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的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重要研究,题为《额外的X染色体如何损害男性胎儿生殖细胞发育》。该研究围绕克氏综合征(47,XXY),揭示了额外X染色体对男性胎儿生殖细胞发育的分子机制,为不育症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克氏综合征是导致男性不育的最常见性染色体疾病,其发病率约为1/600,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7,XXY,意味着他们多了一条X染色体。患者通常在青春期前就会丢失大量生殖细胞,并伴随有曲细精管的纤维化等病理改变。虽然近年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一些患者能够通过睾丸显微取精术获得后代,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无法得到可用的精子。因此,深入研究克氏综合征的生殖细胞发育机制,可能为这些患者提供新的诊疗策略。 乔杰教授及其团队之前的研究已系统解析了人类生殖细胞从胎儿到成人的各个发育阶段,建立了相应的转录图谱和表观遗传图谱,为揭示不孕不育的病理机制奠定了基础。在最新的研究中,团队关注到克氏综合征患者胎儿期的生殖细胞可能出现X染色体剂量异常,这是生殖障碍的分子基础。 研究发现,克氏综合征患者的生殖细胞在胎儿阶段就已出现发育异常,其中约81%的生殖细胞停滞在早期阶段,而正常男性对照组这一比例仅为15%。尽管FGC总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明显的发育阻滞表明,患者的生殖细胞尚未出现明显丢失。 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指出,克氏综合征患者的FGC多能性升高和分化潜能降低是导致其发育阻滞的关键原因。额外的X染色体在此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FGC中的两条X染色体均处于活跃状态,导致X连锁基因的表达剂量明显高于正常男性,进而上调WNT和TGF-β等信号通路的活性。这种异常导致FGC的细胞周期过度活跃,阻碍了其进入有丝分裂静止阶段,最终导致了发育的延迟。 此外,研究还发现克氏综合征患者FGC的关键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异常,可能也是造成发育阻滞的原因之一。DNA甲基化分析表明,这些患者早期FGC的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降低,而重复元件SVA的甲基化水平升高。这些表观遗传学的异常现象将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线索。 除了发育阻滞,克氏综合征患者FGC还表现出迁移受损的问题。正常情况下,生殖细胞在妊娠中晚期需从睾丸索中心迁移到基底部,以进一步分化为精原干细胞。而在克氏综合征患者中,支持细胞的迁移能力下降,生殖细胞与支持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导致FGC和支持细胞向睾丸索基底部的迁移受损。这些发育阻滞和迁移受损的现象,最终会导致出生后生殖细胞数量的减少。 研究团队还探索了改善克氏综合征FGC发育阻滞的可能策略,结果显示TGF-β抑制剂能够显著促进这些细胞的分化。这一发现为克氏综合征患者的不育症早期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总体而言,该研究系统揭示了克氏综合征患者在胎儿期生殖细胞发育异常的机制,并提出了改善发育障碍的潜在干预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克氏综合征的理解,也为今后相关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路径。 该研究由乔杰、袁鹏、闫丽盈和魏瑗教授共同通讯,北医三院的多位研究人员为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展现了中国在生殖医学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