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全球出现新冠病毒KP.2变种,快速传播成主要流行毒株

全球出现新冠病毒KP.2变种,快速传播成主要流行毒株

在5月7日到13日之间,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一种名为KP.2的新冠病毒变种,这种变种正在迅速传播。今年5月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将KP.2亚变种列为受监测的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COVID-19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指出,KP.2由JN.1演变而来,而JN.1是全球主要毒株,KP.2的刺突蛋白有额外的变异。还有其它新兴变体,JN.1不断演变,我们将持续紧密监测病毒的变化。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4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报告称,我国目前未发现kp.2变异株。报告指出,截止2024年4月30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汇报11299例本土病例新冠病毒基因组有效序列,其中全部为奥密克戎变异株。主要传播株系为JN.1变异株,最为常见的前三个变种依次为JN.1、JN.1.4和JN.1.16。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生物安全研究中心主任赵卫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考虑到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具有一定水平的抗体和免疫防御的情况下,即使出现新的变异株,目前发现的症状仍以轻微和无症状感染为主。此外,新出现的变异株表明新冠病毒并未从我们身边消失,且病毒仍在演变。就临床症状而言,目前的变异株虽然具有更高的传播潜力,但其感染者的症状与既往毒株无明显不同,病原性目前看来并未明显增强,因此重症发病率也不太可能上升。KP.2变种是JN.1的后代,在其最外层的刺突蛋白上发生了两个氨基酸的点突变,使其传染性增强。这可能是其迅速成为主要变种的主要原因。在国际上看,KP.2已经超越了JN.1,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流行毒株。因此,很多人都担心可能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只要病毒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强,暂时不必过于担心。”赵卫解释。根据记者的整理,就全球范围而言,KP.2变种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蔓延。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5月10日公布的数据,一种名为KP.2的新冠病毒变种目前已在美国取代JN.1成为主要的传播变种;当地时间5月9日,Global News报道称,KP.2在加拿大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截至4月28日的全国数据显示,KP.2已占加拿大所有COVID-19病例的26.6%,超过了其他JN.1的亚型变种。根据临床观察,这种变种毒株仍然具有极高的传染性,但病原性较低,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相似。目前阶段,新的病毒变种对大众正常生活影响不大,但对老年人和免疫系统薄弱者仍存在重症病例的风险。因此,提醒这些高风险人群持续关注相关部门发布的信息,在病毒传播期间加强个人防护措施。赵卫警示,未来病毒变异可能产生更具传播优势的毒株,甚至不能排除出现高病原性毒株的可能。需持续监测病毒变异,推动研发更加安全有效的疫苗。
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问题有关

肠道微生物可能与自闭症相关的胃肠道问题有关

患有自闭症的人常常会伴随着社交障碍和重复行为而出现便秘、腹泻和腹痛等胃肠问题,这些症状是由此引起的。因此,很多人都想知道,胃肠道问题是否由自闭症的行为或感觉特征引发,又或者它们可能导致这些问题的来源。近期,犹他大学健康分校的科学家们不断增加证据,证明生活在我们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对行为产生影响。具体研究显示频繁的胃肠道不适会减少小鼠的社交行为,即使症状消退后,这种影响仍会持续存在。同时,他们还揭示通过向动物肠道中引入特定种类的细菌,可以减缓胃肠道症状及相应的行为变化。近期《自然通讯》刊物上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通过有条不紊地操控肠道微生物群可能会影响健康和行为。“对我而言,这是治疗领域的一大重要进展,因为我们现在可以开始利用我们已知安全的生物体来研发一种新疗法。”这是由尤大健康大学的微生物专家June Round博士领导的研究。胃肠道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因为科学家仍在努力搞清楚胃肠道问题与自闭症相关行为之间的关系,朗德和她的团队开始他们的研究,通过调查胃肠道不适对小鼠行为的影响。研究员加勒特·布朗博士研究了患有结肠炎症的小鼠,这种炎症会引起疼痛、腹泻和肠道损伤。在几次结肠炎发作后,对动物进行行为测试前,需要等待其症状消退。患有结肠炎的小鼠展现出正常的活动水平,没有焦虑或抑郁的迹象。然而,与未患结肠炎的小鼠相比,它们与不熟悉的小鼠互动的时间较短。布朗表示:“老鼠不是因为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就什么都不会做。”“或许这与社交能力有关,而不仅仅是老鼠感觉不适。”科研人员通过观察小鼠发现了一种不愿进行社交的现象,令人想到了与自闭症相关的社交困难。研究显示,肠道问题可能引起社会行为的改变,因此他们研究了自闭症患者和神经正常人肠道中微生物的差异与这些现象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为了研究,布朗采集了患有自闭症的个体及其正常神经的家人的粪便样本,然后将富含微生物的样本送入小鼠的肠道。他们进行实验发现,那些载有自闭症患者微生物的小鼠,相较于携带正常微生物的小鼠,更容易患上结肠炎,且损伤更为严重体重减轻更多。神经正常个体的微生物组合似乎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寻找微生物防护剂。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非常繁复,以至于在该研究团队的实验中所用的样本很可能包含数百种细菌、病毒和真菌。朗德和布朗的目标是弄清楚哪些微生物有助于预防肠道问题。为了这个目的,布朗对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微生物与其神经正常的家庭成员的肠道微生物,还有生活在移植了这些微生物群落的小鼠肠道中的微生物进行了比较。他正在寻找潜在的有益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自闭症患者身上可能缺乏代表性,与神经正常的个体相比,他已经找到了一些。布朗解释说,我们可以挑选出被认为对于抵抗严重结肠炎有重要作用的单个微生物。这位研究员目前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临床中心工作。有两个明显的突出。有些 B. uniformis 菌株在正常神经个体中的丰度明显高于在其自闭症家族成员中的情况。在被自闭症患者的肠道定植的小鼠中,患有较轻结肠炎的小鼠中存在更多的均匀拟杆菌。众所周知,B. uniformis 在肠易激综合征和克罗恩病患者中比例较低,这表明其在肠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一旦研究人员确定了这些细菌群,布朗便会在诱导结肠炎前将其传递给小鼠。布劳氏菌和联合拟杆菌均能减少肠道问题,同时布劳氏菌也对社会行为产生影响。接受布劳蒂亚菌治疗的动物较其他小鼠更可能在结肠炎发作后与陌生小鼠接触。朝着个性化疗法迈进朗德指出,这项研究是首次发现在人类微生物群中,特定微生物体能够改善与胃肠道压力相关的行为缺陷之一。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验证增加布劳氏菌或统一拟杆菌的数量是否对患有胃肠道疾病、自闭症或其他疾病的人有益。然而,朗德指出,了解它们的具体影响是走向个性化微生物组靶向治疗的重要进展。“将来的某一天,”她表示,“我们可以迅速分析微生物组,并告诉你,‘喂,你漏掉了这个非常关键的微生物。我们会把它恢复给你。’”
杭州姑娘清理发霉衣柜肺部长霉菌:清理时没做好防护

