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开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纪元——谷美替尼助力METex14突变患者

开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新纪元——谷美替尼助力METex14突变患者

最近,在山东济南举行了2024年的CSCO指南大会,会议上发布了更新后的《2024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内容有许多重要更新。该药物是国产原创的一类新药,名为谷美替尼。它已被纳入相关指南,作为治疗METex14外显子跳跃突变(METex14跳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首选药物。这标志着开启了针对METex14跳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新阶段。肺癌是我国罹患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其中METex14基因突变是导致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致癌因素之一。METex14基因突变提示疾病恶化程度更高,预后更差。这部分患者对化疗、免疫疗法,甚至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治疗效果都相对有限。以往的临床研究显示,METex14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第一线化疗的中位总生存期只有6.7个月。免疫疗法对这类患者也只提升了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1.9个月。MET-TKI药物如谷美替尼的问世彻底改变了METex14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困境,显著改善了预后。古美替尼在《2024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被列为一线治疗首选,这是基于GLORY研究结果的优异表现。GLORY研究是一个非随机、开放标签、跨国多中心的II期研究计划(NCT04270591),旨在纳入已确认患有METex14基因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谷美替尼单药疗法。研究的主要目标是由盲审的独立影像评估委员会(BIRC)评估的总体客观缓解率(ORR)。研究总共招募了84位患者,79位患者被纳入有效性分析,其中包括44位初治患者和35位经治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研究结果显示:总体反应率为66%,其中初治患者反应率高达71%,经治患者也达到6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8.3个月,初治患者为15.0个月,经治患者为8.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5个月,初治患者为11.7个月,经治患者为7.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7.3个月,初治患者未达到,经治患者为16.2个月。有13位患者有基线脑转移,反应率为85%(11/13),其中5例患者的脑转移被评为靶病灶,在治疗后观察到颅内肿瘤缓解。谷美替尼在安全性方面表现良好,整体安全性良好,不会出现严重肝毒性、间质性肺病等致命的不良反应,且药物相互作用较少,使用更加安全。在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版)》时,谷美替尼被确定为唯一医保全线报销的MET-TKI[5]。这明显提升了METex14跳变NSCLC患者获得该药物的便利性,使更多患者能接受精准靶向治疗,既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又有助于患者的长期存活和生活质量。据GLORY研究表明,谷美替尼对中国METex14跳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明显改善,且安全性良好。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来自中国患者,对指导中国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谷美替尼已列入最新国家医保目录,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用药的便利性。顾美替尼被首选推荐并纳入《2024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这标志着METex14突变的NSCLC患者在靶向治疗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谷美替尼片是一种口服药物,具有全球独立知识产权,属于强效、高选择性的ME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该药于2021年9月被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2022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发的孤儿药资格认定。2022年12月17日,石药集团与海和药物签署了一份授权协议,协议约定石药集团将负责推动海益坦®(谷美替尼片)在大中华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的商业推广。双方携手合作,共同为更多患者提供健康保障。2023年3月8日,海益坦®在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附加条件批准后上市,可用于治疗患有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外显子14跳跃突变(METex14跳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成年患者。
世界首例成功治愈糖尿病手术患者33个月无需胰岛素

