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重症肌无力治疗迈入生物靶向新时代,追求“双达标”

重症肌无力治疗迈入生物靶向新时代,追求“双达标”

  今年6月15日是第十一届重症肌无力关爱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笪宇威和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重症肌无力治疗已经迈入生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治疗目标应同时追求短期和长期的“双达标”。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分为眼肌型和全身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作为罕见的神经免疫性疾病,病程较长,难以治愈,易于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交和工作能力,甚至在急性加重时危及生命。  随着疾病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仅限于降低死亡率或改善症状,而是希望通过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实现短期内快速改善症状和长期维持稳定,减少症状复发,避免危象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笪宇威介绍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认知水平的提升,国际上提出了重症肌无力“双达标”的治疗理念。多个国际国内的重症肌无力诊疗指南和共识也将治疗目标定为疾病症状和治疗副作用均最小化的“双达标”状态。  张华指出,近年来,多种新型生物靶向治疗手段的问世和临床应用,为重症肌无力患者提供了有效控制症状和安全性双重达标的有力工具。从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来看,实现短期“双达标”和长期“双达标”都非常重要,患者需要配合医生做好对重症肌无力的长期日常管理和监测。  过去,传统药物的长期副作用影响了许多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生活质量,难以满足他们恢复正常生活的需求。受访专家指出,除了有效控制症状,减轻长期治疗的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同样至关重要。  笪宇威表示,随着多款新型生物靶向药物的上市并纳入医保,我国重症肌无力临床诊疗已经进入生物靶向治疗的新时代。以艾加莫德为例,作为国内首个FcRn拮抗剂,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改善疾病症状、起效时间、长期安全性以及降低疾病加重风险等方面表现突出。  张华补充道,从短期来看,这类靶向生物治疗手段能够帮助患者迅速缓解和控制症状,尽早实现“双达标”。从长期来看,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是重中之重。靶向生物制剂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少病情波动和加重,也能有效降低激素的使用剂量,副作用更小,为实现长期“双达标”提供了新的选择。  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已于2018年被纳入我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近年来,我国对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在内的罕见病患者群体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在用药保障等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张华表示:“在国家鼓励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面向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群体,已经形成了包括国家医保、大病医保、惠民保、惠工保、公益关爱项目在内的五重保障体系,帮助更多重症肌无力患者能够早日用得起、长期用得起新型生物靶向治疗,从而实现‘少加重、少住院、少危象’,为患者的长期治疗带来更多信心。”
BMP7:重塑心脏再生的关键

BMP7:重塑心脏再生的关键

  BMP7:心脏再生治疗的新希望  心脏损伤后的再生能力是当前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斑马鱼在受到损伤后具备终生的心脏再生能力,而哺乳动物在出生后早期发育阶段便失去了这一能力。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揭示了一种关键的生长因子——BMP7,它能够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和再生。这一发现可能为人类心脏损伤后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心脏损伤,例如由心肌梗死、感染或某些癌症治疗引起的心肌损伤,通常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损伤,取而代之的是纤维化疤痕组织。由于心脏再生能力极其有限,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心力衰竭。然而,哺乳动物在出生后的新生儿时期,即使经历了严重的损伤,其心脏仍然能够进行再生。研究人员试图通过找到在个体出生后立即减少或关闭生产的生长因子,来探索促使心肌细胞恢复再生能力的新策略。  研究团队假设,新生儿阶段再生能力的丧失至少部分归因于生长因子产生的减少。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临床前哺乳动物模型中,多种心脏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出生后迅速下降,伴随着心肌细胞再生能力的丧失。通过对新生心肌细胞的观察和研究,研究团队发现,其中一些生长因子能够促进心肌细胞的增殖。特别是,骨形态发生蛋白家族成员之一的BMP7在促进新生儿阶段心肌细胞增殖方面显示出显著效果。  研究者Gabriele Matteo D'Uva教授表示,基于对新生心肌细胞的研究,他们发现BMP7在斑马鱼中也发挥了类似作用。斑马鱼是一种具备自发心脏再生能力的模型生物。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抑制BMP7会减少心脏损伤后心肌细胞的再生,而诱导BMP7则能加速再生过程。这一发现表明,BMP7在心脏再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还在小鼠模型中调查了BMP7是否能够在生命晚期阶段(心肌细胞更难进入细胞周期和增殖的阶段)诱导心肌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即使在成年阶段,BMP7治疗仍能刺激心肌细胞增殖,并在心肌梗死后表现出更高效的再生效果。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BMP7可能成为一种促进心脏再生的新型治疗策略。如果这一发现能够在人类中得到验证,将对改善心脏病的治疗产生重要影响。心脏病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与其他机构合作,重点测试BMP7与其他刺激物结合使用的效果,旨在开发出更有效的疗法用于组织和器官的再生。这一研究方向不仅有望改善心脏病患者的预后,还可能为其他类型的组织损伤治疗提供新思路。  综上所述,BMP7的使用可能成为治疗人类心脏损伤再生的新策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这一发现有望为心脏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机会。
压力相关疲劳症治疗:乌普萨拉大学提出注重意义的新模式

