格列汀片)以其独特的药理机制脱颖而出。该类药物通过精准抑制DPP-4酶的活性,有效阻止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GIP)的降解,从而促进了内源性GLP-1和GIP的循环水平,进一步激发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同时抑制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实现了双向调节血糖的效果。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血糖的降低,还避免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对体重的影响微乎其微,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全面、安全的治疗体验。信立汀的成功上市,不仅丰富了我国糖尿病治疗的药物选择,也为广大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更加个性化、高效的治疗方案。未来,随着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信立汀将成为糖尿病管理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为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贡献重要力量。
青少年健康,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

青少年健康,全社会共同关注与努力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化等重大挑战,同时儿童青少年的疾病类型和主要健康负担也在快速发生变化。在这种新形势下,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需求和未来福祉问题需要特别关注。6月26日,在由北京大学和《柳叶刀》杂志主办的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致辞中强调了这一点。在会议期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乔杰进行了专访,主要谈论了我国青少年性教育和如何调整政策以满足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需求等问题。建立适应青春期需求的性教育体系迫在眉睫。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性成熟年龄不断向前推进,然而性教育、咨询和治疗服务的供给却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需求。乔杰指出,为了让青少年健康成长,各学校、家庭和社会必须共同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这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乔杰认为,应该先完善性教育的主流渠道,引导青少年通过正规途径学习科学的性知识。除此之外,还需加强监督和管理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书籍等多种传播渠道,建立有效的信息过滤网,帮助青少年正确获取健康的性知识。同时,应该注重加强家庭教育,提升家长的责任意识和性教育水平,使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的性观念。最后,应该联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探索青春期青少年性问题的预防和应急服务机制,协助青少年正确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保护并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加强“多病共防”干预体系 重点加强“多病共防”干预体系的建设。最近,国家疾病控制局发表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下列简称《指南》),首次明确了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的概念。乔杰指出,教育部发布的《学生健康指南》列出了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和疾病,包括近视、超重和肥胖、脊柱弯曲异常、传染病、龋齿和心理健康问题等。这些问题在学生中非常普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鉴于许多疾病和健康问题存在相同的病因或共同的风险因素,应采取多种预防策略,共同遏制这些问题的发生。乔杰指出,导致学生群体出现近视、超重、脊柱异常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共同风险因素,通常包括缺乏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长期久坐不动、不规律的睡眠节律、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饮食不均衡和缺乏亲子交流等。为了达到预防这些疾病和健康问题的目的,我们需要增加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保持充足睡眠并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过规律的生活、均衡饮食、同时加强亲子交流等,实现多种疾病的共同预防。当前,我国少年儿童所患疾病的类型正在发生变化。