世界首例成功治愈糖尿病手术患者33个月无需胰岛素

首例在世界上成功实施自身再生胰岛移植治愈糖尿病手术顺利完成,该患者目前已经33个月无需胰岛素注射。根据上海科技党建网络5月7日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即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程新研究小组与海军军医大学上海长征医院的殷浩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Discovery上发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使用个性化内胚层干细胞衍生的胰岛组织,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受损的案例”。该研究人员进行的临床试验首先利用患者自身血液中的PBMC重编程成iPSC;然后培育出具有内胚层分化特异性的内胚层干细胞(Endoderm stem cell, EnSC),并以EnSC作为种子细胞在实验室内再造胰岛组织(E-islet);最终,于2021年7月19日通过皮肝门静脉介入输注移植的方式,治疗了一例曾接受肾脏移植但胰岛功能受损的2型糖尿病(T2D)患者,该患者同时伴有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这项探索性临床研究是全球首次报道成功利用干细胞来源的自体再生胰岛组织移植治愈胰岛损伤性T2D。研究数据显示,在手术后116周,E-Islet移植治疗的安全性已获初步验证。同时,在血糖控制、减少外源胰岛素的需求、脱离药物治疗,以及餐后或空腹时C肽和胰岛素分泌等关键指标方面,证实了该治疗方法的显著有效性。这次研究首次确证了干细胞来源的再生胰岛组织能够长期有效地弥补T2D患者晚期胰岛功能受损,将高血糖逆转并实现功能性治愈。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利用障碍所引起的高血糖。疾病主要包括1型、2型和妊娠糖尿病三种类型。其病因主要归结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包括胰岛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胰岛素分泌下降,或机体对胰岛素作用的不敏感,亦或两者兼具,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有效被利用和储存。部分糖尿病患者和家族存在疾病集聚的现象。另外,全球范围内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也是多种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胰岛功能受损在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症状。在其中,2型糖尿病(T2D)患者随着胰岛β细胞逐渐减少和衰退,其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减弱,导致大约30%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治疗。特别需要关注的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能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如失明、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意外、截肢、低血糖昏迷乃至死亡。自2000年埃德蒙顿计划提出以来,通过从逝者捐赠的胰腺中提取胰岛组织,并用于微创移植治疗一型和二型糖尿病患者,已取得显著的功能性治愈效果。近些年来,接受胰岛移植且在手术后5年无需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比例已经增长至60%。甚至有一个患者已经成功治愈超过20年。长期研究指出,胰岛移植有利于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糖,这有助于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功能。然而,由于供体稀缺和胰岛分离技术复杂等原因,推广工作受到了限制。因此,利用体外再造组织替代已故捐赠者的胰岛,对于治愈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需求。长征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院长殷浩教授指出,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相关科研团队成功地利用患者的PBMC血细胞重新编程为自体iPSC细胞,然后采用国际首创技术将其转化为内胚层干细胞(EnSC),也称为“种子细胞”,最终实现了体外再造胰岛组织(E-islet)。这项技术已经较为成熟,是糖尿病领域再生医学治疗的一项重要突破。研究显示,E岛移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不断改善,24小时血糖实时监控设备的数据显示TITR(在3.9~7.8 mM之间,即健康人的血糖范围)在手术前为57%,逐渐上升,在32周时恢复至99%以上;严重高血糖(> 13.9 mM)和严重低血糖(<3.9 mM)在手术后两周内完全消失;餐前和餐后的血糖变异性从手术前的5.50 mM降至32周的1.60 mM。另外,进行了严格的混合餐容忍测试 (MMTT) 后显示,手术后空腹血糖水平稳定且餐后血糖波动明显降低(从手术前最高的21.3 mM 降至第105周的9.1 mM)。与血糖数据一致的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从手术前的6.6% 下降至第113周的4.6%。同时,自第11周开始,患者完全停止外源胰岛素的使用,其他降糖药物(如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在手术后逐渐减少,并在第48周和56周成功停用。最后,手术后患者的空腹C肽水平是手术前的两倍;MMTT测试表明,餐后胰岛素和C肽分泌均显著增加,表明胰岛功能得到恢复。根据澎湃新闻报道,这项技术的第一位受益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患有25年的2型糖尿病,并发展为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尿毒症)。他在2017年6月患上终末期糖尿病肾病并接受了肾移植手术。然而,由于他的胰岛功能接近衰竭,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多次,因此未来存在极高的糖尿病严重并发症风险。2021年7月19日,在上海长征医院进行了自体再生胰岛移植治疗。手术后第11周即能完全停用外源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拜糖平、二甲双胍)也在术后逐步减少,并在第48周和56周停用,目前已经33个月没有使用胰岛素。殷浩表示,随后该患者在空腹和餐后的C肽等关键参数在手术前明显提高,证实胰岛功能成功恢复;而肾功能等随访指标均维持在正常范围,暗示该疗法有助于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总的来看,这是国际上首次运用自体来源胰岛治疗胰岛功能受损的T2D患者的人体组织替代疗法。长征医院透露,不仅治愈了首例严重2型糖尿病患者,上述团队还成功地对多名患有脆性1型糖尿病的病人进行了治疗。殷浩指出,未来团队将专注于从干细胞中获取再生胰岛组织,进一步研究开发无需免疫抑制的“通用型”再生胰岛组织,为长期依赖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愈方法。
绿叶制药任命梁怡为首席运营官,推动战略发展和产品上市

