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为肺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5月24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发布公告,康方赛诺医药有限公司申报的依沃西单抗注射液(商品名:依达方)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正式获批上市。该药物联合培美曲塞和卡铂,适用于经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病情进展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是一种靶向结合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IgG1亚型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与VEGF-A和PD-1结合,它可以竞争性阻断VEGF-A和PD-1与其配体的相互作用,发挥抗肿瘤活性。  依沃西单抗注射液此前已三次被CDE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此次获批上市为肺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2024年3月,康方生物在欧洲肺癌大会(ELCC)上公布了依沃西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NSCLC的2期临床研究更新数据。数据显示,治疗EGFR-TKI进展的EGFR突变晚期非鳞NSCLC的队列中,中位随访时间为25.8个月时,客观缓解率(ORR)为68.4%,疾病控制率(DCR)为94.7%,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8.7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8.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mOS)达22.5个月,12个月OS率约为73.7%。  值得一提的是,依沃西单抗凭借其出色的2期临床数据,于2022年底与美国Summit Therapeutics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总交易额高达50亿美元(5亿美元首付款)和两位数销售净额提成,授予Summit Therapeutics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开发独家许可权,创下国产新药出海的新纪录。  目前,依沃西单抗正在进行6项III期临床研究,其中2项是由Summit Therapeutics主导的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另外4项是与PD-1单抗头对头的III期临床研究。期待未来更多依沃西单抗的数据公布,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艾伯维选择性JAK抑制剂upadacitinib入选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

艾伯维选择性JAK抑制剂upadacitinib入选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

  5月24日,艾伯维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已正式将艾伯维的选择性JAK抑制剂upadacitinib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品种名单。  此次upadacitinib被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的拟认定适应症为:用于12岁及以上的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目前,upadacitinib治疗白癜风的适应症正处于Ⅲ期临床研究阶段。  upadacitinib由艾伯维科学家率先发现和开发,是一种选择性JAK抑制剂,目前正在针对多种免疫介导性疾病进行研究。基于酶和细胞试验结果,upadacitinib对JAK1的抑制效力高于对JAK2、JAK3和TYK2的抑制效力。然而,特定JAK酶的抑制与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具体相关性尚不明确。  白癜风是最常见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之一,临床表现为色素减退斑和/或脱失斑片。全球成人和儿童的白癜风患病率约为0.5-2%,大约一半患者在20岁之前发病。白癜风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CD8+T淋巴细胞对黑素细胞的杀伤是导致色素丧失的直接原因,因此,白癜风被视为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癜风患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斑秃、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甲状腺疾病。白癜风顽固且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  根据白斑的分布方式,白癜风可分为节段型和非节段型白癜风(NSV),其中非节段型白癜风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约80%。根据病情的发展,白癜风分为进展期和稳定期,二者可交替发生。白癜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疾病进展和促进白斑复色。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治疗(如口服激素)、外用药物治疗(如外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光疗和手术治疗等。  艾伯维的upadacitinib有望为白癜风患者,特别是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通过深入研究和临床试验,upadacitinib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复宏汉霖汉达远®新适应症获批 提供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选择

