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晚间运动对超重和肥胖成人血糖水平有益

晚间运动对超重和肥胖成人血糖水平有益

由格拉纳达大学(UGR)科学家团队取得的研究结果可能在许多实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患有胰岛素抵抗或2型糖尿病风险的个体而言。格拉纳达大学 PROFITH CTS-977 研究小组近日与格拉纳达的"San Cecilio" 和 "Virgen de las Nieves" 大学医院、纳瓦拉公立大学、肥胖和营养生理病理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CIBEROBN) 以及虚弱和健康老龄化网络生物医学研究中心 (CIBERFES) 开展合作,研究了中度至重度体力活动对超重和肥胖成年人血糖水平的影响。正如大家所知,运动对于控制血糖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选择在一天中的何时进行锻炼是否重要呢?这项研究旨在回答这个问题,由格拉纳达大学体育教育和运动科学学院以及体育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Antonio Clavero-Jimeno和Jonatan Ruiz领导。他们解释称,过去没有人知道在一天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早上、下午或晚上)进行更多的活动是否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体育锻炼对心脏代谢的益处。研究人员指出:“选择一天中的理想时间似乎是一个新兴的策略,可以增强体育锻炼对血糖代谢的益处,特别是对于那些存在胰岛素抵抗或患有2型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说。”研究指出,晚间进行中等至剧烈的体育锻炼(18:00至00:00)对超重或肥胖的男性和女性有益,有助于血糖调节。此外,运动对于患有某些形式的葡萄糖代谢障碍(例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或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升高)的人尤为有益。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效果类似。在这项研究中,共有186名成年人参与,他们中有体重过重或肥胖的人(其中50%为女性),平均年龄为47岁。这些参与者在14天内佩戴加速度计和连续血糖监测仪,用来全天24小时测量他们的身体活动和血糖水平。如果没有记录到身体活动,那么这一天将被归类为“不活跃”;如果当天超过50%的身体活动发生在6:00-12:00、12:00-18:00或18:00-00:00这三个时间段内,那么这一天将被归类为“早上”、“下午”或“晚上”;如果这些定义的时间段都没有占据当天50%以上的身体活动,那么这一天将被归类为“混合”。研究结果可能有多种实际意义,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胰岛素抗性或2型糖尿病风险的人群。研究强调了在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时考虑时间因素的重要性,这些信息对于提高这些群体的运动干预效果可能至关重要。
TL1A抗体药物热潮:罗氏、默沙东紧随其后

