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康方生物: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达方®的里程碑式进展

康方生物: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达方®的里程碑式进展

  2024年7月29日,康方生物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达方®(依沃西单抗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sNDA),用于单药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 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受理。此举标志着依达方®在全球抗癌药物研发领域中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全球首创“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  依沃西是全球首个获批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其独特的双特异性机制,结合了PD-1抑制和VEGF抑制两种治疗方式,旨在通过阻断肿瘤细胞免疫逃逸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抗肿瘤作用。此创新不仅在机制上带来了突破,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强效的选择。  依达方®在2024年5月已经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治疗EGFR-TKI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q-NSCLC),这是其首个适应症。本次新药上市申请的受理,标志着依达方®有望在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PD-L1 TPS≥1%)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中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HARMONi-2研究: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  此次依达方®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是基于HARMONi-2(AK112-303)研究的成果。HARMONi-2研究通过对依沃西单抗与帕博利珠单抗进行对比,展示了依沃西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的显著优势。在意向治疗人群(ITT)中,依沃西单抗的疗效显著优于帕博利珠单抗,成为全球迄今唯一在单药头对头III期临床研究中证明疗效超越帕博利珠单抗的药物。  这一结果不仅证实了依达方®的临床疗效,同时也为全球抗癌药物的研发树立了新的标杆。依达方®的成功,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药物研发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新的研究方向。  广泛的研究布局与未来发展  康方生物不仅在NSCLC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还在多个肿瘤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布局。依达方®目前正在进行多项III期临床研究,包括依达方®联合化疗对比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的研究,以及依达方®联合化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sqNSCLC的全球多中心研究。  此外,依达方®还在小细胞肺癌(SCLC)及其他多种瘤种的不同阶段治疗中开展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旨在验证依达方®在不同类型肿瘤中的疗效,也在探索其在不同治疗阶段的最佳应用方案。  康方生物的全球化战略与未来展望  康方生物致力于推动创新药物的全球化发展,依达方®的成功正是这一战略的有力证明。通过自主研发和国际合作,康方生物不断扩大其在全球抗癌药物市场的影响力。依达方®作为全球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不仅为中国患者带来了福音,也有望在全球范围内惠及更多患者。  未来,康方生物将继续加大在抗癌药物领域的研发投入,推动更多创新药物的上市和应用。同时,依托其在药物研发和生产上的强大实力,康方生物将继续深化与国际顶尖研究机构和制药公司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癌症治疗的挑战。  结语  依达方®的成功获批和新适应症的申请,标志着康方生物在全球抗癌药物研发领域中迈出了重要一步。通过不断创新和全球布局,康方生物正逐步实现其成为国际一流生物制药企业的目标。依达方®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全球抗癌药物的研发注入了新的活力。康方生物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致力于为全球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绿叶制药集团:开拓全球市场的新药创新之路