复宏汉霖汉达远®新适应症获批 提供多种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选择

  5月23日,复宏汉霖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自主研发的汉达远®(阿达木单抗注射液)补充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治疗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克罗恩病和儿童克罗恩病。这一批准为成人和儿童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此前,该产品已在中国获批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和葡萄膜炎的治疗。至此,汉达远®已经覆盖了原研阿达木单抗在国内获批的全部八项适应症。  全球约有7.6%-9.4%的人口患有各种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多种自身免疫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银屑病、克罗恩病和强直性脊柱炎等多种疾病都与TNF-α密切相关。  作为一种全人源化抗TNF-α单抗,阿达木单抗通过特异性结合TNF-α,降低其引发的免疫反应,从而有效减少炎症,对多种自身免疫疾病起到持久的控制效果。凭借其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优异疗效和安全性,阿达木单抗已经被多部全球权威指南推荐,如《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和《美国皮肤病学会-国家银屑病基金会(AAD-NFP)银屑病指南》。  汉达远®是复宏汉霖根据《生物类似药研发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自主开发的单抗生物类似药,也是该公司首款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产品。复宏汉霖对汉达远®和原研阿达木单抗进行了多项对比研究,包括药学、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结果证明汉达远®在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与原研药高度相似。2020年12月,汉达远®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和银屑病。2021年4月,汉达远®又获批用于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这次新增的四项适应症将其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消化科和儿科。  此外,复宏汉霖积极与商业合作伙伴合作,拓展国内外市场。汉达远®在国内的销售由复星医药旗下的江苏万邦负责。目前,汉达远®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在29个省份完成了招标挂网和医保准入,累计惠及约8万名中国患者。  复宏汉霖围绕汉达远®成立了国内首个针对自身免疫患者的全病程关爱平台“达恩之家”,旨在实现从就诊到康复的全程管理。公司还与“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SSC强直性脊柱炎规范化诊疗项目”,不断为国内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收益。2022年,复宏汉霖与GetzPharma达成了汉达远®的商业化授权合作,覆盖了巴基斯坦、菲律宾、肯尼亚等亚非欧11个新兴市场国家,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提供可负担的优质治疗选择。  未来,复宏汉霖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深耕肿瘤、自身免疫疾病和眼科疾病等领域,依托其研产销一体化平台,不断提供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治疗选择,惠及更多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
肿瘤细胞代谢变化:突破癌症免疫治疗壁垒!

肿瘤细胞代谢变化:突破癌症免疫治疗壁垒!

  肿瘤细胞代谢变化提供癌症免疫治疗新靶点  近期,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医院的研究团队发现,当细胞转变为肿瘤细胞时,其代谢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变化留下的痕迹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肿瘤细胞在高效模式下运作:它们的新陈代谢被调节为快速增殖,因此其遗传物质也不断被复制并翻译成蛋白质。由巴塞尔大学和巴塞尔大学医院的Gennaro De Libero教授领导的研究人员报告称,这种高效代谢在肿瘤细胞表面留下痕迹,可以被特定的免疫细胞识别。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免疫学》杂志上。  与De Libero合作的免疫学家约在十年前发现了一种名为MR1T细胞的免疫细胞。这种新型T细胞能够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自那时起,该团队一直在研究这些细胞,探索其作为新型癌症免疫治疗工具的潜力。  修饰后的DNA和RNA构建模块  研究小组现已准确破译出T细胞如何识别变异细胞:癌细胞代谢的改变产生了一种特定类型的分子,这些分子出现在变异细胞的表面。De Libero解释道:“这些分子是化学修饰的DNA和RNA构建块,是三种主要代谢途径变化的结果。”  参与研究的Lucia Mori博士补充说:“癌细胞新陈代谢的深刻变化使它们能够被MR1T细胞识别。”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些T细胞能够识别所有细胞表面上的一种名为MR1的蛋白。MR1类似于一个展示盘,将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展示在细胞表面,使免疫系统可以检查细胞的健康状况。  “癌细胞的几种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特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会引起MR1T细胞的警觉,”该研究的第一作者亚历山德罗·瓦奇尼博士解释说。  展望未来研究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详细研究这些代谢物与MR1T细胞的相互作用。长期目标是,在未来的治疗框架内,重新编程并优化患者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这些典型的癌症分子。  这种研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利用肿瘤细胞代谢变化的特性,未来或许可以开发出更为精准和高效的免疫疗法,显著提高癌症治疗的成功率。
生理年龄加速是非随机的反应表观遗传变化的过程