压力相关疲劳症治疗:乌普萨拉大学提出注重意义的新模式

  重新审视压力导致的疲劳症:乌普萨拉大学提出新模型  乌普萨拉大学最近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传统的压力导致疲劳症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论文中介绍了一种全新的模型,该模型更强调意义而非简单的恢复。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新模型可能为理解和治疗压力相关疲劳症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研究者已经在治疗压力相关疲劳症的患者方面积累了十年的经验。在他的论文中,他详细描述了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指出这些方法往往忽视了疾病的重要心理和社会层面。通过跟踪915名接受了基于认知行为疗法(CBT)的综合康复计划的患者,他发现尽管这些计划包括医学、心理和物理治疗方法,并且总体结果积极,但它们整体上相对无效。  “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我们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由于患有压力相关疲劳症的人数众多,标准治疗的广泛应用成了一个问题。当我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治疗通常持续一年,而现在我们正在研究一个为期12周的数字计划,”研究人员Clason van de Leur说道。  这个较短的治疗计划基于接受和承诺疗法(ACT),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模式,即将压力引起的疲劳视为由于缺乏有意义的联系而导致的存在危机。这种存在危机可能包括患者需要感受到爱、社区归属感或明确的工作角色。在一项试点研究中,研究团队通过对26名疲劳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在线治疗计划,测试了这一新模式。主要部分包括数字化的CBT治疗,随后是与心理学家的聊天和视频检查,还包括重返工作岗位的支持。  “尽管这只是一项小型研究,但结果显示,其效果与我们之前的六个月治疗计划相似,而所使用的临床资源仅为四分之一。这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可以通过医疗系统获得这种治疗,”他解释道。  他还指出,需要对压力的概念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尽管压力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部分,但人们往往只关注其消极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人们感到压力的原因,我们需要新的模型。  “鉴于精神疾病的普遍发病率,我们需要更好的模型来理解压力的根源。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治疗的重点有所改变,压力引起的疲劳障碍治疗可能会更加有效。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可能是朝着更有理论基础的临床治疗压力相关疲劳症的第一步,”他总结道。  新的研究强调了意义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一观点与传统的恢复模型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模型往往侧重于休息和恢复体力,而忽视了患者心理和情感需求。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提供有意义的社交联系和明确的生活目标,患者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压力相关疲劳症。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观察到,许多患者在感受到社会支持和归属感后,症状显著改善。这表明,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压力相关疲劳症的发生和恢复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这种新的治疗模式,患者不仅能够恢复体力,还能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为压力相关疲劳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不仅对理解压力和疲劳症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参考。随着进一步研究的进行,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新的治疗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得到验证和应用,从而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希望。  总的来说,乌普萨拉大学的这项研究挑战了传统的压力导致疲劳症的观点,提出了一个以意义为核心的新模型。通过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这一新模型为压力相关疲劳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这一模型的有效性,并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胰腺癌的新发现:MED12蛋白的关键作用