绿叶制药集团:开拓全球市场的新药创新之路

  近日,绿叶制药集团宣布,其自主研发的ERZOFRI®(棕榈酸帕利哌酮缓释混悬注射液)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上市批准。作为每月给药一次的长效针剂,该药用于治疗成人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作为单药或辅助疗法用于分裂情感性障碍成人患者的治疗。ERZOFRI®的成功获批,不仅代表了中国新药在海外市场的突破,也为全球患者提供了更优效的治疗方案,同时进一步巩固了绿叶制药在中枢神经系统(CNS)治疗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突破技术壁垒,撬动巨额市场  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是两种慢性、易复发的严重精神疾病,给患者和照护者带来沉重的负担。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这些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常常不理想。基于巨大的患者需求,2023年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在全球和美国的销售额分别达到约50亿美元和29亿美元。  ERZOFRI®基于绿叶制药的长效及缓释技术平台自主研发,是首个在美国获得正式批准、由中国公司开发的帕利哌酮长效针剂产品。该产品于2023年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将于2039年到期。ERZOFRI®通过创新的临床应用方案,在美国市场打破了相关技术壁垒,建立了坚实的市场独占权和全球竞争力。  ERZOFRI®设计了每月给药一次的药物释放速度和周期,确保药物在体内持续稳定发挥作用,有助于改善患者因中断治疗或自行减药而导致的病情反复问题。在美国的关键临床试验显示,ERZOFRI®通过简化的起始用药方案,有望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并减少管理上的挑战。  目前,绿叶制药正积极推进ERZOFRI®在美国的商业化布局。除了美国市场,该产品也在欧洲处于关键临床试验阶段,并计划推广至全球更多地区,为全球患者带来优质的新选择。  新药接连获批,形成产品组合优势  2023年1月,绿叶制药的RYKINDO®(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剂)在美国获批,标志着我国CNS治疗领域新药出海的重大突破。此次ERZOFRI®的获批,再次验证了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的成功。基于“全球化研发体系”,绿叶制药在新药开发策略、技术平台建设、临床试验设计及数据质量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全面接轨;基于“全球化生产体系”,绿叶制药在生产场地质量管理体系方面以零“483”通过美国FDA的上市批准前检查。  ERZOFRI®是继RYKINDO®之后,我国第二款在美国正式获批的CNS治疗领域新药。两款创新制剂均由绿叶制药自主研发,彰显了公司的新药研发实力和全球化制造体系的国际认可。ERZOFRI®将与RYKINDO®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抗精神病药长效针剂组合,以独特的临床价值服务美国患者。  打造创新产品矩阵,提升全球价值  CNS治疗领域患者需求巨大,但新药研发进展相对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疾病机制复杂、药物难以到达靶点、研发风险高等因素。绿叶制药长期布局该领域,已拥有一系列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和制剂,成为国内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绿叶制药的产品矩阵覆盖CNS治疗领域的多种疾病,面向中国与海外市场同步开发,并已在部分市场率先获批上市。除了ERZOFRI®和RYKINDO®,绿叶制药还拥有在中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若欣林®(盐酸托鲁地文拉法辛缓释片)、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效微球制剂金悠平®(注射用罗替高汀微球),以及在中国和欧洲多国获批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利斯的明透皮贴剂(2次/周)等。  绿叶制药通过不断完善全球化商业体系,多款已上市产品积累的成熟商业化网络,进一步强化了其在CNS专科领域的商业化优势。这些产品与新获批的ERZOFRI®和RYKINDO®形成协同效应,推动公司加速跻身全球CNS领域第一梯队。  结语  ERZOFRI®的成功获批,标志着中国新药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又一重要突破。作为绿叶制药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环,ERZOFRI®不仅提升了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也为全球精神分裂症和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绿叶制药将继续深化全球布局,致力于为全球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治疗方案,不断推动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第十批国采:史上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药品集中采购