杭州姑娘清理发霉衣柜肺部长霉菌:清理时没做好防护

一个星期前,在杭州居住的一位00后的王小姐(化名)开始出现咳嗽、乏力和高烧,体温最高达到了40度。情况严重,王小姐被朋友送至附近的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通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在肺部CT上发现,王小姐的肺部有多个“小树芽”,疑似是霉菌性肺炎。王小姐透露,一个月前她发现家中衣橱有霉点,进行清理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吸入了大量扬起的杂质和灰尘。随后出现了阵发性咳嗽,虽然轻微但被忽视了。在了解情况后,医生给她做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壁上有大量白色霉菌斑点,化验确认为曲霉菌。医生提醒大家,现在正是南方气候回暖时节,雨水不断,空气湿润成为霉菌生长的理想条件。除了可能导致肺部感染外,霉菌还可能引发口腔、皮肤、泌尿系统、胃肠道等感染,甚至全身感染。过敏体质的人吸入霉菌后可能产生过敏反应。建议在打扫卫生过程中戴口罩、穿长袖长裤,打扫完毕后尽快换衣服。为防止霉菌生长,可挂除湿盒或除湿袋,使用除湿机或空调,保持室内湿度在40%-50%之间。另外,不要储存过多食物,发霉的食物应立即丢弃,不要食用隔夜食物。同时,尽量减少室内绿植种植,防止土壤中霉菌滋生。除霉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霉菌滋生。想要杜绝霉菌滋生,去除霉斑只是暂时措施,预防才是根本之道。通常情况下,霉菌是肉眼不可见的。要是家中出现大面积霉斑,那说明家里的霉菌问题相当严重了。这时清理霉斑只是应急措施,接下来应该检查家里其他区域,确保没有角落滋生霉菌。进行霉菌清理工作时,需先戴上口罩来遮盖口鼻,防止在清理高处霉菌时不小心吸入。同时要戴上橡胶或塑料手套,清洗冰箱、洗衣机等可能藏有霉菌的家电。将窗帘、淋浴帘、地毯等晾晒并保持干燥。对已经发霉的墙壁、洗手台和马桶,可以先用刷子刷掉霉菌,然后用消毒液、稀释的漂白剂等清洁剂彻底清洗。如果墙壁或地板发霉严重,可能需要重新进行粉刷。定期检查家中常被忽略的角落很重要,例如墙壁、天花板、植物盆栽等。如果发现有发霉迹象,应尽快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理,从而降低空气中霉菌的含量?首先要改变繁殖环境。高湿度是霉菌生长的关键要素。及时打开窗户,保持室内通风;在角落、密闭衣柜、水池下等潮湿的“重灾区”,放置吸湿盒或除湿袋;卫生间应尽量开窗通风,“无窗”卫生间在洗澡后要及时打开排气扇将湿气排出;定期清洁空调滤网也是重要的注意事项。此外,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考慮購買除濕機,以維持室內空氣的適當濕度,或者定期使用空調的除濕功能,以降低房間濕度。要解决家庭墙壁发霉问题,关键在于定期通风和勤于清洁打扫,只有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才能有效预防霉菌的滋长。
肥胖和年龄的关系:25岁后肥胖率急剧上升