TL1A抗体药物热潮:罗氏、默沙东紧随其后

一种药物,仅仅通过临床前阶段就能获得高达17.1亿美元(约合124亿元人民币)的付款,是何等了不起的成就呢?最近,明济生物宣布已将临床前TL1A抗体FG-M701的全球权益转让给艾伯维。艾伯维支付了1.5亿美元的预付款和若干近期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总计15.6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同时享有两位数比例的销售分成。投入124亿资金获得一种处于临床前阶段的候选药物,爱彼维的根本目标是什么?01获得124亿。TL1A靶点是指什么?TL1A全名是肿瘤坏死因子类细胞因子1A,而肿瘤坏死因子中备受瞩目的应该是TNF-α的作用目标。举例来说,全球知名的药物——阿达木单抗,正是以TNF-α作为靶点。值得一提的是,研发该药物的原厂商恰好是艾伯维公司。此外,修美乐在多年间屡次蝉联全球药物销售冠军,到2022年最后一次登顶药物之王宝座时,其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12亿美元。这次攻占TL1A靶点,可以看作是艾伯维在肿瘤坏死因子靶点家族中再次扩张势力的一次行动。TL1A是一种2型跨膜蛋白,能够自组装成稳定的三聚体,这是通过与TNF同源结构域(THD)相互作用实现的。它在多种免疫细胞中有表达,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等,同时也在非免疫细胞中表达,比如滑膜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它最为著名的信号传递路径是TL1A/DR3信号传递路径。DR3属于I型膜蛋白,它是一种携带死亡结构域和胞质结构域的跨膜蛋白。死亡结构域是DR3蛋白与配体结合的部位,而胞质结构域参与信号传导。此外,DR3蛋白有多个糖基化位置,有助于其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和功能。作为DR3蛋白的配体TL1A可以结合DR3蛋白并激活它,进而首先促使淋巴细胞进入促炎途径。这一途径可以触发炎症因子产生,促使炎症反应发生。除此之外,TL1A也可促进TH1和TH17途径,这些途径与肠道炎症和纤维化的位置及程度密切相关。最后,TL1A还能激活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是纤维化的重要来源。因此,TL1A在调节粘膜免疫和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考虑到其复杂的作用机制,该药物主要适用于溃疡性肠炎和炎症性肠炎。02罗氏发展速度最快。TL1A是一种治疗全球药物领域的问题。在肠炎的情况下,TL1A水平在患有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中会上升,它不仅可以结合DR3来刺激炎症反应,还可以一起促进IL-4、IL-12和IL-23的产生,并通过Th1、Th2和Th17细胞来增加DR3的表达。目前最有潜力发展的TL1A药物是罗氏研发的RVT-3101。该药物的研发进展频繁地受到关注和被收购,从侧面证明了其潜在价值。这种药物最初由辉瑞公司研发,2022年12月,辉瑞与Roivant Sciences宣布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Telavant的新公司,旨在进入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肠炎治疗市场。辉瑞持有该公司25%的股份,而大部分股权则归Roivant Sciences所有。随后,罗氏展开了行动。2023年10月23日,罗氏公司宣布已就Telavant公司的收购达成最终协议,而此次收购的主要目标则是TL1A。此次交易的总代价高达72.5亿美元。接下来,罗氏公司完全掌握了该药物的开发和生产权。在商业化方面,罗氏在美国和日本拥有RVT-3101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而在其他地区,则由辉瑞公司持有商业化权利。这种药物未来有可能获得BIC和FIC双标准,目前已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从销售峰值的预测来看,根据美国知名投资网站TheMotleyFool分析师的观点,RVT-3101作为肠炎疾病的精准二线药物,全球年销售额预计轻松超过20亿美元,随着适应症范围的扩大,可能每年销售额最终突破50亿美元。其他一些管道也在迅速跟进,默沙东集团的MK-7240成为了后来的有力竞争对手。2023年6月,默沙东以高达108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了对Prometheus公司的收购,而后者的主要产品正是MK-7240;它的研发进展与RVT-3101相似,截至2023年9月,MK-7240已在Clinicaltrials.gov上注册了第三期临床试验。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发生,这两个产品可能会同时上市,医药行业很可能会看到这两个产品在商业化道路上进行直接竞争。赛诺菲的TEV-48574因其显著的BD而闻名。