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国家医保局强化监管,严打零售药店不规范行为

国家医保局强化监管,严打零售药店不规范行为

为了解决一些零售药店出现的串换药品、超量开药等不规范问题,导致医保基金损失,国家医保局表示将强化对指定零售药店的监管,督促其自始至终都要遵守规范经营行为。同时,加强现场检查力度,提高整治效果,联合多个部门共同监管,整合监管资源,发挥协同作用,针对虚假购药、倒卖医保药品等欺诈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从医保基金监管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指定的零售药店存在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主要情况如下:一种是虚假开药行为,即在没有真实采购、销售药品的情况下,伪造药品处方或销售记录,并盗刷医保码(社保卡),以欺骗医保基金。第二类型是串通药品。这包括将非药品串通为医保药品,利用医保基金来支付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的费用。将非医保药品串通为医保药品。和将廉价药品串通为高价药品。第三种情况是医保诈骗。一种是以赠品、减免等方式向参保人推销他们不需要或超出其需求量的药品。另一种是超量开具昂贵药品给代表药品配送的人员(如医药公司销售代表等),然后通过医保报销,让他们以低价出售或推销药品。第三种是引导参保人在年底利用员工医保门诊基金集中购买药品,以冲击消费额度。第四种情况是指为其他药店代办医保结算。即向非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或已被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药店提供医保结算系统并代为进行结算。第五种是管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没有处方出售处方药、先出售药品再开处方、药品采购销售存储记录不一致等。
国家医保局出台严厉措施 监管院外药品价格