胰腺癌的新发现:MED12蛋白的关键作用

  胰腺癌的新发现:MED12蛋白的关键作用  事情并不总是如表面所见。以胰腺癌为例,在多达十分之一的病例中,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些胰腺细胞似乎失去了其原有的特征,仿佛忘记了自己原本的身份。这种现象令科学家们困惑不已。  “这非常奇怪。胰腺癌通常与原始器官有些相似,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们丧失了这些特征,变得类似于皮肤或食道等不相关的组织,”前冷泉港实验室(CSHL)博士后Diogo Maia-Silva解释道,他目前在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工作。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这种被称为基底样胰腺癌的致命疾病的机制。如今,Maia-Silva与CSHL的同事们发现,一种名为MED12的蛋白质可能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不仅本身引人注目,还建立在CSHL数十年的研究基础之上。  25年前,CSHL教授Alea Mills发现一种名为p63的蛋白质对正常基底细胞(表皮下部的小细胞)的形成至关重要。随后,CSHL教授Christopher Vakoc的研究发现,这种蛋白质也能导致胰腺癌细胞转变为基底样细胞。然而,具体原因尚不清楚。2018年,Maia-Silva加入Vakoc的实验室,希望能继续这项研究。由于p63难以用药物直接靶向,他试图找出它可能与哪些其他分子共同作用来改变细胞特性。  Maia-Silva和他的同事们开发了一种方法,能够筛查基底样癌细胞的整个基因组,以确定哪些基因对维持其新身份至关重要。在所有测试中,MED12基因名列前茅。该基因编码的MED12蛋白是调节基因活性的复合体中约25种蛋白质之一。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MED12和p63能够直接相互结合,这暗示它们在胰腺细胞转变为基底样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都必不可少。如果研究人员未来能够找到阻止这种相互作用的方法,他们或许能够阻止胰腺癌细胞向基底样细胞的转变。然而,Maia-Silva指出,这并非易事。不过,他补充道:“找到这些关键的合作伙伴是阻断这一途径的第一步,这非常令人兴奋。”  这一研究成果标志着一个新的开端,也是在冷泉港实验室一系列重要发现中的又一个激动人心的结论。  基底样胰腺癌的复杂性和致命性一直令医学界头疼不已。传统上,胰腺癌细胞应当具备某些特定的组织特征,然而在某些病例中,这些细胞竟然丧失了自身的标识,变得类似于其他不相关的组织,如皮肤或食道。这一现象背后的机制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焦点。  CSHL的研究团队通过详细的基因组筛查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揭示了MED12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MED12与p63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导致胰腺癌细胞转变为基底样细胞的关键步骤。p63蛋白质虽然难以直接用药物靶向,但通过理解它与MED12的合作机制,研究人员希望找到新的治疗方法来阻止这一致命转变。  Maia-Silva的研究不仅为基底样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其他类型癌症的机制打开了新的大门。MED12作为一个关键调节因子,其作用不仅限于胰腺癌,还可能在其他类型的癌症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MED12在不同癌症类型中的功能,寻找可能的治疗靶点。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理解胰腺癌细胞如何丧失原有特征并转变为基底样细胞,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阻止这一致命疾病的进展。尽管目前要找到阻断MED12和p63相互作用的方法仍有很大挑战,但这一研究为未来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CSHL的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胰腺癌的新机制,还为其他癌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一发现标志着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将对未来的癌症治疗产生深远影响。