生理年龄加速是非随机的反应表观遗传变化的过程

  表观遗传学研究揭示DNA甲基化与年龄关系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Andrew E. Teschendorff研究组在《自然-衰老》(Nature Aging)上发表了一篇题为《Quantifying the stochastic component of epigenetic ag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探讨了表观遗传时钟的关键组成部分,指出这些时钟的精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诱导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生物机制。研究发现,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实际年龄时,其内在的随机成分越大,时钟的准确性越高。相反,表观遗传时钟在预测生理年龄时表现更佳,其非随机成分较强,这表明增加或减少生理年龄的过程本质上是非随机的,而表观遗传时钟的正常运转则是由DNA甲基化变化的内在随机过程所驱动的。  科研人员早前观察到,随着年龄的增长,DNA的表观遗传共价修饰,即DNA甲基化,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与细胞和组织类型基本无关。基于这一观察,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表观遗传DNA甲基化时钟。通过分析受试者的DNA样本,表观遗传时钟不仅能够准确预测个体的实际年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生理年龄。该表观遗传时钟已被证明适用于各种哺乳动物物种,广泛用于抗衰老和细胞再生策略的测试及其他应用场景。然而,除了表观遗传有丝分裂钟外,这些时钟的潜在生物学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随机DNA甲基化变化在细胞群体中的净效应是累积DNA甲基化变化的线性变化,而年龄加速的生物过程则本质上是非随机的。此前科学家们认为,生理年龄的加速可能只是随机DNA甲基化变化增加的反映,但实验数据表明事实并非如此。该研究展示了这一规律的唯一例外是表观遗传有丝分裂时钟。在癌症或肿瘤前病变中,有丝分裂年龄的加速体现为随机DNA甲基化变化的增长率,这表明与细胞分裂相关的DNA甲基化变化本质上是随机的。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表观遗传时钟预测年龄的内在机制,还为理解表观遗传学在衰老和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发现可能推动未来在抗衰老研究和治疗策略开发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美国科学家研发新疗法: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

美国科学家研发新疗法: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

  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项新的再生医学疗法,可加速糖尿病伤口的愈合过程。  最新研究发现,这种疗法利用了微小脂肪颗粒作为载体,携带着特定的基因指令,可以有效缓解炎症反应。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疗法能够针对引发问题的细胞,减少小鼠皮肤损伤模型中的肿胀和有害分子。相关研究论文于2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糖尿病伤口通常对传统治疗方法具有耐药性,这对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巨噬细胞应该发挥积极的免疫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可能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  这项新疗法利用装载有编码IL-4的RNA的脂质纳米粒来靶向功能失调的巨噬细胞,同时减少糖尿病伤口中炎症和活性氧(ROS)的产生。IL-4是一种被称为细胞因子的细胞间信号蛋白。  在体内,ROS分子是一种自然产物,参与各种代谢过程和细胞信号传导。然而,过量的ROS会导致氧化应激,对细胞、蛋白质和DNA造成损害,与炎症和衰老等多种疾病有关。  临床前模型研究表明,这种新疗法能够将促炎巨噬细胞重新编程为修复性巨噬细胞,从而改善伤口愈合效果。  尽管研究结果令人振奋,但研究人员强调,仍需要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以确保该疗法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突破,为骨骼健康提供新视角

南方医科大学研究团队取得重要突破,为骨骼健康提供新视角

  中国科学家揭示骨源性因子动态网络的重要进展  最新发表于《细胞代谢》期刊的研究揭示了一系列以前未知的骨源性因子,为骨重塑和全局稳态的理解建立了一个动态网络。这项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白晓春教授和邹志鹏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陈棣教授团队合作完成。  新的研究成果  研究鉴定了375种具有潜在功能的骨源性因子,并详细解析了这些因子的细胞来源。通过对骨组织、骨外组织、血清、骨髓上清和体外成骨细胞培养基的深度分析,结合RNA-seq、单细胞RNA-seq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团队揭示了这些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骨源性因子介导的细胞间通讯  利用CellChat软件系统,研究团队分析了骨源性因子在骨与骨外器官之间的细胞间通讯。他们的研究还通过孟德尔随机化发现了低骨密度与心血管疾病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  新的发现和展望  实验证实,衰老成骨细胞通过分泌脂肪酸结合蛋白3将衰老信息传递至血管平滑肌细胞,揭示了新的骨内分泌功能。这些成果不仅在基础科学层面取得了突破,还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潜在干预靶点。  国际专家的评价  世界骨与内分泌代谢专家、美国西奈山医学院的Mone Zaidi教授在同期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了这项研究。他认为这些成果为骨源性因子更广泛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窗口,可能会促进新的治疗策略的产生,从而提高骨骼健康,改善整体身体功能。  这项研究的成果不仅对于推动骨科学、内分泌学、老年医学和心血管疾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未来的转化医学研究也有着潜在的影响。
多发性硬化症疗法突破:ESI1恢复髓鞘生成,保护神经功能