国家医保局出台严厉措施 监管院外药品价格

1、国家医保局开始出台严厉措施指导监管院外药品价格最近,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已经发出内部文件,内容为《关于实施“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强监管”专项行动的通知》,医保局将发起专项行动,以查处网络销售药品平台中的“即送价”行为。不久前,国家医保局曾发出一项文件,要求各省做好本地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价风险品种核查处置工作。国家医保局最近开始连续打击院外渠道的药品价格,这一行动持续了数天。到2024年,国家医保局和各级医保部门一直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监管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的价格。施子海副局长在医药价格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应当充分利用零售药店、网上药店等多种途径的价格信息,推动解决不公平高价、歧视性高价的问题,引导企业自主制定合理价格。医院外购药品的价格已经迎来了“严格监管”的时代,药品市场价格正朝着全国统一的方向发展。2、医疗服务以外的药品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医保开始涵盖线上线下支付。随着门诊统筹政策对定点零售药店的全面纳入,我国线下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明显增加。医保基金逐渐涌入药店,定点零售药店医保基金结算金额迅速增长。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国跨省联网定点零售药店总数达到35.24万家,比2022年底增长了55.79%。而在刚刚结束的2024年第一季度,这一数字又上升至38.30万家,较2023年底再增长了8.68%。同时,已有1331.53万人次在跨省联网的定点零售药店进行了直接结算,个人垫付金额减少了16.46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这分别增长了196.05%和162.80%。医保支付范围已开始延伸至在线药品零售市场。北京市医保局于5月26日发布通知,目前正在筹备京东和美团等两家购药平台的非处方药线上支付系统测试工作。目标是在今年7月1日之前将200家以上的医保定点零售药店接入系统,为参保人员提供便利服务。截至目前为止,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广东、陕西、山西等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医保线上购药服务。尽管有些地区的政策较为保守,只允许OTC药品,但也有一些地区开始积极尝试扩大医保线上购药支付范围。比如上海医保局在今年3月曾明确表示要推进互联网购药医保支付试点,延伸医保支付范围,包括将统筹账户纳入,通过处方平台销售处方药等。陕西省在去年底发布的通知明确表示,“外卖购药并使用医保”相关试点将全省范围扩大,报销账号由个人扩展至统筹;已接入处方平台的指定药店都可以提供门诊统筹的“互联网+”医保结算服务。3、线下价格引发了争议医保局对“组合拳”治理举措聚焦进行。医保部门越来越关注院外市场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药品价格问题,特别是对线下零售药店这一主要购药渠道。目前除个别省份外,大多数零售药店都有自主定价权。尽管各级医保部门在相关政策文件中都普遍提出鼓励定点零售药店参考集采平台的挂网价格,甚至有些地区规定了药店在挂网价格基础上的加成比例,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医院和药店的供货渠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只有少数“四同”(即通用名相同、商品名相同、剂型相同、规格相同)药品能够实现比价。因此,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普遍低于零售药店,尤其是随着国家药品集采等政策全面实施,这种情况变得更加显著。近年来,随着药品价格在线上和线下透明度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线下医保定点零售药店的价格明显高于公立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药店的问题。卫生健康部门开始指导地方药品价格监管部门强化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监管。今年3月,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兼副局长施子海率队前往辽宁进行调研,研究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品价格管理以及公立医疗机构高价医疗耗材的网上采购等事宜。他在调研中强调,需要进一步探讨并完善定点零售药店药品价格管理工作,推动药品价格在定点零售药店公示、监测和治理方面取得进展。根据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关于执行医保定点零售药店药价风险品种核查工作的通知,各省医保管理部门应对本省交易金额排名前十且价格差异较大的西药和中成药进行核查处置工作,并计划于5月底前完成。另外,医保部门对打击零售药店欺诈骗保的力度也在同步加强。2023年,国家医保局首次将定点零售药店列入飞检对象,并将在2024年继续保持这项工作。多个省份的医疗保健保险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对定点零售药店违规使用医保基金进行专项整治工作。他们通过飞行检查、日常检查、专项检查、以及智能监管等多种方式来监督重点领域和关键药店。4、网上价格比较已开始!扩展药品价格监测途径因为线上药品零售价格在很多方面都是透明的,商家之间会通过低价竞争来吸引客流,所以高价现象比较少。另外,由于很多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线上药品的医保支付正在逐步开展,因此医保基金流向线上渠道的规模相对有限。因此,目前来看,对在线销售价格进行信息收集和监测更多地是为了与其他渠道的价格进行对比。近日,国家医保局发布了《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该行动旨在引入网络售药平台“即送价”等新手段,扩展药品价格监测途径,将网络售药平台的药品价格作为价格定位的重要依据,以此逐步完善价格监管体系。接下来,各级医保部门须搜索在线药品销售平台上的“即送价”,并以此为参照进行价格比较。比较对象包括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公布的价格、中标价格以及定点零售药店的药品价格。原则上,对“五同”药品(即通用名、品牌、剂型、规格、包装均相同)进行价格比较。价格管控机制逐渐健全,无论是医院内部还是外部、线上或者线下,都不例外。
Summit Therapeutics获得贝克兄弟2亿美元投资,加速AK112临床发展