先天免疫系统重要发现:NLRC5驱动细胞死亡的新角色

先天免疫系统重要发现:NLRC5驱动细胞死亡的新角色

  先天免疫系统的神秘探究:NLRC5的关键角色  先天免疫系统是保护人体免受疾病和感染的重要屏障,其核心功能依赖于先天免疫传感器检测和传递威胁信号。细胞死亡是应对威胁的关键策略之一。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最新研究揭示,NLRC5作为一种先天免疫传感器,具有触发细胞死亡的新作用。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杂志上,展示了NLRC5如何驱动一种重要的炎症细胞死亡类型——PANoptosis。这一发现为开发针对NLRC5的治疗手段以应对感染、炎症疾病和衰老提供了新的可能。  根据威胁的不同,先天免疫传感器可以组装成炎症小体或PANoptosome等复合物。炎症小体就像一个快速激活的紧急广播系统,而PANoptosome更像是一个综合应对威胁的紧急响应单元。虽然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先天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但至今仍未完全解开其奥秘。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LR)是参与炎症信号传导的重要分子家族,通常被视为威胁检测的先天免疫传感器。然而,几种NLR在感知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科学家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筛查,测试了特定的NLR——NLRC5,以查看哪些威胁会激活它。他们发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耗竭会通过PANoptosis触发NLRC5介导的细胞死亡。  NLRC5的触发机制  为了查明哪些威胁会触发NLRC5,Kanneganti实验室的科学家进行了严格的筛查,包括研究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以及可能由感染或伤害释放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以及其他危险信号如细胞因子。他们还研究了血红素,这是一种血红蛋白的成分,负责携带氧气。感染或疾病导致的红细胞破裂(溶血)会释放血红蛋白,当血红蛋白分解成其成分时,释放的游离血红素已知会引起严重的炎症和器官损伤。研究人员测试了许多不同的病原体、PAMP和DAMP组合,以查看NLRC5是否是反应所必需的。  "在我们测试的所有组合中,我们发现血红素与PAMP或细胞因子的组合会特异性地诱导NLRC5依赖性炎症细胞死亡,即PANoptosis,”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Balamurugan Sundaram博士说。“我们的研究首次表明,NLRC5对溶血反应至关重要,这一反应可能发生在感染、炎症疾病和癌症期间。”  能量耗竭触发NLRC5功能  确定了含血红素的PAMP、DAMP和细胞因子组合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了NLRC5的调节机制。他们发现,NAD水平驱动NLRC5蛋白的表达。当NAD耗竭时,系统会发出警报,表明存在需要免疫系统识别的威胁。研究人员发现,NLRC5能够感知NAD的耗竭,进而引发PANoptosis。此外,NLRC5与NLRP12在一个NLR网络中共同作用,与其他细胞死亡分子结合,形成NLRC5-PANoptosome复合物,从而引发炎症细胞死亡。这一发现基于Kanneganti实验室之前的研究,展示了NLRP12在PANoptosis中的作用。  NLRC5作为治疗目标的潜力  NLR与感染、炎症、癌症和衰老相关疾病有关,因此成为开发新型疗法的有趣目标。Kanneganti实验室的研究表明,通过删除Nlrc5可以提供对炎症细胞死亡的保护,预防溶血和炎症疾病模型中的疾病病理,使NLRC5成为一个有前途的治疗目标。Kanneganti表示:“我们获得的关于先天免疫感应如何工作的基本知识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和病症。衰老、传染病、炎症性疾病等目前尚无针对性疗法的疾病,这可能是一种选择。”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NLRC5在先天免疫系统中的新角色,还为开发针对炎症和感染疾病的新疗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随着进一步的研究,NLRC5有望成为治疗多种疾病的新靶点,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合作,引爆国产小分子创新药交易风暴