这种药物最初由Teva研发,在去年被赛诺菲以5亿美元的首付以及10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收购,目前该药已经进入临床II期研究阶段。03国内药物走向国际市场,明治生物的辉煌时刻作为一家尚未上市的生物技术公司,明济生物之所以能够获得这笔巨额的BD,显然有其独特之处。作为一家专门从事抗体研发的公司,目前明济生物的产品主要应用于肿瘤治疗。该公司的核心产品FG-M108 是专门针对消化道肿瘤的单克隆抗体。 CLDN18.2是当前消化道肿瘤热点靶点之一,而该药物相对于其他CLDN18.2单克隆抗体,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ADCC增强作用。根据最初临床实验的结果显示,在接受FG-M108(300mg/m²)和CAPOX方案治疗的50名患者中(仅限CLDN18.2阳性的患者),他们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66%,疾病控制率(DCR)为98%,其中CLDN18.2高表达的35名患者中,ORR达到71.4%。目前,该药物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这是2023年第三种进入III期阶段的CLDN18.2单抗。FG-B901是目前备受瞩目的双重抗原产品,有望在2024年开始进行临床试验。FG-M701与其他药物相比有独特的特点。它是下一代抗体,相对于第一代TL1A抗体,FG-M701经过特殊工程改良,具有成为同类中最佳的功能特性的潜力,旨在提供更佳的炎症性肠病治疗效果并减少用药频率。04结语这次商业交易是国内创新药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双向合作。艾伯维因为需要TNF类药物来布局该领域,所以决定直接收购生物科技企业的下一代产品。生物科技企业也因此获得了大笔资金回收,推动了一级市场的复苏。在寒冷的冬天,烛光总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石药集团重要成果:明复乐治疗缺血性卒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石药集团重要成果:明复乐治疗缺血性卒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3年6月15日早上8点,在缺血性卒中治疗领域,石药集团的明复乐(替奈普酶,rhTNK-tPA)取得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TRACE-III,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这是继2023年2月明复乐的TRACE-II研究在《柳叶刀》杂志发表后,又一项重要的临床研究成果登上了医学顶级期刊。这项开创性研究成果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王拥军教授团队领导,共同第一作者是北京天坛医院的熊云云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附属皇家墨尔本医院的Bruce Campbell教授,王拥军教授担任文章通讯作者。TRACE-III研究着重关注未接受取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溶栓治疗,是首个世界范围内将TNK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口从4.5小时延长至24小时的研究,表明该方法在安全和有效方面。这一重要发现突破了传统溶栓治疗时间上的限制,为更多患者提供了治疗希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研究纳入了516名因大血管闭塞导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结果显示,卒中后4.5至24小时内接受替奈普酶治疗的患者,其残疾发生率显著低于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患者。具体数据显示,在90天后,改良Rankin评分为0或1的患者比例,替奈普酶治疗组为33.0%,而标准药物治疗组仅为24.2%。替奈普酶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正逐渐成为急性卒中的首选溶栓药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时发表的社论对TRACE-III研究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其结果是“急性中风治疗领域令人振奋的进展”,具有“全球深远的意义”。社论指出,倘若其他群体能够复制该结果,将“在全球范围内改善大血管堵塞型中风患者的预后”,尤其对于缺乏进行血管内取栓手术资源的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石药集团自主研发的明复乐是国内首个替奈普酶药物,已经成功获批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
失败的并购策略:吉利德投资的Magrolimab在研究中表现不佳