第十批国采:史上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一次药品集中采购

  自2018年4+7带量采购试点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的一项重要政策。第十批国采的文件公布虽然还未正式确认,但其规模和竞争激烈程度已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第十批国采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医药行业的深远影响。  时间间隔跨度最大  从2018年以来,国家药品集中采购通常以“一年两采”的节奏进行,确保每年上下半年各有一批。然而,新冠疫情打乱了这一常规,第七批国采在2022年7月进行,而第八批国采因疫情影响推迟到2023年3月。这导致了8个月的时间间隔,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九批国采于2023年11月进行,至今已有超过8个月时间,且预计第十批国采最快也要到三季度末进行。这使得第十批国采成为自带量采购实施以来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批。时间间隔长带来的产品积压,可能使得本轮国采规模空前。  规模可能史上最大  由于第十批国采与第九批之间时间间隔较长,符合“4+1”或“5+1”入围条件的产品数量大大增加。历届国采中,纳入品种数量最多的是第五批,共纳入62个品种。第十批国采很可能突破这一数字,纳入更多的品种,创造历史新高。  品种数量增加意味着更多的药品将进入市场竞争,这对于生产企业和整个市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生产企业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以满足国采的价格要求。  竞争最激烈  第十批国采的竞争将异常激烈。一方面,符合入围条件的企业数量增多;另一方面,时间间隔的拉长使得单一产品的入围企业数量普遍增多。数据显示,仅有超过10家企业符合条件的品种就有很多,而入围企业数量在7家以上的产品更是不胜枚举。  竞争的加剧将使得单个企业获得的市场份额缩小,这要求企业在报价时更加激进,以确保中标。随着国采规则的逐步严格化,企业必须专注于价格竞争,这无疑将导致价格进一步下探,利润空间缩小。  规则最严格  第十批国采预计将在报价规则方面延续之前的方案,但可能会进一步严格化。根据第九批国采的经验,企业需满足“1.8倍熔断机制”、“降幅≥50%”或“单位可比价≤0.1元”中的任意一项,才能获得拟中选资格。此外,第九批还通过计算同品种最高与最低单位可比价比值,对品种进行降序排列,进一步规范了报价机制。  预计第十批国采将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完善规则,特别是在投标资质审核方面,B证企业将面临更大压力。根据《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第77条,药品生产许可证分为A、B、C、D四类,其中B证代表委托生产。B证企业即自身不生产而委托他人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未来可能面临更严格的资质审核和监管。  企业心态相对平和  尽管第十批国采的竞争异常激烈,但参与企业的心态相对平和。这主要得益于企业在之前几轮国采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企业对国采的目的和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心理建设普遍到位。  另外,《医保办发〔2024〕8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提升地方采购联盟的能力和规模,实现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上下联动、协同推进。这意味着未来地方采购联盟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对企业而言,保持平常心并积极参与,将有助于更好地适应国采的规则和变化。  国采对医药市场的深远影响  自2018年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其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医药生态圈。国采政策不仅推动了药品价格的降低,也促进了医药行业的整合和优化。  首先,国采通过大规模集中采购,压低了药品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其次,国采政策迫使药企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推动了医药行业的创新和升级。最后,国采政策促进了药品质量的提升,保证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论  第十批国采无论在规模还是竞争激烈程度上,都将成为历史上最具挑战性的一次。这不仅考验着药企的生产和报价能力,也对整个医药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严格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药企需要保持平常心,积极应对,以适应国采政策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通过不断优化自身,提升竞争力,药企才能在国采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基于基因特征的结肠癌辅助化疗效果预测:迈向个性化治疗的新希望

基于基因特征的结肠癌辅助化疗效果预测:迈向个性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结肠癌的辅助化疗在 II 期或 III 期患者中的应用广泛。然而,临床试验表明,辅助化疗并不能显著提高所有患者的生存几率。这一困境激发了科学家们寻找更为精准的治疗方案。2024 年 7 月 25 日,《Cell Reports Medicine》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确定并验证了一种 10 基因生物标记,该标记有望预测哪些 II 期或 III 期结肠癌患者能从辅助化疗中受益。这项研究不仅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还揭示了基因特征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  研究背景与目的  辅助化疗在结肠癌手术后的应用旨在消灭残留癌细胞,防止癌症复发。然而,临床结果表明,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因化疗的副作用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因此,如何筛选出真正能从辅助化疗中受益的患者,成为科学家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西尔维斯特综合癌症中心的研究员 Steven Chen 博士领导的团队,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致力于通过基因特征预测结肠癌患者对辅助化疗的反应。他们的目标是开发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帮助医生在治疗前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化疗效果。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了开发这一基因特征,研究团队首先从六个公开数据源中汇总了基因表达谱,创建了一个包含 933 名 II 期和 III 期结肠癌患者的数据集。这是目前针对这两期结肠癌最大的基因表达数据集之一。通过数据科学家精心策划和执行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接着,研究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包含数千个潜在相关基因的网络。通过逐步筛选,他们将候选基因数量从最初的数千个缩减到 18 个,最终确定了具有生物学相关性的 10 个基因。然后,他们建立了一个模型,用于分析这些基因特征,以预测哪些患者将从辅助化疗中受益。  研究发现与验证  研究人员通过将所选基因特征与数千个随机的 5 到 15 个基因网络的结果进行比较,测试了基因特征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在预测患者是否会从化疗中获益方面,这一基因特征的预测能力显著优于随机基因网络。  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外科医生和肿瘤学家收集了 109 名 II 期和 III 期结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样本,并记录了患者对辅助化疗的反应信息。使用这些样本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根据基因特征预测能从化疗中受益的患者,其生存结果明显好于预测不会受益的患者。  基因特征在免疫疗法中的潜力  除了预测化疗效果,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一基因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目前,结肠癌患者接受免疫疗法的指导方针尚不明确,这一发现为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未来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  尽管这项研究的结果令人振奋,但在临床应用之前,仍需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测试。陈博士表示,下一步将是进行前瞻性临床试验,招募患者并应用这一生物标志物,观察其实际效果。这一过程需要与外科医生、肿瘤学家和生物学家密切合作,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相关性。  此外,陈博士团队还计划探索这一基因特征在其他癌症类型中的应用,特别是乳腺癌和直肠癌等。他们希望通过数据科学和临床研究的结合,推动个性化治疗的发展,最终改善癌症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结论  基因特征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代表了个性化医学的未来。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预测结肠癌患者对辅助化疗反应的 10 基因生物标志物。这一发现不仅为结肠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还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路径。随着进一步的验证和测试,这一基因特征有望在临床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治疗决策,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身体成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新发现与研究前景