亚盛医药与武田制药合作,引爆国产小分子创新药交易风暴

  一次现象级的BD:竞争对手的合作  2024年6月14日,亚盛医药宣布将其第三代BCR-ABL抑制剂奥雷巴替尼(耐立克)中国以外的全球权益许可给武田制药,获得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未来将有可能获得选择权行使费及阶段性里程碑付款共计12亿美元。这标志着国产小分子创新药物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武田制药拥有全球首款第三代BCR-ABL抑制剂,但面临安全性问题和专利即将到期的挑战,而奥雷巴替尼凭借其优异的潜力,被武田作为重磅药物纳入其全球战略。这次合作创下了国产抗肿瘤小分子药物史上最大的BD交易。  与早期以首付款为主的license-out不同,奥雷巴替尼作为一个成熟产品,其成药性和优效性已经得到验证,现已进入FDA批准的全球注册三期临床试验,终点明确。加上武田在血液瘤领域的强大团队和资源支持,基本上没有竞争产品,因此13亿美元的交易总额及双位数的销售分成完全实现的可能性非常高。奥雷巴替尼的潜在市场估值在10至15亿美元之间,按国际上双位数分成一般在11%至19%计算,亚盛预计每年可获得1.5亿至2.25亿美元的净收入,整个药物生命周期内的累计销售分成有望超过20亿美元。整体来看,奥雷巴替尼将有望成为接近40亿美元的全球产品。  武田的转变  原研药物终将面临生命周期的终结,跨国药企需要寻找新的接力产品或替代方案。武田制药此次选择了亚盛的奥雷巴替尼作为最佳接力产品。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耐药尤其是伴有T315I突变的患者,全球主要有三种小分子药物在竞争,包括亚盛的奥雷巴替尼、武田的普纳替尼和诺华的阿思尼布。  普纳替尼是全球首个第三代BCR-ABL抑制剂,但由于存在严重的血栓和血管狭窄风险,被FDA要求撤市,虽然后来重新上市但商业表现不佳。阿思尼布作为BCR-ABL变构抑制剂,自2021年获批以来,销售额快速增长,预计全球销售峰值可达45亿美元。  奥雷巴替尼凭借其在一代和二代BCR-ABL抑制剂耐药患者中的显著疗效和更高的安全性,成为武田的理想选择。其在既往接受深度治疗/难治性CML和Ph+ALL患者中的临床研究显示,在普纳替尼治疗失败的患者中,奥雷巴替尼治疗组的CCyR率和MMR率分别为53%和38%;在阿思尼布治疗失败的患者中,CCyR率和MMR率分别为43%和38%。这表明,奥雷巴替尼不仅可以作为一代和二代BCR-ABL抑制剂耐药后的解决方案,也可以为其他三代BCR-ABL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挽救性治疗方案。  奥雷巴替尼的未来  奥雷巴替尼于2024年2月获得FDA批准开展针对CML-CP的全球III期注册临床试验,包括两部分:奥雷巴替尼对照博舒替尼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针对T315I突变的单臂临床试验,主要终点均为24周MMR率,预计2025年12月初步完成。在武田行权前,亚盛将全权负责奥雷巴替尼的所有临床开发。武田与亚盛的合作不仅是对奥雷巴替尼临床价值的认可,也体现了双方在全球市场的战略协同。奥雷巴替尼通过多项临床验证,逐步确立了其在CML治疗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ph+ALL、GIST、AML等领域展现出广泛的抗癌潜力。  亚盛的国际化之路  亚盛医药以其稳健的研发步伐和长期的积累,在国际化进程中逐步迎来了收获时刻。此次与武田的合作为亚盛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并改善了其现金流状况,使公司进入了一个高度确定性的发展阶段。  第一箭:奥雷巴替尼销售峰值有望对标阿思尼布  与此前国产小分子肿瘤药物对外BD的最高纪录相比,亚盛与武田的此次合作金额更高,并且武田拥有成熟的血液瘤销售和临床团队,能够最大化奥雷巴替尼在海外市场的潜力。武田全球肿瘤业务部总裁Teresa Bitetti表示,将对奥雷巴替尼进行进一步开发,以造福更多的CML以及其他血液肿瘤患者。  第二箭:武田成为亚盛第二大股东  武田以7500万美元股权投资亚盛,这不仅为亚盛注入了国际化的血液,也有利于双方在临床和商业化上的长期合作。在武田行权后,奥雷巴替尼的海外临床开发将由武田负责,有望加速推进,并缓解亚盛的现金支出压力。  第三箭:赴美上市  亚盛已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F-1表格,计划在美国进行二次上市,这将使其成为第4家港美两地上市的创新药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融入全球生物科技产业链。在美上市的百济神州、和黄医药、传奇生物,均有药物在美销售。按照亚盛稳健的发展风格,预计其海外临床将全面提速,进入自我强化的正循环。  第四箭已在弦上  亚盛的Bcl-2抑制剂APG-2575已进入全球III期注册临床,适应症比奥雷巴替尼更广,是备受关注的国产在研新药之一。APG-2575在多个全球Ib/II期临床中验证了其BIC潜力,同样具备海外授权的机会。  亚盛凭借多年积累的研发成果,在海外BD之路打通后,正逐步迎来收获期。未来几年,亚盛有望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生物科技企业,实现其用心做药的初心。  总的来看,亚盛与武田的合作是一次现象级的BD交易,标志着国产小分子创新药物在全球市场上的重要突破。通过多种手段并重,亚盛正在迈向国际化的道路上,逐步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
2024年医保飞行检查全面升级,多省启动检查