失败的并购策略:吉利德投资的Magrolimab在研究中表现不佳

许多大型制药公司实现成功的关键在于积极的并购策略。然而,进行并购也意味着大型制药公司必须承担相应的所有风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创新药物的研发通常会面临很高的失败风险。吉利德就是这样一个典例。随着公司陆续放弃了Magrolimab在血液瘤和实体瘤领域的研究,它在CD47领域投入的49亿美元已经付之东流。“据吉利德发言人告诉海外媒体,Magrolimab研究的终止是基于对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所有可用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进行了严格审查。”很明显,Magrolimab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的表现未能达到预期,导致了这次失败。但是,具体的数据细节尚未对外公布。在2024年的欧洲血液学协会(EHA)年会上,此问题的答案最终被揭晓。根据吉利德公开的研究数据显示,Magrolimab用于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效果。Magrolimab并未显示出治疗效果,研究显示可能对未接受治疗的患者有潜在风险。这显示Magrolimab遭遇了严重挫折。1、一場徹底失敗首先,在治疗效果方面,Magrolimab并未显示出任何优势,反而表现不如其他。具体而言,Magrolimab与化疗联合方案相比,似乎增加了20.3%的死亡风险降低率:接受实验性治疗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5.9个月,而使用安慰剂+AZA的组为18.6个月。然而,这一结果在统计学上并不显著,p值为0.13。在另一个关键试验终点——全面缓解率(CRR)方面,接受Magrolimab和化疗方案的患者CRR略低,仅为21.3%,而安慰剂搭配AZA的组为23.6%。这意味着,在缓解效果方面,安慰剂组效果更好。另外,在客观响应率(ORR)方面,Magrolimab与化疗方案的联合组合也较低,仅为53.7%,而安慰剂加AZA组则达到了58.7%。尽管Magrolimab联合化疗方案在疗效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益处,但其安全性问题却更加引人关注。综合来看,在Magrolimab组中的263名患者中,有76.4%出现了与研究药物相关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而对照组的264名患者中,则有56.4%出现了相关不良事件。在接受Magrolimab+AZA治疗的患者中,3级以上的不良事件主要表现为血液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4.5%比40.9%)、贫血(42.6%比21.2%)、血小板减少症(40.3%比33.3%)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2.8%比18.9%)。尽管有一些影响解释数据的混杂因素,比如患者选择和临床试验中的暂停等,但数据仍然突显了Magrolimab的失败。2、乐观的付出太多Magrolimab无疑教会吉利德一个教训:在肿瘤领域,过度乐观可能会带来代价。在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HR-MDS)领域,Magrolimab的情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危MDS患者长期存活率不佳,并面临患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高风险。对于高危MDS的标准治疗阿扎胞苷,存在着缓解率低和生存期短的问题:完全缓解率不足20%,总生存期不到2年。市场急需新疗法的出现。就在这种情况下,Magrolimab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项1b期研究(参与者数量为95)显示,它在高危MDS中的客观缓解率达到了91%。除了展现出有希望的治疗效果,Magrolimab的安全性看起来也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存在较大的血液毒性副作用,但通过剂量调整可以缓解针对性贫血。因此,Magrolimab的一期研究取得了两个重大的影响:首先,Magrolimab在临床上取得了快速进展,根据1b期研究展开了3期研究,以验证这些结果。另外,引发了CD47赛道研究的高潮。在数据结果发布后,吉利德科学投入大笔资金,以价值49亿美元收购了Magrolimab研发药企ForthSeven。然而,目前的情况表明,吉利德投入的这490亿美元似乎已经打了水漂。考虑到Magrolimab在第三阶段试验中糟糕的数据,吉利德已经决定放弃Magrolimab。根据2024年第一季度的财务报告,吉利德已撤销了与CD47单抗Magrolimab相关的六项实体瘤临床研究。鉴于今年2月份Magrolimab的血液瘤临床试验已全面停止,表明吉利德在这方面已完全撤退。3、警惕后来者吉利德的经历无疑会对CD47领域的其他公司造成警示。需要明确的是,Magrolimab的退出并不代表CD47靶点的失败。尽管CD47靶点因红细胞对药物的吸引力过高而导致血液毒性问题,这使其难以开发药物,但Magrolimab的失败只是表明了从IgG4抗体上去除Fc端ADCC作用的策略受限,不能完全解决CD47抗体的血液毒性问题。未来,CD47药物的研发将继续推进。目前,对CD47的研究有多条途径,如减少CD47药物与红细胞结合的方法,以减少潜在的副作用;同时,也在寻求不再依赖CD47抗体的直接杀伤作用,并探索新的作用机制。此外,双特异性抗体的研发和联合用药策略也正积极研究中。对于正在进行跟踪研究的团队来说,Magrolimab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资料。最重要的是,在临床方面要持续追求卓越。正如前文所述,早期研究中患者选择的不均衡和临床暂停等因素可能导致Magrolimab数据出现偏差,突显了临床设计的严谨性至关重要。此外,需要保持审慎的乐观态度。在开始阶段积极的数据可能会让人鼓舞,但在扩大样本后可能效果并不如人所愿。以Magrolimab为例,初期过度乐观会导致后续进程加速,预期膨胀,最终出现差距。因此,无论新药研发初期的数据多么乐观,都应该谨慎考虑扩大试验规模,全面评估药物的潜力和风险。总的来说,Magrolimab的经历提醒我们,在药物开发的道路上,需要勇于探索未知,同时也要谨慎实践,持续吸取失败的教训,稳健地推动科研的不断进步。
肠道免疫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的新发现

肠道免疫参与肾脏纤维化过程的新发现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022009、82270764、82370707、82170737)的支持下,中山大学周怡教授、陈崴教授团队与国外合作伙伴合作,在肾脏损伤修复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研究成果以“肠道CXCR6+ILC3s迁移至肾脏并通过PD-1表达增强IL-23R信号传导,加剧肾脏纤维化”为题,于2024年5月29日在线发表在《免疫》杂志上。肾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肾病(CKD)发展至终末期肾病(ESKD)的常见途径和最终病理结果,过度的炎症反应是其起始环节。深入研究肾脏受损后的免疫炎症反应对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肾脏纤维化、延缓CKD进展至关重要。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越来越被认识到与肾脏疾病之间有密切关联,然而,“肠-肾轴”的免疫调控机制仍未明了。研究小组发现,慢性肾脏疾病(CKD)患者中三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在肾脏和外周血液中明显增加,与肾脏纤维化的程度及肾功能损失密切相关。他们进一步研究了多种肾脏纤维化小鼠模型,结果显示在肾脏损伤后,富含CXCR6的ILC3s从肠道快速传播到肾脏,并通过CXCR6/CXCL16信号传导通道定位,随后ILC3s上调PD-1表达,激活JAK2/STAT3/RORγt信号通路,释放大量促进纤维化的IL-17A细胞因子,从而助长纤维化斑块的形成,加剧肾脏纤维化进程。这项研究揭示了ILC3在肾脏纤维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为理解肾脏受损修复的免疫调控机制和治疗方式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同时为干预肾脏纤维化的肠道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成功攻克糖链制备难题-神经节苷脂寡糖研究取得突破