Summit Therapeutics获得贝克兄弟2亿美元投资,加速AK112临床发展

6月3日,Summit Therapeutics 官方网站发布消息,宣布获得对冲基金贝克兄弟投资2亿美元,投资价为每股9美元。根据他们的新闻稿,Summit Therapeutics 打算利用这笔资金加速依沃西单抗(ivonescimab,AK112)的临床发展,并作为营运资金以及一般公司用途。基金支持头部BakerBrosAdvisors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一家专注于生物医药投资的顶级对冲基金,主要投资于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基金的名字源自于两位兄弟朱利安·贝克(Julian Baker)和费利克斯·贝克(Felix Baker)的姓氏。朱利安·贝克本科毕业于哈佛大学,成绩优异,在校期间被授予"Magna Cum Laude"称号。费利克斯·贝克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和免疫学博士学位,并有两年的医学院学习经历。从1988年到1993年,他们曾在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从事私募股权(PE)投资工作。1994年,贝克兄弟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并与美国知名家族蒂什家族(Tisch Family)合作创立了贝克/蒂什投资公司(Baker/Tisch Investments)。2000年,两兄弟成立了对冲基金贝克兄弟顾问公司(Baker Brothers Advisors)。BakerBrosAdvisors是美国股市中的生物医药对冲基金之一,管理着两百亿美元的生物领域投资基金。在过去十多年里,该基金的投资回报率明显超过了标准普尔500指数,其持仓备受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BakerBrothers当前最大的股票持仓是Incyte,市值为36.7亿美元,第二大持仓是百济神州,市值为16.5亿美元。该公司最近进行了2亿美元的投资Summit,这笔投资成为BakerBrothers的第九大重要持仓,仅次于双环肽生物技术公司Bicycle。Summit Therapeutics作为最近进入前十大持仓股的公司,因康方生物最近一系列波动不定的消息,也成为了圈内的热门关注对象。康方生物的幕后扎根者在Summit Therapeutics获得20亿美元的投资的同一天,康福生物官微发布了一则消息,宣布与Summit Therapeutics签署了一份补充许可协议,以便将双方关于PD-1/VEGF双特异抗体依沃西的合作许可协议扩展到更广泛的市场。根据这项附加协议,伊沃西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和商业价值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康方生物也将加速获得伊沃西在授权市场的临床开发/销售里程碑奖金和销售抽成。Summit Therapeutics 和康方生物的合作是在2022年12月开始的。根据合同,Summit Therapeutics 获得了康方生物 PD-1/VEGF 双抗 AK112 在美国、欧洲、加拿大和日本的专利权,Summit 支付了5亿美元的初始款项,总交易金额最高为50亿美元,包括开发、注册、商业化等不同阶段的里程碑费用。正是因为AK112的两项试验结果,导致Summit和康方生物在短短一周内股价经历了剧烈波动。2024年5月24日,康方生物的股价一度下跌接近50%,Summit公司暴跌21.76%;2024年5月31日,康方生物的股价猛涨近40%,Summit公司的股票急速上扬,盘中涨幅高达272.06%。股价暴跌是因为康方生物的主打产品AK112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耐药人群中的临床试验结果被公布。3期试验结果不如2期出色,同时也无法与已通过批准的贝伐单抗+信迪利单抗+双药化疗方案相比。暴涨的原因是康方生物微信公众号在5月31日凌晨两点先后发布了两条利好消息。其中一条消息是关于AK112与K药(帕博利珠单抗)的对比试验(HARMONi-2研究或AK112-303)预测结果良好,显示疗效显著优于K药。另一条消息则是该产品成功在国内发货。小结尽管之前股价波动,但AK112仍有好消息传来,而且现在还收到了美国顶级基金2亿美元的投资,这对Summit继续推进AK112在海外的临床研究是有利的。相信AK112未来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碧迪以42亿美元收购爱德华兹重症监护业务,拓展创造价值机遇