肥胖和年龄的关系:25岁后肥胖率急剧上升

5月11日是全球防治肥胖日。肥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难题,中国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肥胖会增加很多疾病的发生风险,例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瘟症,不仅影响健康也带来经济负担。提到肥胖问题,很多人都会有相同的感受:一旦年满25岁,保持体重似乎就变得困难起来,脂肪悄悄蓄积,身材线条也不再那么紧实。这个问题让人不禁产生疑惑,是不是说,身体在25岁之后就悄悄地设立了一个“发福的边界线”?年龄,真的可以被视为区分体态纤细与臃肿的隐形标准吗?是不是在25岁之前都可以尽情享受美食?是否体重增加会受到年龄的影响?不可否认,增肥确实存在所谓的“年龄障碍”。根据全球的肥胖研究,大多数人在青年和中年阶段,体重会逐年增加。根据一项美国调查显示,人们在未成年时期普遍肥胖率较低,但之后成年后开始增加。调查数据显示,18至24岁年龄段的肥胖率最低,仅为22.4%,然而,25岁是一个转折点,此后肥胖率开始急剧上升,而在45至74岁年龄段肥胖率达到最高水平。一项中国研究显示,超重和肥胖在各年龄段人群中的发病率趋势不同,大致从24至29岁阶段开始,肥胖率开始增加;中年男性(55至59岁)和老年女性(65至69岁)中达到高峰。但是,我们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胖的呢?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没有人能准确说出是在几岁时开始变胖,而且不同人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的来说,一般是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体重会逐渐增加。为什么人变老后容易发胖?许多人常说,在年轻时候,无论吃多少都不会发胖,年纪一大,稍微多吃点就会长胖。对比以前的照片,常会感叹:时间是把杀猪刀。为何随着年纪增长,人容易发胖呢?随着年龄增长,饮食变得更加丰富和优质。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生活条件通常会更好,并且享受到更丰盛的饮食。年轻时,许多人通常由于生活和经济等问题而吃得比较少。但随着年龄增长,经济状况改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习惯也会有很大变化,食量逐渐增加,品质提升。许多人社交活动增多,大吃大喝变得司空见惯。随着高热量食物摄入增加,能量摄取也随之增加,自然而然容易发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运动量开始减少。年轻时,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工作场所,大多数人都会经常活跃地参与各种活动,想一想你是否在年轻时期打过篮球、踢过足球呢?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上已经很少有时间去运动。很多人习惯于长时间地久坐不动,不论是漫长地坐在电脑屏幕前工作,即使有空闲时间也更倾向于躺着用手机或者观看剧集,一连几个小时都很少想要活动。因为缺少运动,更别提去健身房锻炼了。饮食过量,运动不足,身体无法消耗掉多余能量,导致容易发胖。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肉会减少,新陈代谢会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肌肉量会随之减少,大约在20到50岁之间,肌肉流失约占10%到15%。肌肉量直接影响个人的基础代谢率,肌肉组织是人体对葡萄糖消耗最多的部位,失去肌肉意味着体内大量的葡萄糖无处可消耗,导致能量代谢速度显著下降。摄入相同食物时,体内可能会有更多能量储存起来,从而导致体重增加。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脂肪代谢也会发生改变。一项研究对54名个体的脂质周转率进行了为期13年的跟踪,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长,这些个体无论是体重减少还是增加,其脂肪组织的脂质周转率都有所降低。脂质周转率是指脂肪细胞中的脂质被移除和储存的速度。脂质周转率降低意味着脂肪在体内新陈代谢减缓,这会导致更容易增加体重,即使没有增加食量或减少运动量。研究表明,未进行明显节食的参与者,在年龄增长过程中,体重平均增加了20%。身体内的激素变化会导致容易发胖。激素是身体内各种新陈代谢反应的化学信使,影响着多数身体功能的调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容易发胖。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睾酮水平每年会以1%~2%的速率下降。睾酮对脂肪分布和肌肉质量起调节作用。随着其减少,身体的脂肪燃烧效率将大大降低。而女性在年龄增长过程中,雌激素水平也会降低,更年期期间,雌激素下降明显,容易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如何避免体重增加?我们希望的减肥,并非减少骨骼、肌肉或身体水分,而是希望减少脂肪。因为多余的脂肪会增加疾病风险,也会导致身体外观臃肿。如果只注重减轻体重,而忽视降低体脂含量,甚至可能导致肌肉流失,就会导致新陈代谢降低,形成易胖体质,与减肥的初衷背道而驰。减少脂肪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意味着任何想要快速减肥的方法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我应该怎样与时间抗衡,保持自己的身材呢?合理饮食饮食是极其重要的。毕竟,人体会存储多余的能量,导致体重增加的基本原因是能量摄入大于消耗。为了避免体重增加,首先需要调整能量摄入和消耗的平衡,避免摄入过多能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少吃多动”。要培养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比如控制饮食量,减少高油高糖食物摄入,少喝含糖饮料,少食油炸食品等。建议遵循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指导来规划每日饮食,逐渐养成坚持的好习惯。坚持运动在减肥过程中,这是最具挑战性却也是最见效的步骤。进行多种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有益处。随着年龄增长,肌肉会逐渐减少,体内脂肪积累增多,新陈代谢也会减缓。通过多运动锻炼,可以增加能量消耗,避免体内脂肪过多堆积,同时促进脂肪组织周转速度加快。此外,积极参加运动还能够增加身体肌肉量,提高身体能量代谢率。所以,务必每天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三次半小时的运动。警示大家,减肥并非有捷径可走,在控制体重的过程中,需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减肥是一项长期的挑战,需要充分发挥智慧,理性思考,同时培养良好心态和自律能力。
我国成年居民维生素B1和B2摄入严重不足,食物怎么补?