成功攻克糖链制备难题-神经节苷脂寡糖研究取得突破

6月6日, 李铁海教授的研究小组在《自然-化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综合磺酸神经节苷脂寡糖库的化学酶法整合合成,揭示功能性磺酸糖脂和唾液糖脂组成》的研究论文。这项研究通过综合应用化学合成和酶法合成技术,成功攻克了复杂糖链制备难题,实现了65种磺酸化和非磺酸化神经节苷脂寡糖的有效合成,并且采用高通量的糖芯片技术揭示了这些寡糖与多种疾病相关蛋白的结构功能关系。神经节苷脂寡糖是一种含有唾液酸的复杂生物分子,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寡糖有不同位置的唾液酸修饰和磺酸修饰,使得其结构复杂且多样化。唾液酸糖苷键的立体选择性和磺酸基团的精确插入是糖化学领域的难题,特别是在寡糖的多个位置同时插入多个唾液酸和磺酸基团具有挑战性。虽然酶法可以有效地插入唾液酸残基和磺酸基团,但由于稀缺的磺基转移酶和酶底物适应性的限制,导致很难获取这类目标分子,从而阻碍了其生物功能研究和相关药物开发。该研究采用了高立体选择性的迭代方法,成功地组装了内侧含有不同数量唾液酸修饰的核心寡糖前体,并且使用了正交保护基策略进行了定点磺酸化制备核心寡糖。这一方法解决了由于缺乏罕见的磺基转移酶和酶底物适应性的限制而难以合成这类寡糖的问题。此外,该研究通过使用3个唾液酸转移酶模块和1个半乳糖苷水解酶模块,在核心寡糖的非还原端进行了酶促多样化衍生,制备了磺酸化的神经节苷脂寡糖。通过重新编程生源合成途径,该研究开发了易于实施的发散性化学酶促合成方法,实现了完整系列的非磺酸化神经节苷脂寡糖的精准合成,并系统地构建了这一糖库。研究利用糖芯片技术,以高通量和高容量的方式,绘制了65个神经节苷脂寡糖与与疾病相关的11种Siglec蛋白、感染相关的2种病毒蛋白和2种细菌毒素的结合谱图。揭示了寡糖上不同的磺酸化和唾液酸化修饰与疾病相关蛋白的特异性识别模式,并鉴定了病毒、细菌感染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相关蛋白的配体需求,为相关糖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先导化合物。
保护器官,关注长期效果,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