碧迪以42亿美元收购爱德华兹重症监护业务,拓展创造价值机遇

碧迪(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宣布双方已达最终协议,碧迪将以42亿美元现金收购爱德华兹的重症监护业务(“重症监护”),后者是全球领先的先进医疗监测解决方案供应商。这次收购将拓展新的未来创造价值机遇,并加强碧迪在智能互联护理解决方案领域的产品组合。重症监护服务行业是一个高增长、充满创新的领军者,专注于先进的患者监测技术,并利用尖端人工智能算法为全球数百万患者提供服务。它开辟了血流动力学监测领域,该解决方案目前在全球超过10,000家医院中使用,旨在实时了解重症患者的循环系统状况,从而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药物管理技术通常在手术室或重症监护病房同时使用,为护理全程中的创新和系统间兼容性提供了长期的发展机遇。该业务目前有约4,500名员工,其中大多数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尔湾的工作。2023年,该业务创造了超过9亿美元的收入。重症监护产门的产品系列包括高标准的Swan-Ganz肺动脉导管、微创传感器、无创袖套、组织血氧仪传感器和监视器。其智能技术基于先进的数据分析,结合机器学习和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性算法,旨在协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当前及未来的状况,提供临床决策支持工具。交易亮点根据交易条件,碧迪医疗将用42亿美元现金收购重症监护业务。这次交易符合碧迪医疗在增长、盈利能力和回报率方面所有严格的投资标准。预计此次交易将立即提高所有关键财务指标,包括收益增长、调整后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以及每股收益。预计重症监护业务的长期财务表现将实现约6%至7%的持续收入增长,第一年的调整后毛利率将至少达到60%,调整后营业利润率将至少达到25%,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步提高。这与BD2025战略一致,促进增长和创造价值的并购仍然是碧迪医疗目标财务结构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适度的协同作用,预计利润率将进一步扩大并创造更多价值。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降低销售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以及遵循碧迪医疗卓越运营系统原则来减少一般和行政支出。同时,还能够保持重症监护业务的商业运营和创新资源。为了筹集资金来进行收购计划,碧迪医疗决定动用大约10亿美元的现金以及32亿美元的新债务。交易完成后,碧迪医疗预计净负债率将达到大约3倍,并希望在交易结束后的12至18个月内,通过自由现金流偿还债务的方式,将净负债率降至长期目标的2.5倍水平。这项交易预计将在本年底前完成,需要通过常规监管审查并满足交易条件。管理与架构经过交易,重症监护将成为碧迪医疗医疗板块内的一个独立业务单元,并将在加州尔湾的业务总部继续运作,以符合其智能互联护理战略。自2015年起担任爱德华生命科学重症监护部门副总裁的Katie Szyman将负责领导碧迪医疗的重症监护业务,她将直接向碧迪医疗全球执行副总裁、医疗板块总裁Mike Garrison汇报。
FDA批准Breyanzi治疗MCL成年患者,疗效显著

FDA批准Breyanzi治疗MCL成年患者,疗效显著

5月30日,BMS宣布FDA已批准Breyanzi(利索卡特基恩马雷鲁塞)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或难治性成人MCL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接受过至少两种全身治疗,其中包括BTK抑制剂。此次批准的依据主要基于TRANSCEND NHL 001的研究数据,该研究包括了88名至少接受过二线治疗的复发或难治性MCL患者。结果显示,在已接受Breyanzi治疗并且疗效可评估的患者中(n=68),85.3%的患者(95% CI:74.6-92.7)对治疗产生积极反应,67.6%(95% CI:55.2-78.5)达到完全缓解(CR)。中位反应持续时间为15.7个月(95% CI:6.2-24.0),无进展生存期为15.3个月(95% CI:6.6-24.9)。从安全性角度看,Breyanzi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一致的数据(n=702),54%的患者经历了各种程度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有3.2%的患者经历了严重程度超过3级的CRS;31%的患者报告了各种程度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NEs),其中10%的患者出现了严重程度超过3级的NEs。Breyanzi在今年获得了第三项新适应症的批准。此前,FDA已于3月14日加速批准Breyanzi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成年患者,这些患者至少已接受了两种治疗,包括BTK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5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再次批准Breyanzi用于成年复发或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FL)患者,这些患者之前接受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全身治疗。Breyanzi是一种以CD19为靶点的CAR-T细胞疗法,于2021年2月在美国首次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年患者中接受过两种或多种系统治疗后出现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LBCL),包括但不限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和3B级FL。这次MCL新适应症的批准显示Breyanzi现在可用于第四种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也是当前治疗最多B细胞恶性肿瘤的CAR-T细胞疗法。
自闭症患者高患病率!帕金森病成新关注焦点!

自闭症患者高患病率!帕金森病成新关注焦点!