身体成分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新发现与研究前景

  在最近发表在《神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身体成分模式,探讨了这些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心血管疾病(CVD)在这一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本文将基于这项研究,探讨身体成分模式如何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以及相关的研究发现和意义。  研究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这些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仍然缺乏,因此确定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对于制定预防策略至关重要。此前的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增加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同时,关于“肥胖悖论”的讨论也指出,肥胖个体可能有较低的痴呆症和帕金森病风险,但这可能是由于疾病早期非故意的体重减轻所导致。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英国生物库中 412,691 名参与者的资料,这些参与者在基线时均无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在之后接受了长达五年的监测。研究人员利用不同的身体成分特征(如脂肪、肌肉和骨骼)来预测未来患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并通过载脂蛋白 E (APOE) 基因型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家族史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进行调整。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通过中介分析方法进行评估。  主要研究发现  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研究确定了几种身体成分模式,包括脂肪与瘦体重、肌肉强度、骨密度、腿部脂肪分布、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模式。除肌肉强度模式外,所有身体成分模式都与高 BMI 相关。具体发现如下:  1. 降低疾病风险的模式:  - 脂肪与瘦体重、肌肉强度、骨密度和腿部脂肪分布模式与随访期间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降低 6-26% 相关。  2. 增加疾病风险的模式:  - 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增加 13-18% 相关。  大脑老化和身体成分模式  研究还调查了身体成分模式与脑萎缩或脑小血管病(这两者都表明大脑老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  1. 与大脑老化相关的模式:  - 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模式与大脑老化和萎缩相关。  - 肌肉强度、骨密度和腿部脂肪分布模式与大脑老化减缓相关。  心血管疾病的中介作用  中介分析显示,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身体成分模式的关联中有 10.7%-35.3% 可归因于心血管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疾病。这一发现表明,心血管健康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通过分析身体成分模式,提供了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的新见解。以下是研究的主要意义和未来展望:  1. 个性化预防策略:  - 研究表明,减少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并提高肌肉发育水平,可能有助于预防神经退行性疾病。这一发现为个性化预防策略提供了依据。  2. 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 心血管疾病在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中的中介作用进一步强调了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加强心血管健康管理,可能有助于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仍需在更多样化的样本中进行进一步验证。未来的研究应包括不同种族和年龄段的参与者,以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适性。  结论  身体成分模式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之间的关联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别是减少中心肥胖和手臂脂肪分布、提高肌肉发育水平,可能有助于降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此外,心血管健康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强调了综合管理的重要性。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策略。
中风后心血管后果的遗传和分子风险因素研究:新的治疗靶点