2024年医保飞行检查全面升级,多省启动检查

  国家和省级飞行检查密集启动,查处力度全面升级。  多省启动2024年飞行检查  6月14日,浙江医保局官方微信发布消息:2024年国家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浙江省启动会在杭州召开。  按照《国家医保局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开展2024年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自今年5月起,四部门将联合组织开展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  其中,每个省确定两个城市作为被检城市,一个是省会城市,另一个是在各省范围内随机抽取的一个地级市(含副省级城市),直辖市直接作为被检城市。  除浙江外,近期还有多个地方正式宣布启动2024年医保飞检。  5月11日,河南省郑州市召开首场医保飞检启动会。此后,海南、辽宁、吉林等省份陆续召开医保飞检启动会,明确检查重点以及被检机构。  根据国家医保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对骨科、血透、心内、检查、检验、康复理疗等重点领域,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同时国家飞行检查、省级飞行检查、市级交叉检查都将上述六个领域作为检查重点。  国家飞行检查正在密集推进,省级飞行检查也在积极跟进。  6月13日,2024年度四川省医疗保障基金飞行检查启动会在内江、德阳、乐山、凉山同步召开,正式拉开省级飞行检查的帷幕。  会上提到,本次飞行检查坚持覆盖全省21个市(州),共组建22个检查组,对全省130余家医药机构开展飞行检查。  现场检查将从6月持续到9月,以各统筹区医保基金使用量大的定点医药机构为检查重点,聚焦重症医学、麻醉、肺部肿瘤以及心血管内科、骨科、血液净化、康复、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对被检机构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医疗服务行为和医疗费用开展现场检查。  飞行检查力度升级,强化后续追责  相较往年,2024年医保飞行检查的范围更大,监管颗粒度也更为细化。  此前提到的“适时组织力量对被检机构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在今年正式落地,本次飞行检查将在现场随机抽取一家已经接受过国家飞行检查的机构作为被检机构,首次开展国家飞行检查“回头看”。  同时,依托智能监控应用普及,医保飞行检查正变得更加高效。  中国医疗保险在《使命必达!飞检人怎么干?》一文中介绍:“深度挖掘定点医药机构医保结算数据、HIS系统数据、检查检验影像数据、药品和医用耗材进销存数据、财务数据以及病历档案等多源信息,并结合医保智能监管规则,进行深度比对与分析,从而锁定疑点问题。”  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明确,2024年,要强化基金监管高压态势。实现现场监管全面覆盖、非现场监管精准打击,发挥好治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探照灯作用。  2023年至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接连加入医保专项整治工作,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进一步有效衔接。  据国家医保局披露,2023年持续推进全覆盖监督检查,处理违法违规人员32690人,协同公安部门共侦破各类诈骗医保基金犯罪案件21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20名,追缴涉案医保基金11.4亿元。  今年3月,河北医保局发布的《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工作方案》中也提到,要加大飞行检查后续处置和整改力度,实现飞行检查全流程闭环管理。举一反三,对飞检发现的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延伸核查,强化后续跟踪问效。  根据时间安排,今年全国飞检的现场检查相关工作将在9月底前完成。2024年医保专项整治方案中提到:对违法违规行为区分性质分类处置,对以往检查发现问题要求整改或自查自纠后,仍屡查屡犯的,要从严从重处置。  多手段并重之下,医保监管效能将跃升至全新维度。  智能监管提升效率  2024年的飞行检查不仅在覆盖范围和检查内容上进行了扩展,还借助智能技术提升了监管效率。医保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使得飞检工作更加精准和高效。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定点医药机构的医保结算数据、HIS系统数据、检查检验影像数据、药品和医用耗材进销存数据、财务数据以及病历档案等多源信息,医保部门能够更快锁定疑点问题,进行精准打击。  高压态势下的基金监管  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医疗保障工作会议上,国家医保局明确表示,2024年将继续保持基金监管的高压态势,实现现场监管全面覆盖,非现场监管精准打击,发挥好治理医药领域腐败问题的探照灯作用。  2023年至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纷纷加入医保专项整治工作,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进一步衔接。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全覆盖监督检查,处理违法违规人员32690人,协同公安部门共侦破各类诈骗医保基金犯罪案件217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220名,追缴涉案医保基金11.4亿元。  全流程闭环管理  河北医保局在其发布的《医保基金监管效能提升年活动工作方案》中提到,要加大飞行检查后续处置和整改力度,实现飞行检查全流程闭环管理。对飞检发现的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在全省范围内延伸核查,强化后续跟踪问效。  根据时间安排,2024年全国飞检的现场检查相关工作将在9月底前完成。医保专项整治方案中明确指出,对违法违规行为要区分性质分类处置,对于以往检查发现问题要求整改或自查自纠后,仍屡查屡犯的,要从严从重处置。  多手段并重的监管新维度  在多手段并重的背景下,医保监管效能将跃升至全新维度。通过智能监控、严格追责、全流程闭环管理等措施,医保基金的使用将更加规范和透明,医保飞行检查的力度和效果也将进一步提升。未来,随着监管技术和手段的不断进步,医保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将更加高效和安全,医疗保障体系也将更加完善和健全。  总的来说,2024年的医保飞行检查在覆盖范围、检查力度、监管技术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升级,通过多手段并重的方式,医保监管效能将跃升至全新维度,为医疗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提供了坚实保障。
石药集团面临创新药与传统业务的平衡难题