最近在澳大利亚举办的国际自闭症研究会议上公布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对25万患有自闭症、智力障碍或两者兼有的人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人出现帕金森病相关症状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倍。研究者指出,该研究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有必要对于其中发现的相关联系展开进一步调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发展心理学家Gregory Wallace指出,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自闭症患者至关重要,以便医务人员在患者年龄增长时进行必要的筛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精神科医生Robert Hendren也表示赞同:“准备越充分,就越有可能减轻或消除帕金森病的影响。”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 Chapel Hill 分校精神科医生 Joseph Piven 指出,以前很少有研究探讨年龄增长对成年自闭症患者健康的影响。因为在 20 世纪 40 年代首次报告自闭症时,自闭症被看作是婴儿发展中的一个障碍。直到 20 世纪 70 年代,人们才开始将自闭症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从那时起,自闭症的诊断标准经历了多次改变。Wallace表示:“这些变化,以及招募老年患者参与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使得长期跟踪患病个体变得极富挑战性。此外,我们对于衰老和自闭症的认知尚不足,也是上述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部分原因。”以往的研究显示,患有自闭症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Piven和他的团队在2015年首次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对象为37名成年自闭症患者,结果显示其中有12人患有帕金森病。然而,由于样本量有限,这一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到了削弱。另外,研究表明遗传学对自闭症和PARK2基因的突变有影响,而PARK2基因与帕金森病有关。为了提高研究的可靠性,Wallace及其合作者审查了美国247,539名45岁及以上的人群在2014年至2016年的医疗记录。其中,没有智力障碍的自闭症患者有23686人,有智力障碍的非自闭症患者有223853人,而两者兼而有之的人数为13302人。医疗档案显示,有智能正常的自闭症患者中,5.98%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病;智力有障碍而非自闭症的患者中,6.01%有帕金森病;同时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中,7.31%被诊断为帕金森病。这些帕金森病患者的年龄都超过55岁。患病率比一般人群要高得多。资料表明,在一般人群中,同一年龄组只有很少的人(0.11%至1.85%)会出现帕金森病的症状。研究者指出,帕金森病可能与自闭症和智力障碍存在关联,可能是由于大脑健康或其他尚未确定的发育方面。而且,这种关联可能受药物的影响。据美国一份研究指出,有20%到34%的自闭症患儿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这是为了减少可能存在的攻击性行为,而不少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影响之一是诱发帕金森氏症。在接下来的研究中,Wallace和他的合作者剔除了那些在调查期内服用可能导致帕金森病药物的人,即使在这个筛选条件下,帕金森病的患病率依然较高。研究人员指出,将来的研究应该着重关注帕金森病的发病年龄,以确定自闭症患者和智力障碍者是否比一般人群早期出现症状。
乳腺癌起因新见解:基因突变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乳腺癌起因新见解:基因突变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