我国成年居民维生素B1和B2摄入严重不足,食物怎么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评估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中缺乏钙、锌、硒、镁、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比例较高,尤其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的缺乏比例高达80%。人体所需的这两种维生素是必要的,如果长期缺乏摄入会对身体的正常机能造成影响。维生素B1的不足会导致哪些问题?可致脚气病硫胺素是维生素B1的别称,有时也被称为抗神经炎因子。成年男性每天所需摄入量为1.4毫克,女性为1.2毫克。若供应不足将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是所谓的“脚气病”。这种疾病与通常所说的“脚气”或“脚癣”不同,成年人患有脚气病时首先会感到身体虚弱、容易疲倦,接着会出现头痛、失眠、头晕、食欲不振、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如果此时不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1,可能会演变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脚气病。干性脚气病的症状包括肢端麻痹或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炎表现;湿性脚气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急性爆发性心血管型脚气病的症状包括急性循环衰竭、呼吸急促、焦躁不安、血压下降,患者可能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人群容易体验不足的情况:常吃精细加工的米面或食品的人。需求量大的人群包括哺乳妇女、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等。吸引困难群体,例如患有持续腹泻、酗酒、或恶性肿瘤的患者。B1维生素的食物来源:有很多食物富含维生素B1,包括谷物、马铃薯、豆类、酵母、坚果、动物的内脏、瘦肉和鸡蛋等。在谷类中,胚芽所含的维生素B1含量最高。例如,小麦胚芽粉中维生素B1含量为3.5毫克/100克,如果碾磨粮食过细,去除了米糠和麸皮,将导致维生素B1流失80%。在烹饪时要注意,不要反复漂洗大米,煮饭时不要倒掉米水,在煮粥、煮豆或蒸馒头时要避免使用碱,否则都会导致维生素B1大量流失。维生素B2的不足会导致什么影响?可能会导致“口角炎”。核黄素是维生素B2的另一个名称,和维生素B1一样,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摄入1.4毫克,而女性为1.2毫克。维生素B2在机体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核黄素是许多酶系统不可或缺的成分,有助于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维生素B2缺乏会导致口角炎(俗称“嘴角发炎”),表现为嘴角和嘴唇的发红甚至溃烂,鼻翼两侧会出现脂溢性皮炎等症状。严重的缺乏情况下可能引起结膜炎、眼睑炎、角膜血管生成、畏光、缺铁性贫血等一系列症状。核黄素广泛分布于动植物食物之中,其中动物内脏(如心脏、肝脏、肾脏)的核黄素含量最为丰富,每100克食物中可含约2毫克。乳制品、蛋类也富含核黄素。在鱼类中,鳝鱼的核黄素含量最高。植物食物,比如干豆类和绿叶蔬菜,也富含核黄素。但是,谷物中的核黄素含量受加工和烹饪方法的影响很大,煮熟或泡的过程会导致核黄素损失较多,比如小米煮后核黄素的保留率仅为30%。有哪些食物富含维生素B2和B1呢?含有丰富维生素B1的食物有:小麦胚芽(3.5毫克/100克)、向日葵仁(1.89毫克/100克)、猪排(0.8毫克/100克)、花生(0.72毫克/100克)和黑芝麻(0.66毫克/100克)。此外,瘦猪肉、干豌豆、鸡心、开心果、干黄豆、松子等也富含维生素B1。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包括:猪肝(2.02毫克/100克)、牛肝(1.3毫克/100克)、猪肾(1.18毫克/100克)、鸡肝(1.1毫克/100克)和黄鳝(0.98毫克/100克)。另外,奶酪、杏仁、金枣、鹌鹑蛋等也含有一定量维生素B2。
药明康德实力突显,中国CXO企业展现厚积薄发之力