中风后心血管后果的遗传和分子风险因素研究:新的治疗靶点

  中风作为一种全球性的主要健康问题,每年导致大量的残疾和死亡,尤其是动脉缺血性中风 (AIS),占中风病例的 85%。AIS 是由于脑血流受阻引起的中风,常见的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肥胖和生活方式行为。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GWAS) 通常侧重于中风事件,但对中风后的心血管后果进行研究可以为中风进展提供新的见解,并有助于确定新的治疗靶点,改善患者的预后。  研究背景与方法  这项研究利用了来自英国生物库 (UKB) 和百万退伍军人计划 (MVP) 的数据,分别包括 50 多万和 85 多万名参与者,研究对象的年龄在 40 至 69 岁之间。研究者定义了中风为使用医院相关的 AIS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数据,并通过标准化数据来纠正后续中风的对撞机偏差。  研究发现  1. 基因变异和后续中风事件  通过多祖先荟萃分析,研究人员在非洲血统中发现了两个显著的遗传变异:环指蛋白 220 (RNF220) 基因附近的 rs76472767(与后续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相关)和长基因间非蛋白质编码核糖核酸 (LINC01492) 基因附近的 rs13294166(与后续 AIS 相关)。这些变异与 AIS 事件无关,表明对撞机偏差的校正可能不是必需的。  2. 中风和后续 MACE 的遗传病因不同  研究发现,中风的遗传因素在后续中风中并未完全复制。在与中风相关的 91 个 SNP 中,有 77 个在发病率 GWAS 中复制,而有 33 个在后续 MACE GWAS 中复制,这表明中风和后续 MACE 的遗传病因不同。  3. 潜在治疗靶点的识别  MR 分析确定了六种可能对 AIS 发病有因果影响的蛋白质:胱抑素 E/M (CST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5 (FGF5)、G 蛋白偶联受体激酶 5 (GPRK5)、弗林蛋白酶、成对碱性氨基酸裂解酶 (FURIN)、基质金属蛋白酶 12 (MMP12) 和清道夫受体 A 类成员 5 (SCARA5)。然而,这些蛋白质与后续的 MACE 无关。  4. CCL27 和 TNFRSF14 的因果关系  研究发现,CC 基序趋化因子配体 27 (CCL27) 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14 (TNFRSF14) 与后续的 MACE 有因果关系。较高水平的 CCL27 具有保护作用,而较高水平的 TNFRSF14 会增加患此病的风险。共定位分析提供了中等和强有力的证据,验证了这两种蛋白质在不同祖先中的 MR 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5. 药物靶点的临床应用  尽管现有的研究结果未显示针对 TNFRSF14 和 CCL27 的临床试验,但其他蛋白质如血管生成素 1 (ANGPT1)、FGF5、弗林蛋白酶、MMP12 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 (TFPI) 均与缺血性中风有关,并被认定为 MR 导致中风的推定因果。这些蛋白质可以作为未来治疗的潜在靶点。  研究意义与展望  这项研究为理解中风后心血管后果提供了新的遗传和分子见解,特别是揭示了CCL27 和 TNFRSF14在中风进展中的潜在作用。TNFRSF14 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存活和斑块不稳定性,而CCL27 则在维持免疫稳态中发挥作用。这些发现有助于开发更精准的治疗方法,针对特定的遗传和分子风险因素,从而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中风事件和后续心血管事件的治疗靶点可能不同,这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新的治疗靶点,以实现更有效的中风防治策略。  总之,本研究在识别中风后心血管后果的遗传和分子风险因素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揭示了新的治疗靶点,为改善中风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在中风防治和治疗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探索炎症在肝纤维化中的新角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突破性研究