保护器官,关注长期效果,预防系统性红斑狼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影响15岁至45岁生育期女性较为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作为涉及多个系统的免疫系统疾病,SLE可能影响肾脏、心血管、肺部、消化系统、血液、血管、眼睛等多个器官和组织,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尽管近年来狼疮患者的10年生存率已经提高至89%,但25至30年的长期生存率却呈现急剧下降,仅为30%,这主要是由于不可逆的器官损害所导致。然而,很多病人对于保护器官的重要性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没有养成长期规范管理的意识。有时由于对传统的激素治疗等方法存在顾虑,或者因为诊疗服务的便捷性不足,一旦他们发现病情稳定,就可能自行减少药量、停药或者不按时求诊。这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还容易导致疾病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曾小峰,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指出,治疗狼疮不仅要在短期尽快控制病情,还要注重远期器官保护,即要兼顾眼前和长远。随着对狼疮疾病认识的加深和新药的涌现,国内外多个权威指南都对治疗狼疮的理念进行了更新建议,强调重视患者的长期预后,并突出器官保护对于改善患者长期生活质量的重要性。中国肾脏病学会全国常委杨向东指出,对于患有狼疮性肾炎的患者来说,定期随访、及时治疗、规范化治疗这三者缺一不可。这是因为狼疮性肾炎病情反复、病理类型复杂,定期随访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发展、评估肾脏的受损情况,以便及时制定合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降低复发风险。此外,保护肾功能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关键,患者需要服从医嘱,规范用药。生物制剂的使用可以帮助患者提高缓解率,减少激素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保护肾功能。夏季的紫外线辐射很强,研究表明,紫外线不仅是诱发狼疮的重要原因之一,还可能导致狼疮反复发作和病情恶化,有高达60%的狼疮患者因阳光照射而激发或加重疾病。针对这一问题,曾小峰提出,对于众多狼疮患者来说,预防紫外线照射是最为重要的保护措施之一。特别是对于曾经出现过皮疹的患者,建议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以防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从而减轻皮肤炎症,减少疾病的复发。夏天紫外线强度加大,尽量避免在中午阳光最烈时刻外出,如需外出,务必做好防晒措施,可选用防晒霜、遮阳伞或防护服来抵御紫外线。此外,若出现持续发烧、皮肤红斑、脱发、关节炎或关节肿痛等症状,建议尽快就医检查复诊。杨医生还指出,在夏天高温下,患有狼疮肾炎的患者需要合理科学地饮水:需要注意避免喝水过多增加肾脏的负担,也要避免因为水量不足导致肾脏受损更加严重。此外,饮食方面建议清淡营养均衡。
前列腺癌严峻!中国男性发病率持续上升

前列腺癌严峻!中国男性发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前列腺癌在全球男性中的发病数排名第二,并且连续多年是我国男性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癌症负担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新增病例达13.42万人,死亡病例为4.75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和早期就诊率低已成为导致前列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的重要因素。而早期治疗的费用要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邢念增最近表示,应加强前列腺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宣传教育,向高风险人群传播癌症预防和治疗知识,宣传前列腺癌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前列腺癌筛查的积极性和配合度,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关爱中老年男性的健康。加强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科学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早期筛查和诊断的认识。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易察觉,导致我国大部分前列腺癌患者被确诊时已进入晚期。而前列腺癌患者的存活时间与其接受临床诊断时肿瘤恶性程度有密切关系。在我国,初次就诊的前列腺癌病例中,临床晚期和局限期病例占了大部分,仅有30%的病例属于局限性疾病,这也导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总体预后较差。目前,前列腺癌的筛查方式主要包括直肠指检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邢念增院长解释说:“一般来说,直肠指检会带来较强的疼痛感和尴尬感,因此公众通常会避免接受这种检查。而PSA筛查只需要抽血检验,更加方便且疼痛感较小,患者更容易遵从。PSA筛查大幅提高了前列腺癌的发现率,能够显著减少前列腺癌的死亡率。”根据临床检测数据,正常情况下,血液内的PSA值在4ng/ml以下,异常患者就要及时就诊。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多项前列腺癌早期检测技术已相继问世。例如,测定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型,以及前列腺健康指数等指标;随着影像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不断改进,多参数磁共振成像和利用PSM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标记的PET-CT在前列腺癌诊断方面表现出色,因此这些技术已被纳入多项临床指南作为推荐的检测手段。邢念增院长认为,促进前列腺癌防治关口前移势在必行。早在2008年,美国就开展了针对75岁及以上的男性进行的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2012年更是覆盖所有男性群体,不论年龄。随着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普及,美国前列腺癌的晚期诊断率逐渐下降,死亡率也逐渐下降,从1994 年至 2013 年的每年 3%~4%,下降至2013年至2020年的0.6%。日本2008年起推行前列腺癌筛查策略,转移性疾病发生率从2000年21.3%降低至2014年的11.6%,前列腺癌5年生存率平均每年提升约11.7%。在邢念增院长看来,应将其它癌症筛查的成功经验运用到前列腺癌筛查中,将PSA筛查加入前列腺癌高危人群体检项目,每两年进行一次检查,可显著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虽然我国已明确前列腺癌筛查标准,但还未普及。扩大前列腺癌早筛早诊范围,增强大众疾病意识,可进一步改善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我国国土辽阔,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医疗中存在着不同的肿瘤认知和治疗水平。因此,实现前列腺癌治疗的同质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工作方案(2021-2025年)》,计划在未来5年内,全国至少有1000家县级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的标准。这也意味着社区医院将在前列腺癌的诊治中扮演重要角色,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势在必行。在邢念增院长的设想中,即以甲级医院作为一级体系,社区医院作为二级体系,来推动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分级诊疗模式。通过二级体系,让高危人群在社区中接受早期筛查; 透过一级体系,对初筛后疑似前列腺癌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确诊和早期干预,以期望降低前列腺癌的死亡率。设立前列腺癌综合诊疗中心,自普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筛查开始,贯穿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治疗和随访等各个环节,以便为患者提供一个完整的前列腺癌治疗闭环。推进前列腺癌诊疗的规范化,并提供患者“一站式”全程管理服务。邢念增院长介绍说:“国家癌症中心针对十多种肿瘤,包括前列腺癌在内,开展了同质化诊疗培训。我们通过专家队伍的建立,以培训的形式,包括诊断、治疗和现代化诊疗方案的分享,提高了我国前列腺癌治疗水平的标准化和均等化。”
纳米颗粒对胎儿健康的潜在风险引人担忧