疾病负担由以传染病为主逐渐转向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对此,乔杰提出,全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儿童青少年提供友好、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同时,需要进一步推动政府主导的多部门协作策略,建立医疗、教育和体育等领域的融合体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良好协调机制。乔杰强调,要特别加强以儿童青少年健康为中心的多病共防干预体系建设,建立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安全的社区环境和平等尊重的校园环境。应该注重早期发现高危人群,对其进行分级管理,针对这些重点人群开展干预。对于已经出现多种疾病共同发生的学生,要及早干预,提醒他们到专业机构确诊和治疗,并加强对这些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
重要突破: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起关键作用

重要突破: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起关键作用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癌细胞可能会逐渐变得对药物产生抵抗,这给治疗带来了大挑战。2020年7月4日,《自然》杂志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何裕隆教授和张常华教授团队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英国癌症研究院的联合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了一种名为NBS1的DNA修复蛋白的乳酸化修饰在肿瘤化疗耐药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并提出了一种革新性的策略,即通过针对NBS1的乳酸化修饰或控制乳酸代谢途径来逆转癌症细胞对化疗耐药。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司替戊醇首次证实其能够阻止DNA损伤修复,从而有效提高对肿瘤的放化疗敏感性。该实验还显示,司替戊醇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并延长小鼠的寿命。目前,该研究团队已经开始了一项临床研究并正在招募传统治疗无效的腹膜转移癌症患者,参与一项前瞻性的Ⅱ期临床试验。解决了一个存在了一百年的谜团。张常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说:“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尽管放化疗和靶向药物在治疗初期通常效果良好,但在接受五到六个疗程后,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之前很多研究团队一直在研究耐药机制,但至今未能有效解决肿瘤耐药问题。”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多个研究团队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肿瘤耐药机制问题。然而,虽然研究人员一直在紧密探索多个方向,如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和代谢途径等,但是他们仍然无法解决患者出现的白细胞逐渐降低、肝功能受损、神经细胞受到损伤等问题,这让大家感到十分困扰。张常华团队的博士后陈恒星在2019年被一篇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所吸引。陈恒星表示,他在阅读了赵英明团队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发表的论文后,对其中揭示的乳酸可作为酰化修饰的供体,调控底物蛋白功能的新发现,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强调,临床实践中,他们曾广泛地研究乳酸相关的内容。化疗期间,已证实肿瘤组织中的乳酸脱氢酶和乳酸呈现高表达。在学术界长期以来,乳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代谢废物,因此高表达现象未引起研究人员太多关注。然而,赵英明团队的研究表明,乳酸并非废物,这引起了陈恒星的兴趣。考虑到乳酸是一种可以调节生理和病理过程的代谢物质,那么肿瘤细胞为什么要产生如此大量的乳酸呢?陈恒星推测:“乳酸可能对肿瘤生存起到了某种作用。”在最近的会议上,陈恒星分享了他在阅读文献时的收获和困惑,令张常华感到惊喜。过去,人们对乳酸的作用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乳酸对蛋白质的调控功能进行乳酸化修饰这一全新的研究方向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张常华表示:“我对恒星不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新性的想法感到高兴,而且对他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样本分析。当时,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可行的研究方向。”肿瘤化疗过程中,药物会持续攻击肿瘤细胞,造成DNA双链断裂。长时间的攻击会导致肿瘤细胞死亡。但不幸的是,肿瘤细胞会呼叫其“急救队员”来快速修复受损的DNA。据陈恒星表示,乳酸在肿瘤细胞中的作用类似于“医生”,因为这些细胞会大量产生乳酸,以便在DNA发生断链之后得以快速自我修复。