探索炎症在肝纤维化中的新角色: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突破性研究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增加,肝纤维化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肝纤维化通常与代谢相关脂肪肝(MAFLD)密切相关,而MAFLD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肝病之一,影响着大量人口。根据最新统计数据,约40%的美国成年人受到MAFLD的影响。尽管过去的研究普遍认为肝脏炎症是肝纤维化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UCLA Health)的最新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挑战了这一长期以来的假设。  新发现:炎症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这项研究发表在《临床研究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上,专门探讨了一种名为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的蛋白质。LBP在人体的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在肝脏的炎症反应中具有显著影响。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了LBP在小鼠体内的作用方式,揭示了其在炎症与纤维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小鼠肝细胞中缺乏LBP会导致肝脏炎症程度降低,肝功能得到一定改善。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尽管炎症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一发现表明,炎症可能并不是肝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这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人体数据的支持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大型人类数据集的基因信息和不同阶段MAFLD患者的肝组织样本。综合证据显示,LBP的功能丧失并不会改变疤痕组织标志物的水平。这进一步支持了小鼠模型中的观察结果,强化了炎症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可能需要重新评估的观点。  炎症的双重角色  UCLA健康中心的研究团队成员之一,Sallam博士指出,这一研究结果为理解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他表示:“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认为针对炎症是减少MAFLD的最重要方法之一。但这项新研究表明,炎症虽然仍然很重要,但可能不是纤维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尽管炎症在许多疾病的病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对于肝纤维化,传统的抗炎策略可能并不是最佳选择。Sallam博士强调,需要进一步探索LBP如何具体影响炎症反应,以及是否有其他途径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炎症和纤维化。  未来的治疗方向  减少肝纤维化的疤痕负担是治疗晚期肝病的最终目标之一。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针对炎症的方法可能并不如预期有效,提示需要寻找更直接的治疗途径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Sallam博士表示:“这些结果表明,某些针对炎症的方法可能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而针对其他途径的更直接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针对纤维化并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未来的研究可能需要更多地关注那些直接影响纤维化过程的分子和路径,而不仅仅是通过控制炎症来间接影响纤维化。  结论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健康中心的这项研究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提示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炎症在肝纤维化中的角色。这不仅对肝纤维化和MAFLD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可能影响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策略。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有望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减轻肝纤维化的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这一突破性发现无疑为全球医疗界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希望。
科学家开发创新双重攻击策略,或改变癌症治疗

科学家开发创新双重攻击策略,或改变癌症治疗

  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策略。其中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通过两种药物的组合,以非常规方式抑制肿瘤生长。这一策略不是通过传统的抑制肿瘤细胞分裂来减缓癌症,而是通过过度激活肿瘤细胞的致癌信号,使它们承受巨大的生理压力。随后,另一种药物则专门攻击这些处于高压力状态的细胞。这种创新方法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在荷兰的结肠直肠癌患者中进行测试。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杂志上,第一作者是荷兰癌症研究所(NKI)的高级博士后研究员Matheus Henrique Dias。Dias博士在巴西圣保罗布坦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始形成了这一创新思路,并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实习时进一步发展了该概念。这一项目由毒素、免疫反应和细胞信号研究中心(CeTICS)赞助开展,该中心是FAPESP资助的研究、创新和传播中心(RIDC)。  研究人员发现,癌细胞在这种策略下不会像传统化疗那样因为药物抑制而减少增殖。相反,策略中使用的一种药物会引发肿瘤细胞信号的过度激活,导致细胞处于极高的压力状态,并使它们对特定药物更为敏感。Dias博士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这一过程:“想象你开着一辆非常快的车,不是刹车让它停下来,而是猛踩油门,直到发动机过热。当发动机变得非常热时,你关掉了冷却系统。”  该研究的另一位合著者,圣保罗大学化学研究所的教授马塞洛·桑托斯·达席尔瓦(Marcelo Santos da Silva),与Dias博士在布坦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开发了一种量化肿瘤细胞压力的检测方法。达席尔瓦教授解释说,当肿瘤细胞过度活跃时,它们会比平时更快地复制DNA,但由于无法处理如此快速的复制过程,DNA会受到损伤,这被称为复制压力。  Dias博士观察到,FGF2的过度激活足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因此他决定寻找一种可以诱导这一过程的分子。LB-100是一种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测试的药物,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候选分子之一,其作用是使肺癌肿瘤对化疗药物敏感。为了攻击因LB-100作用而处于压力状态的细胞,研究人员选择了WEE1蛋白的抑制剂,这种蛋白负责修复肿瘤DNA的损伤。当这种修复机制失效时,肿瘤细胞在完成DNA复制之前就会分裂并因此死亡。  Dias博士指出:“最有趣的部分是,癌细胞为了在这种方式下存活下来,会停用致癌途径,然后表现得像健康细胞一样。”这一发现为癌症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实验,他们从人类活组织检查中提取结肠直肠肿瘤细胞并将其植入小鼠体内。结果显示,用这两种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抑制小鼠体内肿瘤的生长。鉴于在结直肠癌模型上取得的成功,研究人员进一步在胰腺腺癌和胆管癌细胞系上测试了这种组合,这些都是较罕见且更具侵袭性的癌症类型,治疗选择非常有限。结果同样令人鼓舞。  这种双重攻击策略在癌症治疗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Dias博士表示:“这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研究领域,大型公司正在投资信号激活剂,初创公司也在成立以开发这种药物。在未来几年,一些药物将作为癌症治疗的选择进入市场。我们希望其中一种药物是我们的。”  此外,席尔瓦教授计划将这一潜在癌症治疗原理应用于消灭导致被忽视的热带疾病的寄生虫,例如导致恰加斯病和利什曼病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在宿主细胞内快速复制,与癌细胞的行为类似。席尔瓦教授建议,使用一种药物刺激寄生虫的增殖信号通路,足以造成DNA损伤,然后再使用另一种药物来破坏DNA修复机制,这应该可以消灭寄生虫而不会伤害宿主细胞。  这种创新的治疗策略不仅为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对抗其他难治性疾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医疗科技和创新理念的支持下,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能够出现更多类似的突破,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男性健康警报:癌症发病率上升!