纳米颗粒对胎儿健康的潜在风险引人担忧

人类生命起源于一颗卵细胞,然后逐渐发育成为拥有数万亿细胞的复杂有机体。为了确保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发育,胎盘起到了屏障作用,阻止病原体和异物侵入。圣加仑Empa粒子生物相互作用实验室的Tina Bürki及其团队正在研究这一保护机制如何应对纳米颗粒。纳米颗粒广泛存在于许多产品中,同时也会在磨损和燃烧过程中释放出来。Bürki解释道:“我们可能会通过进食、使用化妆品或呼吸空气中吸收这些物质。”有人怀疑其中一些纳米颗粒可能会对胎儿造成危害。低体重、自闭症和呼吸系统疾病都可能是儿童面临的潜在后果之一。遥远的神秘效应目前,尚不清楚纳米颗粒对未出生婴儿的影响方式。“我们已经了解到胎盘屏障具有储存纳米颗粒的作用,并且可能延迟其传递至胚胎的过程,”Bürki表示。即使在胎儿内部未检测到颗粒,也可能对胎儿组织造成伤害。Empa团队目前正在深入研究这种纳米颗粒的长期影响。该团队与圣加仑州立医院的临床合作伙伴以及日内瓦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和杜塞尔多夫莱布尼茨环境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常见纳米颗粒如二氧化钛或柴油烟对胎盘功能的影响以及它们对胚胎发育的间接危害。因此,该团队使用了经过计划取出并功能齐全的人类胎盘。"利用人类胎盘组织是获取关于纳米颗粒运输和影响的有意义结果的独特途径,"Empa研究人员表示。“母体和胎儿组织的结构、新陈代谢及相互作用具有独特性,并且因物种而异。”研究显示,胎盘组织中的纳米颗粒会破坏许多信使物质的生成。这些信使物质会导致胚胎发育发生严重变化,如血管形成不规则。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使用鸡蛋的实验模型进行可视化展示。鸡蛋内的血管会高速密集地生长,以促进胚胎的发育。在蛋壳内部会形成密集的细血管网络。与处理了纳米颗粒的胎盘信使物质的鸡蛋相比,情况截然不同:在实验中,血管系统不会像处理胎盘信使物质那样密集,而是呈网状结构。健康结果当前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探究纳米颗粒对处理胎盘释放的全部信使物质(即分泌物)的影响。未受污染的激素、炎症介质和信号物质对器官系统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一个协调和谐的交响乐团。目前已明确,纳米颗粒可能破坏胎盘与胎儿之间的通信,同时影响血管形成。尽管如此,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纳米颗粒似乎并未对神经系统发育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阐明纳米颗粒如何间接导致其他疾病。研究人员指出:“考虑到这些影响可能对孕妇健康和婴儿发育产生影响,应在纳米材料的风险评估中纳入这些发现。”位于圣加仑州的合作伙伴圣加仑州立医院对这个问题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正如来自妇女诊所的托马斯·鲁杜和 Empa 的临床研究员所指出的那样:“胎盘的健康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对环境污染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对孕妇至关重要。”
组氨酸激酶的突破性发现引发新型抗生素希望