药明康德实力突显,中国CXO企业展现厚积薄发之力

从2024年初至今,自1月25日众议院收到那份生物安全草案以来,药明系的每一条消息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持续地牵动着中国医药界,尤其是CXO行业的从业者们。而5月10日,美国国会公布了修改版的生物法案,延长了正式脱钩的时间,直至2032年1月1日。终于,这场源自生物安全法案的风波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结果,暂时告一段落。八年寬限期——“闹剧”暂时停止按钮按下根据众议院中国问题委员会提出的《生物安全法案》修订版(H.R.8333),药明康德、药明生物等中国企业的制裁将延长至2032年。在此期间,美国供应商仍可继续与药明系企业进行正常业务往来。目前为止,药明系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根据美国生物科技产业协会周三向国会提交的会员调查结果显示,124家生物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中,79%的企业与至少一家中资制造商签订了合同或产品协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业务都与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有关。4月16日,《纽约时报》一篇名为《药明康德:美国国会的新目标》的文章中提到,在参议院和众议院讨论该法案时,议员们在听证会上几乎没有提到药明康德为美国生物技术和制药行业以及患者做出的重要贡献。然而,《纽约时报》在研究了来自世界各地数百页的记录后发现,药明康德在美国医药行业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等癌症,以及肥胖症和艾滋病等疾病所使用的药物提供了部分或全部的主要成分。此外,还有许多代表药明系的美国药企在表达他们的声音。RA资本管理公司的执行合伙人科尔钦斯基表示,药明康德擅长协助生物技术公司从创意阶段发展到大规模生产阶段。他指出,“美国的企业拥有创意,能够筹集资金并持有药物专利,但它们可能需要依赖药明康德或类似的合同制造商来完成几乎所有生产环节。”海湾制药首席执行官基尔说,位于西雅图的总部,与药明康德合作已达16年,共同研发治疗听力受损和耳鸣药物。他表示,寻找其他承包商生产这种药物可能导致公司生产倒退2年。基尔表示:“我不希望看到公司走向极端,影响我们的正常思考。”眼下的情况来看,这场荒谬的闹剧应该已经被暂停了。无论是从中国到美国,还是从企业到企业,没有人希望分道扬镳,也没有人愿意为了等待对方的批准而延缓自己的研发进程。药明-低估了的首席执行官2024年1月26日,药明康德的股票价格为72.5元,经过将近四个月的波动,现在的股价下跌至44.85元。在一月份,药明的巨大跌幅导致整个CXO板块出现崩盘。根据各大CXO企业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CXO领域的前几家公司中,净利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凯莱英公司第一季度总收入为14亿,同比下降了37.76%;净利润为2.82亿,同比下降了55.27%;康龙化学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26.71亿,同比减少1.95%;净利润为2.31亿,同比下降33.8%;泰格医药在第一季度总收入为16.60亿,同比减少了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2.35亿,同比下降58.65%;药明康德第一季度总营收为79.82亿,同比减少10.95%; 归母净利润为19.42亿,同比减少10.42%。然而,国外市场始终是药明康德的主要业务方向,在第一季度,该公司表现出了明显的韧性,其净利润下降幅度远低于其他三家龙头企业;由于国内业务收入占比超过一半,并且泰格医药制定了支持创新药全链条文件,因此在这次“风波”中备受行业关注;然而,泰格医药在第一季度的净利润下降幅度却是最大的。这反映了药明康德雄厚的实力。需要注意的是,根据药明康德2024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其在美国的业务收入达到490亿元,相比上一年微增0.4%(新冠项目除外)。此外,在欧洲市场的营收也呈现增长态势,达到107亿元,同比增长3.9%。药明康德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革博士表明,在2024年第一季度,公司如期实现了设定的目标。预计全年收入将达到383亿至405亿,自由现金流为40亿至50亿,经过调整的non-IFRS归母净利率将与去年持平。除了利润显示出的弹性外,公司的风险承受能力也相当强。根据最新一季的财务报告显示,公司目前短期负债29.11亿元,长期负债28.63亿元,负债率为25.21%。与此同时,公司的流动资产也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从2022年第一季度的230亿增加到2023年第一季度的279亿,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311亿。这一进一步突显出了公司运营的稳健性。依然保持壁垒——药明展露出坚定底气。在中国,药明康德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是一个真正将整个产业链整合起来的高级主管。从动物临床前试验到临床开发再到上市,甚至在SMO业务领域,药明康德在每个领域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并且在多个领域拥有龙头地位。在CRO领域, 药明康德是市场份额最大的公司,占据了54%的市场份额;而在国内的临床前和临床CRO市场,药明康德的市场份额也是最高的,占据了11%;在国内的小分子CDMO市场,药明康德同样是市场领导者,占据了23%的市场份额。可以说,药明康德目前已经实现全方位一体化。另一方面是多肽业务的持续扩张,以满足全球蓬勃发展的减肥药市场的后勤需求。2024年1月8日,药明康德宣布其位于江苏常州和泰兴的两个基地的多肽生产车间已正式投入运营,多肽固相合成釜总容积提高至32,000升。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末,多肽产品订单同比显著增长110%。同时,服务分子的数量增至276个,同比增长43%;收入达到7.8亿元,同比增长43.1%。其中一位主要客户是减肥药业巨头和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药企——礼来。根据礼来的披露,双靶点减肥药替尔伯肽由药明康德代工制造。药明康德在全球CXO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以及产能的扩张,为该公司带来了强大的竞争优势。正是因为有这种信心,美国权威生物技术组织BIO率先做出了妥协;据FiercePharma报导,BIO向美国政府提交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对药明等公司带来好转,也可能是这份报告帮助药明获得了8年的宽限期。结语尽管先前受《生物安全法案》的影响,美国生物制药公司总体上开始保持与中国的CDMO距离,这给了美国医药企业大约8年的时间来更换合作伙伴;但是这次法案的修改以及8年的过渡期,也为药明或者说中国的CXO企业赢得了时间,他们可以进一步开拓美国以外的客户,完成业务的转移,也为这次“风波”暂时平息了。
中国科学家发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优化新策略

中国科学家发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优化新策略

在中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批准号:82125004),宋江平教授和王秀杰研究员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优化策略领域取得了新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以“单细胞水平解析动脉移植优化策略”为题,在2024年4月25日发表于《自然·心血管研究》杂志在线版。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CABG)是治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一種高效方法,其中使用動脈橋作為旁路移植物能獲得最佳效果。如果動脈橋再次發生狹窄,患者的心臟功能將逐漸惡化,最終可能需要進行心臟移植手術。該如何提高動脈橋的短期和長期通暢率是心臟外科研究的焦點之一。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常用的动脉移植物来源包括胸廓内动脉(ITA)、桡骨动脉(RA)和右胃网膜动脉(RGA),其中ITA的临床效果最佳。一研究小组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完成了ITA、RA、RGA的细胞图谱绘制工作,以ITA为基准,提出了RA和RGA的改善策略。相较于ITA,RA内含更多与脂质代谢相关的CD36+内皮细胞,而RGA更易发生痉挛,其次为RA。研究团队发现,钾通道开放剂是一种有效的药物用于对抗CABG术后的血管痉挛。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和体内外实验,他们发现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可介导RA内膜的增生,并使用MIF抑制剂ISO-1明显减少了在高血流动力学刺激下引发的血管内膜增生和狭窄。本研究制作了CABG手术中常用的三种动脉移植(乳内动脉、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的细胞图谱,并提出了利用钾通道开放剂、MIF抑制剂等方法来优化使用RA和RGA作为第二动脉移植可能会改善临床效果。这可能有助于提高CABG手术后的疗效,为延缓心力衰竭进展提供了治疗方向和参考。
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有关事项的通告(2024年第17号)