男性健康警报:癌症发病率上升!

  7月24日是“国际自我保健日”,在这一特殊的日子里,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统计数据,显示出2022年中国男性癌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的癌症世标发病率为209.61/10万,而女性则为197.03/10万。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男性面临的健康威胁愈加严峻,特别是一些如前列腺癌、睾丸癌和阴茎癌等男性特有的癌症,其预防、发现和治疗的难度较大,给男性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重大挑战。  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恶性肿瘤?  为了帮助男性更好地保护自己,避免恶性肿瘤的侵袭,《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对北京和睦家医院首席泌尿外科专家朱刚进行了专访。他表示,男性独有的癌症包括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等多种类型,临床上,前列腺癌、肾癌和膀胱癌是最常见的三种。  前列腺癌的现状  在中国,前列腺癌在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六位,而在欧美国家则位居第一。朱刚指出,造成中西方在前列腺癌生存率上的差距,主要源于对该病的认知不足。发达国家对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非常重视,而许多中国患者在出现症状并接受诊断时,往往已处于晚期,导致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因此,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前列腺癌的预防方法  关于前列腺癌的预防,朱刚表示目前并没有有效的特效药或食物。常见的久坐会导致前列腺疾病的说法并未得到确凿证据支持,但适度的运动对防范各种疾病是积极的,尤其是肿瘤。定期的健康检查、特别是针对前列腺的检查,包括前列腺特异抗原(PSA)血液检查和前列腺MRI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低危前列腺癌患者,朱刚强调并非所有的前列腺癌都需要立即治疗,许多患者可以选择“主动监测”的方式。这包括定期检查PSA水平和前列腺的状态,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关于前列腺穿刺检查的安全性,朱刚指出,穿刺不会加重癌症病情,是一种安全且必要的检查方式。  男性肿瘤与生活习惯的关系  吸烟被认为是许多癌症的直接原因,包括肺癌和泌尿系统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约三分之一的癌症死亡与吸烟有关。朱刚表示,吸烟与膀胱癌、肾癌等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存在明确的关联,因此戒烟是男性避免肿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在谈到其他生活习惯时,朱刚指出,虽然有一些研究认为多摄入蛋白质与肾癌相关,晒太阳可能有助于健康,但目前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这些习惯能够有效预防癌症。保持饮食的多样性与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摄入某些补充剂,是预防癌症的关键。此外,过度暴晒和紫外线的接触可能会增加某些皮肤癌的风险,因此要注意保护自己。  对于包皮环切与阴茎癌的关系,朱刚提到,确实在一些包皮切除的地区或族群中,阴茎癌的发病率较低,但更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键在于早期发现  朱刚特别强调,男性肿瘤的关键在于“早筛、早诊、早治”。无论是男性肿瘤还是其他肿瘤及疾病,及早发现并介入治疗是提高生存率和治愈率的关键。倡导男性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和自我保健,可以显著降低肿瘤的风险。  先进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医学中,科技的进步为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朱刚提到,手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AI)技术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使得微创手术变得更加精准。手术机器人具备过滤颤抖的功能,而AI与全息影像技术的结合,能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术前规划和术中导航。  通过利用CT或MRI数据生成三维影像,医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病灶的空间关系。全息影像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医学生的学习,也使得患者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信任。  结论  综上所述,男性在面对恶性肿瘤时,早期的筛查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关键。同时,借助现代科技,医生可以更加精准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在“国际自我保健日”之际,男性朋友们应当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以降低癌症风险,保护自身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颠覆传统显微镜:新型介观物镜问世