多发性硬化症疗法突破:ESI1恢复髓鞘生成,保护神经功能

  新疗法有望逆转多发性硬化症神经损伤  最近一项研究展示了一项重要的概念证明:通过逆转受损大脑中的少突胶质细胞的沉默活性,可以实现髓鞘的再生,这对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破坏性脱髓鞘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ESI1蛋白功能抑制剂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一种名为ESI1的新型蛋白功能抑制剂能够模拟多发性硬化症症状的小鼠和人类脑细胞,在治疗后显示出了重要的髓鞘再生能力,这有助于保护健康的轴突功能。这一突破性发现似乎克服了长期以来困扰科学家的问题,为逆转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促进康复的关键见解  研究发现,尽管多发性硬化症病灶内的少突胶质细胞缺乏髓鞘生成所需的一种活化组蛋白标记,但这些区域仍然拥有修复髓鞘损伤所需的细胞。然而,该疾病激活了其他细胞类型和信号来抑制这种修复功能。因此,ESI1的出现使得这些有用的细胞能够自由地完成髓鞘的修复工作。  确定阻碍髓鞘生成的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多发性硬化症病灶中的少突胶质细胞缺乏一种活化组蛋白标记,而与基因活动沉默相关的抑制性组蛋白标记却较高水平地表达。  发现逆转沉默的化合物  研究团队搜索了数百种已知的小分子化合物,最终确定了ESI1这一化合物,它能够显著提高少突胶质细胞中所需的活化组蛋白标记水平,并降低抑制性组蛋白标记的水平。此外,ESI1还促进了特殊的无膜调控中心的产生,从而控制了髓鞘所需的脂肪和胆固醇的产生。  在动物模型和人类细胞中的应用  在动物实验中,ESI1治疗能够促进髓鞘的再生,并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在人类脑细胞的实验中,暴露于ESI1后,髓鞘细胞的髓鞘长度得到了延长。  临床前景和下一步研究  这些发现可能会引发一种新的方法来阻止多发性硬化症的退化效应,并有望帮助减缓或逆转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丧失。然而,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来确定ESI1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优化治疗方案和寻找更有效的化合物。Lu博士表示,“这项研究只是一个开始,但它为多发性硬化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协调机制揭示抗衰老新思路

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协调机制揭示抗衰老新思路

  研究揭示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协调机制  近期的两项研究揭示了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之间的精密协调机制,展示了它们如何共同确保组织的正常功能并防止与衰老相关的退化过程。这些研究由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和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共同完成,提供了生物钟在抗衰老领域的关键见解。  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协调  中枢生物钟(central circadian clock)与外周生物钟(peripheral circadian clock)的协调作用,不仅能够维持日常生理节律,还能对抗衰老。这些生物钟的同步确保了包括细胞周期、DNA修复、线粒体功能和代谢等在内的多项关键过程的正常运行。研究表明,大脑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同步可预防肌肉过早衰老,改善其功能,为抗衰老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生物钟机制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人体内部时钟如何调控日常生物进程。生物钟的24小时节律确保了细胞与外界环境的同步,从睡眠到代谢无所不包。大脑中的中枢生物钟通过与不同外周组织中的生物钟协调,影响着许多生理功能。  研究揭示生物钟对肌肉和皮肤健康的重要性  这两项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中枢生物钟与肌肉和皮肤中的外周生物钟之间的精确同步,以及它们如何确保组织的正常功能并防止衰老相关的退化。研究表明,这种协调对维持肌肉和皮肤的最佳功能至关重要。  研究还发现,即使在缺失中枢生物钟的情况下,外周生物钟依然能够保持24小时周期并管理约15%的昼夜节律功能。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员Pura Muñoz-Cánoves博士表示,“我们的研究揭示,只有中枢生物钟和外周生物钟之间存在最低限度的相互作用,才能维持肌肉和皮肤的最佳功能,避免退化和老化。下一步是确定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信号因子,并探索其潜在的治疗应用。”  协调肌肉生物钟以防止肌肉衰老  第一项研究探讨了大脑与肌肉之间的协调作用,证实中枢生物钟与外周生物钟的协调对于维持肌肉功能和防止过早衰老至关重要。恢复昼夜节律可以减少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损失,从而改善实验小鼠模型中的运动功能退化。  研究还发现,限时进食(time-restricted feeding, TRF)可以部分替代中枢生物钟的作用,增强肌肉外周生物钟的自主性。限时进食恢复昼夜节律可以减轻老龄小鼠的肌肉损失、代谢和运动功能衰退以及肌肉力量的丧失。这些发现对开发抗肌肉衰老疗法和提高老年人体能具有重要意义。  外周生物钟在皮肤健康中的角色  第二项研究则揭示了皮肤外周生物钟在协调该组织日常生理功能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皮肤外周生物钟通过整合并有时修改大脑信号,确保皮肤的正常功能。研究还发现,即使在外周生物钟缺失的情况下,大脑中枢生物钟仍能维持皮肤的昼夜节律,但其工作模式会发生改变。例如,DNA复制将会在白天进行,这增加了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下的突变风险。  前景与意义  总的来说,这两项研究不仅描绘了生物钟的协调机制,还揭示了其在抗衰老和维护肌肉与皮肤健康中的关键作用,为未来的抗老医学和健康老龄化干预提供了新的目标和策略。这些发现为开发基于生物钟调节的抗衰老疗法开辟了新的路径。
癌细胞自杀新途径揭示,化疗机制颠覆常识