国家药监局关于实施《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有关事项的通告(2024年第17号)

  为加强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工作,优化工作程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统称《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要求,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关于分类界定工作  (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等提供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服务。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依据《条例》《办法》《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以下统称《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以下统称《分类目录》)等,基于现阶段科学认知和共识,并参考国际国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综合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因素,对医疗器械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判定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二)申请人应当依据《条例》《办法》《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判定产品管理属性和类别。对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也可以依据《分类规则》判断产品类别并申请分类界定后,申请产品注册或者办理产品备案。  对于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或者管理类别存疑的医疗器械,需要药品监管部门明确分类界定意见从而申请注册或者办理备案的,申请人应当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提出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应当已完成产品的前期研究、具有基本定型产品,并确保分类界定申请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是指与《分类目录》中产品(根据产品描述、预期用途和品名举例进行综合判定)和已上市产品相比,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均为全新且尚未在我国上市的医疗器械。  管理类别存疑的医疗器械,是指同类产品已在我国上市或者已列入《分类目录》,但与《分类目录》中同类产品或者已上市同类产品相比,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新的风险或者增加了产品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分类发生变化的医疗器械。  (三)对于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负责组织研究明确分类界定意见,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并及时按照程序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四)对于管理类别存疑的境内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申请人提出的产品分类界定申请进行审查,根据《条例》《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能够明确判定产品管理类别的,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难以明确判定产品管理类别的,提出预分类界定意见,并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报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医疗器械分类沟通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  对于管理类别存疑的进口及港、澳、台产品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负责对管理类别存疑的进口及港、澳、台产品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预分类界定意见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组织研究,明确分类界定意见,并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  (五)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工作规则》相关规定,开展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及相关工作,为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申请人、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部门等可登录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查询分类界定结果。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的产品分类界定结果,仅供申请医疗器械注册或者办理备案时使用;若注册或者备案产品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与分类界定申请资料或者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不一致,则分类界定结果不适用。  申请人若对其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有异议或者疑问,可与分类界定结果告知部门沟通。若仍有异议,申请人可进一步完善资料后重新提交分类界定申请。  二、其他涉及产品分类的情形  (七)产品备案、产品注册申请受理及技术审评工作中发现产品未列入《分类目录》等文件中,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一是未经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分类界定结果的;二是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分类界定结果,但注册申报资料或者备案资料与分类界定申请资料不一致,可能影响产品分类的;三是申请人按照《条例》第二十三条有关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规定直接申请产品注册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医疗器械备案部门或者注册申请受理部门按照《条例》《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判定产品管理类别。对于无法确定管理类别且尚未备案/尚未受理注册申请的产品,由备案人/注册申请人参照新研制尚未列入《分类目录》医疗器械或管理类别存疑医疗器械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提出分类界定申请。  对于受理后技术审评阶段对管理类别存在疑问的产品,通过医疗器械分类沟通协调机制,由器械标管中心会同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或者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研究确定产品的管理类别。器械标管中心应当优先处理此种情形分类界定问题。  (八)对于日常监管、稽查、投诉举报、信访、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法院案件等特殊情形中涉及需要确认产品管理属性或者管理类别的,按照特殊情形分类界定程序处理。产品管理属性依据《条例》第一百零三条及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判定。  (九)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且未列入《分类目录》,且申请人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技术审评部门对于管理类别未形成一致意见的产品,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分类沟通协调机制反馈器械标管中心,器械标管中心快速研究、界定产品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并及时通过分类沟通协调机制反馈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十)药械组合产品的属性界定按照药械组合产品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分类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其他事项  (十二)器械标管中心负责医疗器械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等。器械标管中心建立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共享的协调机制,推进分类信息资源共享。  (十三)器械标管中心加强对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类界定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以组织对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回复的分类界定结果进行抽查,对回复不准确的,督促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纠正。  对于不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同一类产品分类界定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器械标管中心应当及时组织研究确定管理类别并公开,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修正分类界定告知书,并按照国家药监局相关要求及时清理规范已注册/备案产品。  (十四)器械标管中心及时梳理汇总分类界定结果及其他情形分类相关信息,提炼整理形成分类界定信息并定期公布。相关产品分类界定信息是基于申请人等提供的资料得出,是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或者办理备案路径的重要指引,但不代表对产品预期用途或者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认可;分类界定信息中产品描述和预期用途是用于判定产品的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不代表相关产品注册或者备案内容的完整表述。  (十五)对于监管热点问题、共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器械标管中心应当在分类规则框架下研究细化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统一相关领域产品分类界定原则和尺度。  (十六)器械标管中心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程序》及时动态调整《分类目录》,并更新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库。  本公告自2024年9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有关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7〕127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1.新研制尚未列入《分类目录》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程序  2.管理类别存疑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程序  3.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资料要求  4.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表(格式)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医疗 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格式)  6.XX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格式)  7.XX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预分类界定意见书(格式)  8.特殊情形分类界定程序
国家药监局关于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工作的公告(2024年第59号)