石药集团面临创新药与传统业务的平衡难题

  2023年5月底,石药集团在香港湾仔市中心的一家海景酒店召开了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在相对平淡的氛围中进行,但两项表决引发了些许波澜:一是关于重新选举蔡东晨为执行董事,二是向董事授予购股权。两项决议均收获了约20%的反对票。  对此结果,一位股东梁元(化名)表示并不意外。过去一年,公司的某些决策引发了内部争议,主要集中在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新诺威(现名石药创新)之间的资产置换,影响了一部分股东的利益。  凭借母公司的支持,新诺威在2023年成为涨幅最快的生物制药A股公司。今年1月,新诺威宣布计划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收购石药集团子公司百克生物的全部股权,包括津优力、GLP-1创新药和司美仿制药等资产。虽然资产重组在制药企业中常见,但石药集团的做法却引发了一些质疑。石药集团的创新药管线虽然丰富,但集中在mRNA、siRNA和ADC等前沿技术领域,距离市场变现还有一定距离。  相比之下,恒瑞医药的创新药收入占比在2023年达到47%,其中不含对外许可收入高达106.37亿元。而石药目前已市场化的创新药较少,营收主要依赖于即将专利到期的老药恩必普。这一差距也反映在两家公司股价上:尽管石药的全年营收超过恒瑞,但股价仅为恒瑞的六分之一。  石药集团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现有业务与创新业务之间的衔接需要时间。在这个关键节点,集团通过新诺威转A股并重组优质资产以提升市场估值,这在外界看来有“画饼”的嫌疑,对股东来说则存在“掏空”的风险。  为了稳住港股股东,石药集团采取了慷慨分红的策略。2023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8.73亿元,派息33.3亿港元,派息比率达52.5%。但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大单品专利到期和集采的压力,未来能否继续维持高派息仍是未知数。  股东大会上,蔡东晨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表现出信心,承诺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然而,梁元认为,按照现有内部管线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公司可能会加大license-in或并购的力度。  石药集团当前面临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节奏与时代的错位所导致的。石药和恒瑞经常被拿来比较,两家公司都有相似的发展历程:都是在90年代改制,一家主营仿制药,一家主营原料药,随后都开始向创新药转型。  1999年,蔡东晨以5000万元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引进了缺血性脑卒中药物恩必普,并于2005年上市。到2015年,恩必普的销售额突破了20亿元,成为中国自主创新药市场化的典型案例。而恒瑞则在2000年成立了研发总部,采用创新与高端仿制药并行的策略,这种模式让恒瑞在创新药转型中积累了更多资源和经验。  两家公司对创新的理解和规划不同,也导致了发展路径的分歧。石药将创新药转型的重点放在单一新药上,尽管恩必普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但也限制了后续创新药业务的广度。相对来说,恒瑞的小步快走策略赶上了中国创新药产业爆发的红利期,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创新药业务。  恒瑞在2019年后,前期布局的管线逐渐进入市场变现期,特别是PD-1产品迎合了市场热点。产业牛市的到来使恒瑞市值大涨,PE最高时达到105倍,新资金进一步扩充了公司的创新药管线。反观石药,并未享受到类似的市场红利。尽管早在1994年就在香港上市,但一直以来被视为传统药企,没有像未盈利创新药企业那样从港股募资热潮中获益。四年前,石药曾计划回归A股科创板,但由于近年上市门槛的提高,最终未能实现。  “蔡总也承认,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但是不能纠结于过去。”梁元说。“现在石药和其他中国创新药企业一样,专注于新靶点和新技术,算是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019年,石药成立全资子公司巨石生物,成为公司创新业务的主要载体。公司在研项目超过20个,主要集中在抗体类、mRNA药物和ADC药物领域。2021年至2023年,巨石生物的净利润分别为-2.92亿元、-4.38亿元和-3.35亿元,短期内尚未找到合适的变现方式。  巨石生物的营收主要来自于授权费用,例如Claudin18.2靶点ADC卖出了近11亿美元,Nectin-4靶点ADC授权总金额为7亿美元。上市产品只有一款新冠mRNA疫苗,但市场回报有限:为取得紧急使用授权,该疫苗项目总投资10亿元,2023年营收仅为3000多万元。  巨石生物目前无法独立上市,石药集团决定将其创新药业务转移到已上市的新诺威制药。新诺威是一家主营功能性原料、保健食品、特医食品的公司,是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和红牛的全球供应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化学合成咖啡因生产商。然而,新诺威在上市后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直到2023年对巨石生物实施了18.71亿元的现金增资,从而实现控股,股价大幅上涨。  但新诺威收购百克生物的消息公布后,市场反响不如预期,公司股价逆势下跌6.35%,至今未见回升。投资者质疑新诺威新老业务的巨大落差,以及公司在最低下限发行新股的做法。  投资人认为,石药在重组速度和定价上的考量不够充分。如果石药的创新药业务成长曲线明确,短期回报可期,发行新股的价格就会更加公允。但目前石药面临的是两边不讨好的局面:母公司老股东担心利益受损,新公司股东则认为承接的是估值较低的母公司资产。  巨石生物在ADC和分子胶领域均有布局,但进度最快的是HER-2ADC,竞争激烈,预计2025年才能上市。从目前的临床数据和出海价格来看,难以脱颖而出。而在mRNA疫苗方面,巨石生物的管线包括RSVmRNA疫苗、VZVmRNA疫苗和HPV治疗性疫苗,但国内疫苗市场已进入降价竞争阶段,未来如果不走出口路线,很难支撑公司的业务增长。  百克生物的核心产品包括用于肥胖/超重适应症的TG103注射液和2型糖尿病适应症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两款产品均已进入III期临床,预计2026年起陆续上市。但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片已经在中国上市,市场竞争激烈。  与此同时,石药集团的传统业务增速放缓。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间,公司的成药业务收入分别为226.81亿元、245.2亿元和256.4亿元,同比增速为11.2%、8.1%和4.6%,连续三年下降,主要原因是抗肿瘤和心血管业务受集采影响较大。  石药集团的优势在于优秀的现金流和稳定的传统业务,这为公司在创新领域的耕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公司选择在一个动荡的时间节点进行控股型企业的转型,面临的挑战不小。创新药业务的短期变现预期不明确,而传统业务也面临增长瓶颈,这让石药集团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尽管石药集团在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和投入不断增加,但要在市场上获得认可和成功,还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在此期间,公司需要协调好新老投资者的关系,稳住现有业务,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板块调整,县域肿瘤团队重新整合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板块调整,县域肿瘤团队重新整合