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已经发现,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蛋白质、脂肪等代谢方面非常相似,唯一的区别就是糖代谢。正常细胞只有在无氧环境下才会生成乳酸,就像剧烈运动后身体酸痛;但无论在氧气充足还是不足的情况下,肿瘤细胞都会大量生成乳酸。有氧糖酵解是这种代谢方式的名字,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尽管人们早已明白肿瘤细胞更喜欢利用糖酵解产生能量,但是它为什么选择这种代谢方式仍然不为人知。长达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对肿瘤如何通过有氧糖酵解起作用产生关注,但始终未找出答案。本研究揭示了肿瘤细胞处理该问题的机制,即通过产生乳酸对蛋白质进行乳酸化修饰,从而能快速修复肿瘤细胞DNA双链断裂,促进细胞自我修复和生存能力。张常华教授表示:“这一发现解决了一个世纪以来未被解答的谜团。”抗击癌症的“救援队”当研究团队发现乳酸在肿瘤细胞的DNA修复中具有一定作用机制时,他们并没有匆忙发表论文,而是决心深入研究这一机制,并尝试寻找一种可转化为药物的效果,以实际帮助耐药肿瘤患者。张常华表示:“听到他们有这样的想法,我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我们已经探索出这一重要机制并可以发表一篇有影响力的论文,但我们一致认为需要深入研究并发表一篇既有机制又具有临床转化价值的文章。这是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应该追求的目标。”在2020年,一个合作的团队在多方支持下开始了相关研究。陈恒星解释说:“如果将化疗药比喻成警察的武器,那么肿瘤细胞就是犯罪嫌疑人。当‘嫌疑人’受到伤害时,它会立即召唤自己的‘急救队’来修复伤口。”为了生存,肿瘤细胞会迅速启动修复机制,修复受损的DNA,从而逃避死亡,这也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研究团队经过探究,解释了乳酸在肿瘤细胞DNA修复过程中的机制,随后开始开发治疗方案,以抑制乳酸为目标,以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陈恒星指出,就像警方在对付歹徒的时候,不能只攻击歹徒,还要同时制止前来救援的急救队伍,这样可以使得歹徒在受伤后无法及时得到紧急救助,从而迅速制服犯罪分子。这种战术在军事上也可以应用,例如在“围城打援”作战中,不仅要攻打肿瘤细胞,还要制止对细胞有害的乳酸等物质的增援,最终消灭肿瘤细胞。古老的药物展现出新的用途,就像是意外的宝藏一样。研究小组随后的研究表明,乳酸脱氢酶抑制剂司替戊醇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产生乳酸,进而扰乱细胞DNA修复机制,使得肿瘤细胞在接受放化疗药物时重新变得更敏感。同时,司替戊醇还可以干扰乳酸化过程。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在对照组中,肿瘤小鼠的存活期仅为30多天。然而,当使用该药物与顺铂联合治疗时,实验小鼠在观察期内达到70天,并且仍然保持生命活动。张常华指出,我们已经发现司替戊醇可以作为放疗和化疗的增敏剂。它可以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使原本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的肿瘤细胞变得敏感。这也就意味着,原本对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不敏感的情况下需要增加药物剂量,结果会导致毒副作用增大。然而,通过使用司替戊醇增敏后,即使不增加药物剂量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对人体正常细胞的伤害。这项研究不仅拓展了DNA损伤修复的研究思路,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对普通人体细胞DNA受损风险的认知。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深刻意识到正常人体细胞DNA受损的风险,但是一直未找到有效解决方案。该机制的发现增加了我们对正常细胞DNA受损修复问题的了解。司替戊醇作为治疗儿童癫痫的药物,在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多年,这一点非常重要。张常华表示,司替戊醇已经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已经证实其安全性。现在我们可以开始进行关于剂量、适应症和有效性的临床试验。由于该药需要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因此需要确定其使用的剂量参考范围和安全范围。在II期临床研究成功后,我们将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评估其有效性。这种做法属于“新药用于旧病”范畴。很多患有肿瘤的病人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精力进行放化疗,但仍无法获得痊愈,这让像张常华这样经验丰富的科学家感到非常难过。张常华说,从药物研发的角度来看,能研发出一种药物并使其进入临床使用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情。如果司替戊醇最终能够成功完成临床转化,并为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对医护工作者来说将是意外的喜悦。蔡楠团队成员认为,尽管此研究关注的是胃癌,但其分子机制适用于所有癌症。她表示:“该研究发现了临床上的问题,然后通过基础研究揭示了肿瘤耐药的分子机制,并以乳酸化蛋白作为靶点筛选出了化疗增敏药物。此研究非常完整。”筛选出的旧药更易于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使患者能更早从中受益。