国家药监局关于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工作的公告(2024年第59号)

  为加强医疗器械分类管理,进一步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工作,优化工作程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体外诊断试剂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统称《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要求,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关于分类界定工作  (一)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向医疗器械注册申请人、备案人等提供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服务。医疗器械分类界定是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申请人提供的资料,依据《条例》《办法》《医疗器械分类规则》《体外诊断试剂分类规则》(以下统称《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医疗器械分类目录》《第一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录》《体外诊断试剂分类目录》(以下统称《分类目录》)等,基于现阶段科学认知和共识,并参考国际国内医疗器械分类实践,综合考虑医疗器械的预期目的、结构组成、使用方法、工作原理等因素,对医疗器械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判定医疗器械的管理类别。  (二)申请人应当依据《条例》《办法》《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判定产品管理属性和类别。对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申请人可以直接申请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也可以依据《分类规则》判断产品类别并申请分类界定后,申请产品注册或者办理产品备案。  对于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或者管理类别存疑的医疗器械,需要药品监管部门明确分类界定意见从而申请注册或者办理备案的,申请人应当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提出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应当已完成产品的前期研究、具有基本定型产品,并确保分类界定申请资料的合法、真实、准确、完整和可追溯。  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是指与《分类目录》中产品(根据产品描述、预期用途和品名举例进行综合判定)和已上市产品相比,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均为全新且尚未在我国上市的医疗器械。  管理类别存疑的医疗器械,是指同类产品已在我国上市或者已列入《分类目录》,但与《分类目录》中同类产品或者已上市同类产品相比,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新的风险或者增加了产品风险,可能导致产品分类发生变化的医疗器械。  (三)对于新研制的尚未列入《分类目录》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负责组织研究明确分类界定意见,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并及时按照程序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四)对于管理类别存疑的境内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行政区域内申请人提出的产品分类界定申请进行审查,根据《条例》《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能够明确判定产品管理类别的,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难以明确判定产品管理类别的,提出预分类界定意见,并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报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医疗器械分类沟通协调机制,统筹指导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  对于管理类别存疑的进口及港、澳、台产品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申请人在分类界定信息系统中提交至器械标管中心。  器械标管中心负责对管理类别存疑的进口及港、澳、台产品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出具预分类界定意见的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组织研究,明确分类界定意见,并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将分类界定结果告知申请人。  (五)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工作规则》相关规定,开展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试剂)分类及相关工作,为医疗器械分类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六)申请人、各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各级医疗器械技术审评部门等可登录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查询分类界定结果。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的产品分类界定结果,仅供申请医疗器械注册或者办理备案时使用;若注册或者备案产品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如主要原材料、生产工艺、工作原理、结构组成、使用方法、接触部位及接触时间、预期目的等)与分类界定申请资料或者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不一致,则分类界定结果不适用。  申请人若对其产品分类界定结果有异议或者疑问,可与分类界定结果告知部门沟通。若仍有异议,申请人可进一步完善资料后重新提交分类界定申请。  二、其他涉及产品分类的情形  (七)产品备案、产品注册申请受理及技术审评工作中发现产品未列入《分类目录》等文件中,且存在以下情形之一的:一是未经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分类界定结果的;二是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告知分类界定结果,但注册申报资料或者备案资料与分类界定申请资料不一致,可能影响产品分类的;三是申请人按照《条例》第二十三条有关第三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的规定直接申请产品注册的,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医疗器械备案部门或者注册申请受理部门按照《条例》《分类规则》、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及《分类目录》等判定产品管理类别。对于无法确定管理类别且尚未备案/尚未受理注册申请的产品,由备案人/注册申请人参照新研制尚未列入《分类目录》医疗器械或管理类别存疑医疗器械通过分类界定信息系统提出分类界定申请。  对于受理后技术审评阶段对管理类别存在疑问的产品,通过医疗器械分类沟通协调机制,由器械标管中心会同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或者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研究确定产品的管理类别。器械标管中心应当优先处理此种情形分类界定问题。  (八)对于日常监管、稽查、投诉举报、信访、行政执法、刑事司法、法院案件等特殊情形中涉及需要确认产品管理属性或者管理类别的,按照特殊情形分类界定程序处理。产品管理属性依据《条例》第一百零三条及相关分类界定指导原则判定。  (九)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所需且未列入《分类目录》,且申请人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技术审评部门对于管理类别未形成一致意见的产品,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通过分类沟通协调机制反馈器械标管中心,器械标管中心快速研究、界定产品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并及时通过分类沟通协调机制反馈国家药监局器审中心、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十)药械组合产品的属性界定按照药械组合产品有关规定办理。  (十一)申请创新医疗器械的产品分类按照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的有关规定办理。  三、其他事项  (十二)器械标管中心负责医疗器械分类界定信息系统、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等。器械标管中心建立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共享的协调机制,推进分类信息资源共享。  (十三)器械标管中心加强对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分类界定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以组织对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回复的分类界定结果进行抽查,对回复不准确的,督促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纠正。  对于不同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同一类产品分类界定意见不一致的情形,器械标管中心应当及时组织研究确定管理类别并公开,相关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修正分类界定告知书,并按照国家药监局相关要求及时清理规范已注册/备案产品。  (十四)器械标管中心及时梳理汇总分类界定结果及其他情形分类相关信息,提炼整理形成分类界定信息并定期公布。相关产品分类界定信息是基于申请人等提供的资料得出,是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或者办理备案路径的重要指引,但不代表对产品预期用途或者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认可;分类界定信息中产品描述和预期用途是用于判定产品的管理属性和管理类别,不代表相关产品注册或者备案内容的完整表述。  (十五)对于监管热点问题、共性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器械标管中心应当在分类规则框架下研究细化分类界定指导原则,统一相关领域产品分类界定原则和尺度。  (十六)器械标管中心按照《医疗器械分类目录动态调整工作程序》及时动态调整《分类目录》,并更新医疗器械分类数据库。  本公告自2024年9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关于规范医疗器械产品分类有关工作的通知》(食药监办械管〔2017〕127号)同时废止。  特此公告。  附件:1.新研制尚未列入《分类目录》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程序  2.管理类别存疑医疗器械分类界定工作程序  3.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资料要求  4.医疗器械分类界定申请表(格式)  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医疗 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格式)  6.XX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分类界定申请告知书(格式)  7.XX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产品预分类界定意见书(格式)  8.特殊情形分类界定程序
科学家成功开发纳米技术口服胰岛素,改善糖尿病治疗效果