癌细胞自杀新途径揭示,化疗机制颠覆常识

  研究揭示癌细胞自杀新机制  化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然而,荷兰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Thijn Brummelkamp的带领下,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癌细胞死亡途径。这一发现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并揭示了Schlafen11基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化疗和细胞死亡的新视角  “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发现,”研究负责人Thijn Brummelkamp表示,“化疗作为癌症治疗手段已经使用了近一个世纪,但这种新的细胞死亡途径此前从未被发现。”这一发现有望对癌症治疗产生深远影响,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其在患者身上的具体表现。  传统上,我们认为化疗通过破坏细胞DNA导致细胞死亡,而这一过程主要由p53蛋白调控。p53蛋白在受损DNA修复失败时会启动细胞自杀机制,防止癌细胞的无控制分裂。然而,Brummelkamp团队的研究发现,即使在缺乏p53的情况下,化疗仍能引起癌细胞死亡。  未解之谜的解答  “超过一半的肿瘤中,p53功能缺失,但这些肿瘤在化疗或放疗后仍然会死亡,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Brummelkamp解释道。为了解释这一现象,他的研究团队与Reuven Agami的团队合作,进行了深入的实验研究。  通过实验室中的化疗实验,研究人员仔细修改了细胞的DNA,寻找能够让细胞在化疗中存活的基因变化。结果发现,Schlafen11(SLFN11)基因在新的细胞死亡途径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SLFN11基因的新角色  研究表明,在DNA受损的情况下,SLFN11基因会关闭细胞的蛋白质工厂——核糖体,从而引发细胞极大的压力并导致细胞死亡。首席研究员Nicolaas Boon解释道,“我们发现的新途径完全绕过了p53,这在以前的研究中是从未见过的。”  SLFN11基因早已在癌症研究中被关注,对于化疗无效的肿瘤患者来说,它通常是不活跃的。Brummelkamp解释说,“当细胞缺乏SLFN11时,它们不会因DNA损伤而死亡,癌细胞得以继续生长和扩散。”  对癌症治疗的潜在影响  这一发现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问题。Brummelkamp表示,“我们已经在实验室培养的癌细胞中验证了这一发现,但仍需进一步研究这种途径在患者体内的具体表现以及它对免疫治疗或化疗的影响。如果这种细胞死亡形式在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将对癌症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基因研究的新方法  为了揭示基因的功能,Thijn Brummelkamp开发了一种使用单倍体细胞的方法。这种细胞仅包含每个基因的一个拷贝,相较于普通细胞的两个拷贝,更易于观察基因突变的影响。  Brummelkamp的团队多年来一直使用这种方法揭示疾病的关键过程。例如,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以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方式制造脂质,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如何进入人体细胞,癌细胞对特定疗法的抵抗机制,以及与癌症免疫疗法相关的免疫系统调节蛋白质。近年来,他们还发现了对肌肉功能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的两种关键酶。  这种新发现为进一步理解癌症细胞死亡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