  阿斯利康中国肿瘤团队近日宣布了新的调整。据多方业内消息,该公司决定将县域肿瘤团队拆分并整合进肺癌事业部以及泌尿、妇科及女性肿瘤事业部。同时,相关人员也会进行岗位调整。县域肿瘤业务部负责人欧阳浩雷将转岗至血液肿瘤团队,担任执行总监和血液肿瘤业务负责人;现任县域肿瘤业务部全国销售执行总监戴霞则将转岗至肿瘤事业部泌尿及妇科肿瘤业务部,担任中区销售执行总监。这些调整将于7月1日起生效。  这并非阿斯利康中国在肿瘤板块的首次调整。早在2022年1月,阿斯利康中国就成立了全渠道事业部,该部门涵盖了县域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市场,彼时由现任阿斯利康中国全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刘谦负责。阿斯利康在中国县域市场的布局可追溯至2015年,从最初的不到百人的团队扩展到2020年的4000人左右,并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重增长,2020年中国区收入达到53.75亿美元,占其全球收入的20.2%。  肿瘤业务一直是阿斯利康的重要板块。2023年,公司在该领域的销售额达到184.4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在今年5月份的投资者日上,阿斯利康表示,肿瘤领域将成为公司2030年及未来的重要增长引擎。阿斯利康计划继续投资于减重、ADC/RDC、下一代IO双抗、细胞/基因疗法等颠覆性行业,通过外部和内部创新,构建强大的产品管线,包括多种新型药物形式,如ADC/RDC、细胞/基因疗法、T细胞衔接器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阿斯利康不断调整其架构。2023年8月,公司对呼吸、消化及自体免疫事业部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团队进行了调整。今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中国实现了17.48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13%。年初,公司成立了中国生物制药业务,由林骁负责。此外,阿斯利康中国领导团队中,赖明隆的职位也有所变动,他由“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肿瘤业务总经理”变更为“阿斯利康全球高级副总裁,阿斯利康中国总经理,肿瘤业务总经理”。  未来,阿斯利康中国将如何发展,备受关注。在今年5月的投资者日上,阿斯利康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800亿美元总收入的目标,并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20款新药。这些新药包括cyp11b2小分子baxdrostat和AZNADCs等。阿斯利康的研发管线涵盖了丰富的药物类型,包括ADC药物、新一代肿瘤免疫双抗药物、核药、基因治疗和GLP-1类药物等。  阿斯利康积极的业务发展活动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截至目前,阿斯利康今年已进行了四次合作,其中3月份的两次合作(与罕见病疗法公司Amolyt Pharma达成协议和收购临床阶段生物制药公司Fusion Pharmaceuticals)金额合计近247亿元人民币。  阿斯利康能否实现其800亿美元的营收目标,值得期待。
基因开关控制骨骼生长,影响个体身高

基因开关控制骨骼生长,影响个体身高

在哺乳动物中,编码基因只占基因组的3%。这些基因在被转录成蛋白质后,确保生物体的生物学功能和个体在宫内的发育。然而,基因并不是孤立发挥作用的,它们受基因组中称为增强子的序列控制。增强子就像开关一样,根据需要激活或关闭基因。日内瓦大学(UNIGE)的研究团队在数百万个非编码基因序列中识别并找到了2700个增强子,这些增强子精确地调控负责骨骼生长的基因。这个发现揭示了影响成年个体体型的主要因素之一,并解释了这些开关失效可能导致某些骨骼畸形。这些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无论高矮,我们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自父母。此外,许多遗传疾病会影响骨骼生长,而这些疾病的确切原因往往不明确。如果原因不在于基因本身,而在于负责激活基因的基因组其他部分呢?这项研究的负责人、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和日内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所(IGE3)遗传医学与发展系助理教授Guillaume Andrey解释道:“短DNA序列(称为增强子)发出信号,将DNA转录为RNA,然后RNA被翻译成蛋白质。虽然调节骨骼形成的基因及其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已经众所周知,但控制这些基因的开关却并不清楚。”Guillaume Andrey及其团队开发了一种创新的实验技术,并于2023年获得了瑞士3R能力中心奖。该技术使得从小鼠干细胞中获得携带精确遗传结构的小鼠胚胎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小鼠胚胎具有通过成像可以看到的荧光骨骼,这使我们能够分离出我们感兴趣的细胞,并分析增强子在骨骼发育过程中的工作方式,”Andrey教授实验室的博士后研究员、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Fabrice Darbellay解释道。该团队监测了染色质(DNA包装结构)的活性,特别是在荧光骨细胞中。利用基因激活标记,科学家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哪些调控序列开始发挥作用,以控制负责骨骼构建的基因。然后,他们通过选择性地停用增强子而不影响编码基因,来证实他们的发现。在小鼠中发现的2700个开关中,有2400个在人体中也存在。“每条染色体都是一条长链DNA。就像项链上的珍珠一样,增强子和它们控制的基因在同一条染色体上形成小的DNA球。正是这种物理上的接近性,使它们能够以如此受控的方式相互作用,”Guillaume Andrey解释道。这些区域活动的变化也可以解释人类之间的体型差异:骨细胞的活动确实与骨骼的大小有关,因此也与个体的身高有关。此外,许多骨病无法用已知基因序列突变来解释。答案可能在基因组的非编码但具有调控作用的区域。例如,一些记录在案的病例显示,骨病是由于开关突变而不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病例数量可能被低估,特别是当患者的基因看起来正常时,作者解释道。除了骨病之外,这些基因开关的故障可能也是许多其他发育病理的原因。这个发现不仅为理解骨骼生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治疗骨骼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进一步揭示这些增强子在其他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在其他疾病中的潜在影响。这将有助于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改善受这些疾病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