科学家成功开发纳米技术口服胰岛素,改善糖尿病治疗效果

这个口服胰岛素采用了20纳米的纳米材料(宽度约为人类头发的万分之一),里面含有胰岛素,被聚合物包裹着。只有血液中的糖含量高时,胰岛素才会从这纳米材料中释放出来,在肝脏发挥作用,并在血液循环中传播。根据2021年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约有5.37亿例糖尿病患者,其中中国有大约1.41亿例。胰岛素在治疗糖尿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有7500万人需要胰岛素治疗。目前,胰岛素必须通过注射的方式进行使用,通常需要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持续的血糖监测等措施,来降低急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等长期并发症的发展。患者的依从性常常不理想。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口服胰岛素专利诞生。但是因为胰岛素由多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物质,分子量大,容易被酶降解,渗透性低,需要通过化学、酶和渗透三道屏障才能被口服吸收并在靶器官发挥生理作用。在过去的60年里,口服胰岛素的开发在临床试验中经历了多次失败。最近,一项研究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悉尼地方卫生区领导进行,他们开发了一种基于纳米技术的全新口服胰岛素。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胰岛素新品可以通过口服片剂方式使用,甚至可以植入到巧克力块中。这项相关研究已在线上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杂志上。悉尼大学纳米研究所的博士尼古拉斯·亨特,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向澎湃科技介绍说,他们研发的口服胰岛素采用了20纳米的纳米材料(相当于人类头发宽度的万分之一),内部含有胰岛素,并通过聚合物壳层进行包裹。每个胰岛素分子都独立封装在壳层内。这层壳能够保护胰岛素免受胃酸腐蚀,并且通过特殊的吸收路径在肠道吸收。当进入体内时,它会目标肝脏。在肝脏内,壳层会对体内血糖水平作出反应。当壳层被肝脏释放的酶分解时,它会分解糖分子。这意味着只有在血糖含量高的情况下,胰岛素才会从纳米材料中释放出来,在肝脏发挥作用并进入血液循环。换句话说,这种纳米口服胰岛素可以有效地管理血糖水平,有助于糖尿病患者避免由注射胰岛素引起的副作用,比如低血糖或体重增加。亨特表示,这也是口服胰岛素相对于注射胰岛素的关键优势。另外,亨特还指出,这种口服胰岛素具有快速作用和在15分钟内生效的特点,使得患者可以调整剂量。就安全性而言,目前的数据表明这种纳米口服胰岛素没有毒副作用。亨特表示,研究小组进行了为期100天的长期毒性研究,使用了比计划人体研究剂量高100倍的剂量,结果表明没有毒性。他们还在阶段1的模拟试验中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进行了毒性研究,没有发现任何毒性。紧随其后,研究小组进行了符合GLP认证标准的毒性研究,为临床试验做好准备。他们将与人体伦理委员会合作,验证这项技术的安全性,并开始进行剂量递增的第一阶段临床试验。根据亨特的介绍,纳米口服胰岛素的概念源自研究团队之前对量子点(将激子限制在三个空间方向上的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研究。在之前的研究中,他们发现,口服纳米材料的特殊尺寸使其能够快速通过肝脏,然后他们确认这些量子点可以用于药物输送。亨特提到,开发口服胰岛素的团队所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实现剂量反应效应、胰岛素需求成本的有效管理、快速作用以及副作用的减少。此外,他们也正面临着独特挑战,即利用单个胰岛素分子的纳米尺度封装和设计,以对血糖水平作出反应、提供胃酸保护,并在体内可降解的聚合物。为了找到最佳的胰岛素传递配方,他们已测试了超过200种聚合物外壳。消息称,Endo Axion公司计划在2025年进行口服胰岛素人体试验,该公司专注于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并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