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复发和转移率高,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严重影响。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美国估计有168,560例泌尿系统癌症病例,其中约32,590例死亡,而尿路上皮癌占据了这一数据的约50%。尽管现有的治疗方案包括基于铂的化疗和PD-1抗体的免疫治疗,但超过一半的尿路上皮癌患者对这些疗法反应不佳。因此,开发新的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 淫羊藿苷(ICA)作为淫羊藿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以及抑制肿瘤进展。2022年,基于ICA的Icaritin胶囊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用于治疗晚期无法手术的肝细胞癌,并显示出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显著效果。然而,ICA在尿路上皮癌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尤其是在调节肿瘤微环境(TME)方面。 中性粒细胞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最常见的先天免疫细胞,它们在早期肿瘤发展中通过释放活性氧(ROS)起到抗肿瘤的作用,但在晚期阶段可能促进肿瘤进展。中性粒细胞通过吞噬、脱颗粒和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Ts)来发挥其作用。NETs是由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网状结构,能够捕获和杀死微生物,但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 研究表明,NETs的升高与多种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且它们可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转移。然而,目前针对NETs的研究仍然有限,缺乏有效的NET抑制剂。因此,寻找抑制NETs的潜在靶点和药物对于推进抗肿瘤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新研究揭示ICA的潜力 近日,复旦大学华山医院泌尿外科的研究者们在《Acta Pharm Sin B》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Icaritin inhibits the
progression of urothelial cancer by suppressing PADI2-mediated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
formation”的研究,首次证明了淫羊藿苷在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和NET合成方面的显著作用。这一发现为尿路上皮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研究表明,ICA可以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中PADI2的表达,进而减少自杀性NETosis引起的NETs。这一机制不仅减轻了中性粒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还通过抑制ROS生成和MAPK信号通路抑制了肿瘤的转移。此外,ICA还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募集基因(如GM-CSF和IL-6)的转录,进一步影响了肿瘤的进展。 临床相关性与未来方向 研究者通过对临床样本的回顾性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NETs与尿路上皮癌预后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这提示了抑制中性粒细胞和NETs可能成为新的治疗策略。同时,ICA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可能具有协同效应,为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淫羊藿苷不仅能有效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NET合成,还显著降低了肿瘤的扩散和进展。这一发现为尿路上皮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尤其是在免疫治疗的背景下,ICA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讨ICA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及其机制,为改善尿路上皮癌患者的预后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