TranSiGen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

TranSiGen在药物研发中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郑明月团队于2024年6月25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题为“深度表征学习在化学诱导的转录谱中用于基于表型的药物发现”。该团队认为,将TranSiGen应用于药物研发中,对于推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前景。TransiGen能够分析基底细胞基因表达和分子结构,从而高精度地重建化学诱导的转录谱。通过捕捉细胞和化合物信息,TransiGen衍生的特性在多种下游任务中表现出疗效,比如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药物反应预测和基于表型的药物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TransiGen在胰腺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显示出其识别有效化合物的潜力。01 背景研究正在药物研发领域中,人工智能(AI)正在推动一场革新。虽然长期以来基于靶点的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主流,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如缺乏明确的靶点、脱靶效应和治疗反馈不尽如人意,催生了基于表型的方法的兴起。这些方法特别注重对于候选药物的全面细胞反应,致力于提供更全面的疾病机制理解,并有可能揭示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途径。转录组学数据分析在药物研发和理解疾病机制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捕捉不同生物学背景下的全球基因表达情况,它为我们提供了对细胞和生物状态的丰富见解。高通量RNA测序(RNA-seq)技术的推广使得我们可以生成大规模的基因表达图谱,这些图谱提供了有关细胞如何对不同破坏做出反应的宝贵信息。对这些特征的深入探索对于药物研发起着核心作用,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MOA)。然而,直接利用监督学习模型拟合基因表达值可能面临困难,因为真正的扰动信号需要和混杂因素以及表达谱中的固有噪声相区分。为了克服这一限制并生成新的转录图谱,本研究提出了基于VAE的TranSiGen框架,该框架采用自监督学习降噪和重建转录图谱,进而推断新的图谱模型。TranSiGen同时学习三个关键分布:无扰动的基础分布、化学诱导的扰动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自监督学习的方法有效减轻了数据中的噪声并揭示了潜在的扰动信号。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关键优势:(1)改进转录图谱的推断能力:与基线模型相比,TranSiGen在推断基础谱、化学扰动谱和相应的差异表达基因(DEG)方面具有卓越性能。(2)统一表示细胞和化合物特征:TranSiGen生成的扰动图谱有效地捕捉了细胞和化合物特征,这可以通过基于细胞系和药物MOA的可视化分析来证明。(3)在下游任务中具有多重功能:TranSiGen衍生的特征已被证明在各种任务中发挥了有效的作用,包括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药物反应预测和基于表型的药物再利用。TranSiGen基于表型的方法在筛选胰腺癌化合物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随后的体外验证结果证实了其高命中率。这表明TranSiGen具有强大的识别有效化合物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将TranSiGen与基于表型的药物研发管线整合,有望显著提高研发效率并降低成本。02 科研成果发展利用药物再利用来治疗胰腺癌的方式是基于表型特征。将化学引发的基因转录谱与疾病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找出治疗特定疾病的潜在化合物。利用TranSiGen技术获得的基因转录谱,可与经过化学处理和未经处理的疾病状态的谱结合,用于筛选治疗疾病的候选化合物。本研究团队将TranSiGen融入基于表型的胰腺癌药物再利用管线,以评估其在PRISM Reutilposing数据集的1,625种化合物库中,筛选出优先的YAPC胰腺癌细胞系敏感化合物的能力。研究团队采用了两种基于表型的策略,并将其与传统的基于结构相似性的方案进行了比较。TranSiGen_DRUG使用已批准的胰腺癌药物的真实差异表达基因,以识别具有类似扰动效应的化合物。相反,TranSiGen_DISEASE寻找可逆转胰腺癌差异表达基因的化合物。以下是三种方法的筛选性能图表。ECFP4_DRUG 的预测分类性能最低,TranSiGen_DISEASE 次之,而 TranSiGen_DRUG 则表现最佳。值得一提的是,TranSiGen_DISEASE 方法无需任何化学特征描述符,在模拟缺少已知治疗药物的疾病场景中表现良好。这是一种基于结构相似性的策略,无法解决的挑战。总的来说,TranSiGen 扩展了可以通过预测扰动曲线进行筛选的化合物范围。它可以轻松地集成到基于表型的药物再利用管道中,从而提高药物研发效率,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03 研究的结论本研究表明,TranSiGen在推断基因表达剖面、化学诱导的扰动剖面和相应的DEG方面优于现有的模型。这一功能可扩展和增强现有药物研发数据集,并开辟了新的途径。