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的研究指出,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基因序列,也就是遗传基因组,会决定细胞是否携带潜在癌变突变,是否会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还是在其监视下发展为新生癌症。一般相信,大部分癌症是由个人一生中积累的随机基因突变引起的。但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这项研究表明,我们从父母继承的基因序列,即生殖细胞的基因组,决定了潜在癌变细胞是被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还是在其监视下发展成癌症。这篇名为“生殖系介导的免疫编辑塑造了乳腺癌亚型和转移倾向”的研究成果于5月31日刊登在《科学》杂志上。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和遗传学教授Christina Curtis博士说,除了少数几个能明显增加患癌风险的基因外,人们对遗传因素的影响仍知之甚浅,很多恶性肿瘤被认为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随机错误,或者被归因于运气不佳。肿瘤的产生是随机的含义其实是肿瘤的发展轨迹受遗传和免疫调节的影响,并不是完全随机。最近的研究发现了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帮助预测肿瘤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为理解乳腺癌的起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途径。癌症起因新见解该研究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生癌细胞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望协助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更准确地预测和治疗乳腺癌。当前,通常只有一小部分癌症相关基因突变被应用于癌症预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的突变。大约每500位女性中就有一人携带这类基因突变,会增加罹患乳腺癌或卵巢癌的风险。此外,在癌症患者中,TP53基因的突变也相对常见。这项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中有数十甚至数百个可以识别的基因变异,决定了某些人终身免疫癌症。我们所继承自父母的基因被称为生殖系基因组,每个人之间会存在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使得我们拥有黑眼睛或O型血。一些遗传基因中携带可能增加罹患癌症风险的突变,比如BRCA1、BRCA2和TP53。然而,确定其他可能与未来患癌密切相关的生殖系突变却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与癌症相关的大部分基因存在于我们体细胞的基因组中。在我们的生命周期内,细胞会持续地分裂和死亡。每次细胞复制时,DNA都可能发生错误,导致突变不断积累。人们会通过比较肿瘤中的DNA与血液或正常组织中的生殖线基因组来确定哪些变化可能导致细胞癌变。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相互争斗先前的研究显示,携带遗传的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人通常会罹患三阴性乳腺癌,这表明遗传变异可能在背后起作用,影响了人们可能罹患的乳腺癌亚型。研究人员认为,在反复扩增的癌症驱动基因中,生殖系表位的负荷可能会有选择性地抑制体细胞基因的扩增。因为,如果扩增的基因具有较高的生殖系表位负荷(GEB),那么表位呈递的概率将增加,也就是说被免疫细胞发现的可能性更高。在这项研究中,由Curtis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和分析算法对5870例乳腺癌病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象是配对的肿瘤和正常样本,它们的外显子组或全基因组序列得到了解读。这批样本涵盖了4918例原发性乳腺癌、611例转移性乳腺癌以及341例导管原位癌(DCIS)。他们专注研究了HER2等基因的生殖系变异特征,这些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反复出现体细胞扩增。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基因的生殖系表位负荷与不同肿瘤特征和进化轨迹相关联。Curtis解释道:“我们具体发现,特定引发癌症的基因发生遗传变异时,与患者的HLA类型结合起来,会决定患者可能患上的疾病亚型及其侵袭性。”“包括HER2阳性亚组和ER阳性亚组,这两个亚组在确诊后的二十年内都存在持续复发的潜在风险,这些亚组的复发是由不同的基因组拷贝数驱动因素所引起的。”研究人员发现,若一个人携带了生殖系表位负荷较高的癌基因,并且具有能够明显展示该表位的HLA类型,那么该人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降低。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还发现到,生殖系统中表达较高负荷的癌症,如果在早期发展时成功躲过游走的免疫细胞,往往会更具有侵袭性,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Kathleen Houlahan博士指出:“在侵袭前的早期阶段,如果生殖系位点的负荷较高,可能有助于预防癌症。但一旦肿瘤开始与免疫系统对抗并制定对抗机制,生殖系位点负荷较高的肿瘤会表现出更具侵略性,并更容易扩散转移。”Curtis提到:“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之间一直在进行着激烈的对抗。在肿瘤开始入侵之前的环境中,新形成的肿瘤可能刚开始时更容易受到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摧毁。实际上,有很多肿瘤可能正是被免疫系统消灭的。然而,并不是每次免疫系统都能取得最终胜利。”肿瘤细胞中有些可能不易被消除,那些持续存在的细胞则会尽力逃避免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可能为治疗介入的最佳时机和如何使免疫“冷”肿瘤转变为“热”、更易受治疗的方式提供了线索。研究者设想未来可以利用生殖系基因组对乳腺癌的不同亚型进行更精细的分类,从而指导治疗策略,改善预后和监测复发。研究结果有望为寻找个性化癌症免疫疗法提供线索,并最终使临床医生能够通过血液样本来预测健康个体患癌症的风险。
HIV疫苗:新免疫原设计带来希望的突破