组氨酸激酶的突破性发现引发新型抗生素希望

一种名为组氨酸激酶的细菌酶被视为新型抗生素的潜在靶标。然而,针对这种酶开发药物一直十分困难,因为这种酶是一种“疏水”蛋白质,一旦脱离细胞膜的正常位置,就会失去其结构。目前,由麻省理工学院领导的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一种使这种酶具有水溶性的方法,从而使得能够快速筛选可能干扰其功能的潜在药物成为现实。研究人员通过将四种特定的疏水氨基酸替换为三种亲水性氨基酸,成功创建了更新版本的组氨酸激酶。经过这一关键性改变后,他们发现水溶酶仍然保留了它的原生功能。目前尚无针对组胺酸激酶的抗生素,因此可能出现一类新型抗生素,这类药物可以破坏这种功能。急需这类候选药物以解决不断加剧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徐平和陶飞是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之一,他们都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而主要作者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曾在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习的李梦科。这篇论文发布在《自然通讯》杂志上。药物的新目标许多执行重要细胞功能的蛋白质被嵌入在细胞膜中。这些蛋白质的部分穿过细胞膜的段是疏水的,这使得它们能够与构成细胞膜的脂质相结合。然而,一旦从细胞膜上失去结合,这些蛋白质将失去结构,这将使研究它们或筛选可能影响它们的药物变得困难。2018年,张和他的同事发明了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将蛋白质转化为水溶性蛋白质,从而使其在水中保持结构。他们研发的技术被称为QTY代码,代表向蛋白质中引入亲水性氨基酸的字母。亮氨酸(L)转变为谷氨酰胺(Q),异亮氨酸(I)和缬氨酸(V)转变为苏氨酸(T),苯丙氨酸(F)转变为酪氨酸(Y)。随后,学者们展示了这项技术在各种疏水蛋白上的应用,例如抗体、细胞因子受体和转运蛋白。这些转运蛋白包括癌细胞利用将化疗药物从细胞排出的蛋白,以及脑细胞利用将多巴胺和血清素从细胞内外移动的转运蛋白。在最新的研究中,一个研究小组首次证实QTY代码能够用来产生保留酶功能、具有水溶性的酶。研究团队选择关注组氨酸激酶的部分原因是它可能成为抗生素的目标。目前,大部分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或干扰核糖体的合成来发挥作用。目前还没有一种抗生素能够针对组氨酸激酶,而这是一种关键的细菌蛋白质,可以调节抗药性和细胞间通讯等过程。酪氨酸激酶可以具有四种不同效用,涵盖磷酸化(通过向其他蛋白质添加磷酸基而激活它们)以及去磷酸化(去除磷酸基)。人类细胞亦存在激酶,但这些激酶作用于非组氨酸的氨基酸,因此阻断组氨酸激酶药物可能不对人类细胞产生影响。科研人员使用 QTY 代码将组氨酸激酶转变为水溶性形式后,对其四种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蛋白仍旧保持这些功能。这表明该蛋白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用于快速评估潜在药物化合物是否会干扰其中任何功能。稳定的结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程序AlphaFold成功预测生成了一种新蛋白质的结构,然后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这种蛋白质和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这种蛋白质与水形成了稳定的氢键,有助于保持其结构稳定。他们还发现,如果只替换跨膜片段中埋藏的疏水性氨基酸,蛋白质将无法保留其功能。必须在整个跨膜片段中替换疏水性氨基酸,以保持分子结构和正常功能之间的关系。张教授计划将这种方法用于甲烷单加氧酶,这是一种存在于细菌中的酶,能够将甲烷转变成甲醇。这种酶的水溶性版本可喷洒在甲烷释放源,如牛棚或正在融化的冻土层,有助于减少大气中甲烷(一种温室气体)的浓度。张说:“如果在甲烷单加氧酶上也能应用相同的工具,也就是 QTY 代码,然后利用该酶将甲烷转化成为甲醇,这样就有望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