TranSiGen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克服基因表达谱中固有的干扰和混杂因素,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来表征与细胞背景和化合物效应相关的表型信息。这种标准化有助于集成和提高各种下游任务的效率,包括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药物反应预测和基于表型的药物再利用。值得注意的是,TranSiGen在基于表型的胰腺癌药物再利用以及随后的体外验证中展现了其在真实世界药物研发场景中的前景。TranSiGen团队在药物研发领域一直在探索基于VAE模型和自监督学习方法,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团队将致力于解决TranSiGen中来自不同来源数据的异质性问题,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以拓宽其应用领域。此外,团队计划将之前的生物学知识(如通路和基因本体)整合到模型中,以提高其精度和可解释性。除了药物研发,团队还计划研究TranSiGen在精准医学和疾病建模方面的潜在作用,并揭示这些领域的巨大前景。该领域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全面的框架,以有效利用高维基因表达数据,从而加速药物研发并揭示疾病机制的复杂性。TranSiGen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可扩展性,向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了宝贵的一步。
新技术发现脊椎动物异染色质建立机制

新技术发现脊椎动物异染色质建立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朱冰研究组于7月4日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题为“针对着丝粒非连续序列的异染色质启动机制”。该研究揭示了脊椎动物中异染色质从头建立的机制。从酵母到哺乳动物,与丝粒异染色质相关的DNA序列在同源性上有一定差异,但组蛋白H3K9甲基化修饰是丝粒异染色质的主要特征。然而,在脊椎动物中,丝粒异染色质的建立机制尚不明确。以前的研究主要基于遗传筛选,忽略了负责旁着丝粒异染色质从头建立的因子。为了找出这些被忽略的蛋白因子,朱冰研究组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利用具有特异性靶向能力的CRISPR/Cas9系统和具有邻近标记能力的APEX2系统,可以鉴定特定基因组位点周围的蛋白质组。这项技术能够让科研人员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发现旁着丝粒异染色质附近的蛋白质组。研究发现,锌指蛋白ZNF512和ZNF512B通过与旁着丝粒异染色质DNA特异性结合,定位于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区域。不论是在外源性导入的重复区域还是在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区域,锌指蛋白ZNF512和ZNF512B都可以通过与SUV39H1和SUV39H2直接相互作用,将它们招募到特定位点,并引发组蛋白H3K9me3介导的异染色质。为什么在脊椎动物中,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序列表现出了不同的保守性,但仍然可以组合成具有相同H3K9me3介导的异染色质状态?研究表明,不同物种中的ZNF512和ZNF512B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其他脊椎动物的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区域。这种能力源于锌指蛋白ZNF512和ZNF512B具有相同的锌指结构以及保守的锌指之间较长的连接区,这些相同的锌指结构为识别重复DNA提供了能力,而较长的连接区则使它们能够识别非连续的DNA序列。研究发现,尽管SUV39H1和SUV39H2具有冗余的活性,但它们之间存在略微不同的生化特性。SUV39H2表现出更高效的酶学活性,这是由于它对组蛋白H3尾巴表现出更高的偏好性;相比之下,SUV39H1对HP1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从而表现出更强的基因沉默能力。通过对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发现,锌指蛋白ZNF512不仅可以定位在富含TTC/GAA序列的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区域,还能够定位在富含TTC/GAA序列的年轻LINE的5'UTR上。研究发现,LINE上的TTC/GAA序列越多,结合ZNF512蛋白的数量越多,同时具有更高程度的H3K9me3修饰。通过对锌指蛋白ZNF512和ZNF512B双敲细胞系的研究表明,这些LINE上的H3K9me3修饰呈现出更明显的降低。这项研究解决了异染色体领域的两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一是组成旁着丝粒异染色质的机制,二是为何脊椎动物的旁着丝粒异染色质序列看似不保守却具有相同的组蛋白H3K9me3修饰。此外,研究表明带有分裂锌指的锌指蛋白能够识别非连续的DNA序列,这启示生物信息学家开发新的算法来计算DNA结合基序,并对蛋白质与DNA之间的识别模式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成果可能会为发现更多具有类似性质的蛋白铺平道路。本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科学院的相关项目资助。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