HIV疫苗:新免疫原设计带来希望的突破

H9细胞片段中慢性感染HIV-1病毒颗粒(粉红色/褐色)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成像。这些颗粒呈现不同的成熟阶段;呈圆弧/半圆形为未成熟颗粒,处于开始形成但仍与细胞结合的阶段。而未成熟颗粒逐渐转变为成熟形态,并显示出经典的“圆锥形或球形核”的特征。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动物实验结果将有助于人类疫苗的研发。通过采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科研人员已成功激活动物的免疫系统,引发罕见的前体B细胞产生。这类细胞可制造一种名为HIV广谱中和抗体(bNAbs)的物质。在《自然免疫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研发预防艾滋病疫苗方面取得了希望的逐步进展。HIV的基因多样性使得针对这种病毒的疫苗开发变得十分困难。但bNAbs有可能克服这一障碍,因为它们可以与病毒的部分保持结合,即使病毒发生变异。种系靶向是一种免疫系统的激活方法,可以引导naïve(未成熟)B细胞进化成能够产生bNAbs的成熟B细胞。一种名为10E8的bNAbs是HIV疫苗研发的重点,因为它可以中和多种HIV变体。10E8型bNAb与HIV表面糖蛋白gp41的一个保守区域相结合,此区域有助于HIV进入人类免疫细胞。设计一种免疫原——即一种分子用于疫苗,能引发特定的免疫系统反应——来促进10E8型bNAb的生成一直是一项挑战,因为gp41的关键区域被掩盖在HIV表面的凹槽中。以往的疫苗免疫原未能产生能抵达并结合gp41的物理结构的bNAb。免疫原设计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在纳米颗粒上设计了一种免疫原,模拟gp41的特定结构。他们给恒河猴和小鼠接种这种免疫原,成功诱导了具有特异性反应的10e8b细胞,并促使产生抗体,这些抗体显示出发展成能够靶向gp41隐藏区域的成熟bNAbs的迹象。当他们在老鼠体内应用编码纳米颗粒的mRNA时,观察到了类似的反应。研究人员还发现,相同的免疫原可以促使B细胞不断成熟,产生一种名为LN01的gp41定向bNAb。最终,他们对人类血液样本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发现10亿类bNAb前体在没有艾滋病毒的人体内自然存在,并且它们能够与新发现的拥有10亿样本特征的人类B细胞结合和分离免疫原。总的来说,这些研究结果显示,来自小鼠和猕猴的免疫数据有望转化为人类应用。该研究由斯克里普斯艾滋病毒/艾滋病疫苗开发联盟进行,该联盟是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支持的两个联盟之一。此项研究获得了多个合作伙伴的支持,包括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以及其他研究所和办公室。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有助于将免疫原转化为人类多步骤疫苗计划的首要内容。他们的工作进一步促进了一项研究,即利用一种特定目标策略来激活免疫系统,诱导VRC01这种bNAb的生成。VRC01是15年前由NIAID的研究人员发现的。这一系列研究的目标是发展一种HIV疫苗,以生成多类型的bNAbs来预防HIV。
微芯生物宣布西达本胺片或将成为突破性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选择

微芯生物宣布西达本胺片或将成为突破性治疗结直肠癌的新选择

6月3日,微芯生物发表声明称,其产品西达本胺片治疗结直肠癌的适应症可能会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列入突破性治疗药物名单。西达本胺片适应症为治疗晚期微卫星稳定或错配修复完整型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经历了两种或更多种常规治疗失败后,可以联合使用信迪利单抗和贝伐珠单抗。“爱谱沙”(Epidaza)是一种国家一类原创药物,由微芯生物发现并独家生产的新分子实体药物。它是目前唯一一种口服的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通过重新激活免疫微环境,爱谱沙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在中国,Amarubicin已经被批准用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乳腺癌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三种病症,在日本已经批准用于成人白血病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两种病症,而在中国台湾,则已获批用于乳腺癌。Amarubicin目前正在进行全球多中心的一线黑色素瘤治疗三期临床试验,并且在中国和国际范围内推动多项联合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截至目前,Amarubicin联合Sintilimab和Bevacizumab治疗标准治疗失败的晚期微卫星稳定或错配修复完整型结直肠癌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已被受理。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现状和前景

