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癌症免疫疗法领域,存在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尽管这些疗法有时能够显著减少或完全消除某些患者的癌症,但在其他情况下却完全不起作用。这一谜团长期困扰着科学家们,促使他们提出了多种假设来解释这种差异。 其中一个假设是肿瘤中的突变数量可能影响免疫疗法的效果,突变越多,免疫系统越容易识别并攻击癌细胞。另一种假设则认为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环境能够支持有效的免疫反应,而另一些环境则抑制这种反应。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些假设都未能完全解释免疫疗法在不同患者中的效果差异。 位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贝勒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可能已经找到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解释。最新研究表明,成功的癌症免疫反应可能依赖于三种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即“杀手”T 细胞)和辅助 T 细胞。这一发现揭示了三联体的概念,即这三种细胞在同一位置同时作用,才能有效地攻击癌细胞。 这种三联体的发现对于癌症免疫疗法的实施具有直接的临床意义,并有可能改变现有的治疗方式。研究由 Schietinger 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
Gabriel Espinosa-Carrasco 博士领导,并发表在《癌细胞》杂志上。这项研究的灵感来源于大量的过继性 T
细胞疗法人体临床试验数据。这些疗法通常从患者体内提取细胞毒性 T 细胞样本,扩增后再注入患者体内,然而,尽管逻辑上应该有效,实际效果却常常不理想。 Schietinger 博士指出,细胞毒性 T 细胞不能单独发挥作用,它们需要辅助 T
细胞的帮助才能武装和激活,这是免疫学教科书中的常识。因此,每个激活细胞毒性 T 细胞并准备进行过继性 T 细胞疗法的方案都会添加辅助性 T
细胞产生的重要化学物质。尽管如此,这些细胞在注入体内后,仍然未能有效消灭癌细胞。 研究表明,细胞毒性 T 细胞不仅在初期需要辅助 T
细胞的帮助才能武装和激活,还需要它们在执行杀戮任务时提供持续的帮助。为验证这一假设,Schietinger
博士和团队设计了一种小鼠癌症模型。他们设置了两种实验条件:一种情况下仅注射细胞毒性 T 细胞,另一种情况下同时注射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辅助性 T
细胞。结果显示,只有注射了两种 T 细胞的小鼠,肿瘤才显著消退。 显微镜下的观察进一步揭示了细胞毒性 T 细胞、辅助性 T 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在成功免疫反应中形成的三联体。这种细胞的空间排列,显然是细胞毒性 T
细胞最终收到“杀戮许可证”的关键。 为了验证这一发现是否适用于人类,Schietinger
博士团队与贝勒医学院的同事合作,分析了一组胸膜间皮瘤患者的组织样本。结果显示,对免疫疗法有反应的患者肿瘤中确实存在三联体,而无反应的患者则没有。这进一步证明了三联体在癌症免疫反应中的重要性。 这一发现对临床实践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三联体可能成为识别哪些患者对免疫疗法有反应的生物标记。其次,医生在实施过继性 T
细胞疗法时,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方法,混合使用辅助性 T 细胞和杀伤性 T 细胞。此外,这一结果对于设计更有效的癌症疫苗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Schietinger 博士的团队正在开发新的工具,以促进杀伤性 T 细胞和辅助性 T
细胞与树突状细胞的三联体形成,并试验新配方的癌症疫苗。这些努力将有助于将这一发现转化为临床应用,最终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成功率。Schietinger
博士强调,关键不在于细胞的绝对数量,而在于它们的空间结构。这三种细胞类型需要一起协同作用,开发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治疗方法将是下一步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