颠覆传统显微镜:新型介观物镜问世

  光学显微镜在生命科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研究工具。其核心部件是物镜,决定了显微成像的分辨率和成像视场这两个关键参数。传统显微物镜在追求亚微米分辨率时,其成像视场往往局限在1毫米左右。然而,随着科学研究需求的不断增长,特别是在跨尺度高通量成像方面,常规显微物镜已无法同时满足大视场和高分辨率的成像需求。介观显微物镜因其复杂的光学结构和优秀的像差优化能力,能够同时实现高数值孔径和超大成像视场,极大提升了光学显微镜的成像通量。  目前的介观物镜主要用于可见光或近红外单波段成像,尚不能满足多样化荧光成像的需求。此外,现有介观物镜的成像视场直径主要集中在3毫米至6毫米,而许多应用场景需要更大的成像视场以获取更高的成像通量。针对这些需求,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史国华团队进行了创新性研究,设计了一种在介观视场下的平场复消色差物镜结构。  该团队研制出了目前报道中亚微米分辨率下成像视场最大且工作波段最宽的介观显微物镜,并搭建了相应的单光子/双光子成像系统。该物镜具备8毫米的视场直径,0.5数值孔径(NA),成像波段覆盖从400纳米到1000纳米。利用这一物镜,研究团队对小鼠脑和肾切片进行了成像,获得了单帧高达13.5亿像素的超高通量图像。通过与20倍放大倍率、0.5数值孔径的商业物镜进行定量对比,结果显示,该介观物镜在成像质量上与商业物镜相似,但其成像视场面积超过商业物镜40倍。  不仅如此,该研究还在同一物镜上实现了单光子/双光子介观成像。实验结果表明,该物镜在大尺度样本高分辨多波段成像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脑图谱绘制、跨脑区单光子/双光子成像以及类器官高分辨成像等方面。  此次研究成果以“Large-field objective lens for multi-wavelength microscopy at mesoscale and submicron resolution”为题,发表在《光电进展》(Opto-Electronic Advances)上。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计划等的支持。  史国华团队的研究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为光学显微镜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传统显微物镜在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之间的取舍问题一直是限制其应用的瓶颈。介观显微物镜的出现,特别是此次研究中实现的8毫米大视场和0.5数值孔径的组合,不仅打破了这一瓶颈,还显著提升了光学显微镜在多波段成像中的应用能力。这种技术进步,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在更大的视场内获取高分辨率图像,极大地提升了成像效率和数据获取能力。  此外,该研究中提出的平场复消色差物镜结构,能够在宽波段范围内实现高质量成像,这对于多波段荧光成像具有重要意义。多波段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例如在细胞和组织的多标记荧光成像中,通过不同波段的光源激发不同的荧光染料,可以同时观察多个生物标志物。史国华团队的介观显微物镜,不仅实现了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的覆盖,还能够在多波段成像中保持高分辨率和大视场,为多标记荧光成像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介观显微物镜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材料科学中,高分辨率和大视场的显微成像可以用于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在医学研究中,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清晰地观察病变组织,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史国华团队的研究不仅在光学显微镜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还为其在各类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介观显微物镜凭借其高分辨率、大视场和多波段成像能力,必将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光学显微镜将继续为人类揭示微观世界的奥秘,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