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中的现状和前景

人工智能(AI)在制药行业中具有巨大的商机。根据Deep Pharma Intelligence的数据,2014年至2023年间,AI领域的药物开发投资总额超过600亿美元。最近,Xaira Therapeutics成功上市,融资规模达10亿美元,并且各大制药公司与英伟达签署新的合作协议,暗示着到2024年,AI领域的投资规模可能超过这一估值。然而,除了营销宣传外,各行业领袖之间也在进行实质性讨论,质疑人工智能的投入是否真的可以提升制药行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出。尽管生物技术公司始终声称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药物研发比传统方法更快、更便宜,但至今为止,这些公司只有少数几种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且还没有一种药物通过了FDA的第三阶段批准。去年初发生了一些临床试验失败的案例,比如Exscientia针对其抗癌药物EXS-21546以及BenevolentAI针对皮炎药物BEN-2293的一、二期试验。这些案例表明,人工智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回报可能会受到更多延迟。人们似乎过分夸大了AI在制药行业的讨论,认为AI工具在快速开发临床可用化合物方面的能力。这种夸大了AI如此多样复杂领域人类生物学的掌握能力。人工智能工具并不像ChatGPT这样能够快速完成研究论文写作的任务。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人工智能是否能改变药物发现?”当适当使用时,人工智能无疑将改变药物发现。我们需要问的是:“我们如何解决早期人工智能派生化合物试验中出现的翻译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能更好地验证人工智能派生的结果。人工智能未能达到预期的原因主要在于数据本身,以及公司如何处理其所产生的结果。虽然AI模型在识别相关性方面表现出色,但众所周知,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因果关系。成功生成AI的方法取决于使用公开数据集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我们已充分数字化人类生物学。即便使用最准确和完整的数据集,研究人员也只能识别到合适的相关性。综上所述,我们需要更多的数据。药物开发公司需要理解因果关系,这需要通过湿实验室验证AI生成的结果。在当前AI资源的竞争中,几乎没有AI平台专注于利用真实的生物样本来训练其AI模型。使用真实生物样本进行纵向研究以获取数据的机会变得更加少见。只有一小部分公司和组织在进行贝叶斯AI与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的研究,从样本中获得新的见解。利用疾病发生前后的真实生物样本,运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研究,具有探索价值,可能对药物概念化、发现和开发进行重新定义。神经人工智能可以作为下一步解析遗传因素与常见疾病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工具,有助于决定药物开发路径的重要性。利用这些技术,我们已经找到了适用于临床阶段研究中展示早期效果的试验人群,来治疗难以治愈的癌症,比如胶质母细胞瘤和胰腺癌。成功的人工智能工具是怎样的?虽然早期的失败使人们对制药领域的人工智能的价值产生怀疑,但我对未来持乐观态度。人工智能工具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识别用于临床开发的化合物,但我们必须使用真实的生物数据输入,不仅仅依赖公开数据集,还需要严格验证人工智能模型的结果,以确保我们了解治疗候选物的潜在作用机制,以及哪些类型的患者最有可能受益。基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临床试验,仅包括可能受益的患者。在临床试验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模型收集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生物学临床样本。通过分析模型提供的见解,能更深入地了解治疗候选物的生物学效应,进而优化我们对哪种患者对治疗有反应的认识。最终,借助人工智能所得出的见解,一旦药物得到批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见解开拓标签扩展或药物再利用的可能性。通过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针对特定人群的反应特征,来确定拥有相似生物特征的其他患者群体。BPGbio的CEO Niven R. Narain博士表示,BPGbio利用其NAi交互式生物学AI平台开展了一项涵盖临床注释的纵向研究,拥有逾10万患者/样本生物库。该公司的研究人员采集组织、血液和尿液样本,并对其进行代谢组学、脂质组学、蛋白质组学分析。BPGbio的官员指出,通过将多组学数据与专业AI模型相结合进行分析,使得公司更好地了解其设计的治疗方案对疾病潜在生物学机制的影响以及患者接受治疗后生物学上的变化。虽然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还在发展阶段,但有望实现精准医疗,为制药开发的各个环节提供价值。人工智能工具能帮助我们鉴别适用于临床研究的化合物,但我们需要结合真实的生物样本和湿实验室验证来严格评估人工智能模型的结果,以确保我们了解治疗候选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哪些患者可能最为受益。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制药领域的潜力,推动精准医疗的实现。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