绿叶制药任命梁怡为首席运营官,推动战略发展和产品上市

绿叶制药在5月6日宣布,梁怡被任命为首席运营官。他将全面负责集团的战略发展、产品线管理、市场规划以及新产品上市策略等管理工作,同时协同支持该公司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业务发展。梁怡在4月30日前已辞去再鼎医药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和总裁职务。先声药业前首席运营官、高级副总裁朱彤已经接替梁怡成为再鼎医药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梁怡持有复旦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在肿瘤治疗领域拥有长达24年的市场营销经验。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罗氏公司,他在那里工作了13年,期间担任了多个商业运营管理职位。在罗氏公司,他最后的职位是香港肿瘤事业部总监。后来,他还曾在雅培公司出任中国商业运营总监,以及在百时美施贵宝公司担任中国肿瘤事业部副总裁。梁怡于2014年6月加入阿斯利康,担任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兼肿瘤事业部负责人。在任期内,他扩大了团队规模,并引入了以患者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促使泰瑞沙等多个产品成功上市。2018年6月,梁怡离开阿斯利康,加盟再鼎医药担任首席商务官和大中华区总裁。同年,再鼎医药迎来了商业化的起步之年,首个产品乐®也在香港上市。梁怡加入后,积极构建商业团队,并推动多款产品成功获得上市许可。截至2023年底,再鼎医药的商业化产品已达到5款。收获创新成果的时期专注培养商业技能梁怡最近开始在绿叶制药工作,这家公司创立已有近30年历史,在市场上有超过30种产品,涵盖了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消化与代谢等不同治疗领域。近年来,绿叶制药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重要资源,正在逐渐看到成果的收获。根据2023年的全年财务数据显示,绿叶制药全年的营业收入达到61.43亿元,同比增长2.7%;产品销售收入约为5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在不同的治疗领域中,肿瘤产品的销售收入大约是19.2亿元,同比增长了26.3%。中枢神经系统(CNS)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13.9亿元,同比增长了14.8%。心血管产品的销售收入约为16.9亿元,同比增长了10.8%。绿叶制药目前有35个研发项目处于不同阶段,其中包括17个肿瘤治疗产品、12个中枢神经系统治疗产品和6个其他治疗产品。此外,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还有12个产品正在不同的开发阶段。绿叶制药在公布业绩的同时宣布,未来将积极推动核心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出色上市和商业化运营。梁怡的加入也为绿叶制药带来了更丰富的商业实践经验。
glecirasib二期试验结果公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缓解率47.9%

glecirasib二期试验结果公布,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缓解率47.9%

2024年5月6日,加科思药业宣布他们的抑制KRAS G12C的药物glecirasib(JAB-21822)已成功向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药品审评中心(CDE)递交了新药上市申请(NDA),该药物旨在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这些患者具有KRAS G12C突变的二线及以上治疗需求。这份NDA的提交基于在中国进行的第二阶段注册性临床试验(NCT05276726)的数据。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glecirasib单药治疗KRAS G12C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注册性临床试验的结果将于2024年4月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的全体系列(ASCO Plenary Series)以及6月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教育专场(Education Session)中正式公布。2024年4月,ASCO Plenary Series公布的glecirasib二期注册性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使用该药作为二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为47.9%(56/117)。其中,有4例患者完全缓解(CR),36例患者肿瘤缩小超过50%,疾病控制率达86.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8.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3.6个月。缓解持续时间中位数数据尚不确定,但6个月和12个月的持续缓解比例分别为73.6%和56.6%。2022年12月,glecirasib因疗效好且安全性高,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认定为可用于KRAS G12C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二线及以上治疗的突破性治疗药物。另外,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展多项针对glecirasib单药和联合用药的研究,其中包括与SHP2抑制剂JAB-3312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与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结直肠癌,以及针对胰腺癌的注册性临床试验等。有关Glecirasib的信息Glecirasib(JAB-21822)是由加科思自主研发的KRAS G12C抑制剂。目前,加科思已在中国、美国以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展开了针对晚期实体瘤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这些试验包括在中国进行的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关键性临床试验,用作一线疗法治疗STK11共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与SHP2抑制剂JAB-3312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glecirasib与西妥昔单抗联合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以及作为单药治疗胰腺癌的注册性临床研究。胰腺癌适应症已被美国认定为孤儿药物,并且已在中国获得了突破性治疗药物的认定。
复宏汉霖新药获FDA批准,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进入新阶段

复宏汉霖新药获FDA批准,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进入新阶段

2024年5月6日,复宏汉霖宣布,公司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可以开始进行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的新药申请(IND),这个新药叫做HLX22,是一种创新型抗HER2单抗。这种药预计将用于与曲妥珠单抗和化疗联合治疗HER2阳性晚期胃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尚未有其他类似针对HER2阳性胃癌治疗的双靶向药物获得批准上市。迄今为止,胃癌/胃食道连接部(G/GEJ)癌仍然是一个全球性重大健康问题。根据全球GLOBOCAN数据显示,2022年约有100万例新发病例。大多数G/GEJ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晚期,总体预后不佳,5年生存率仅为6%,其中HER2阳性患者占比约12%-23%,且其预后较HER2阴性患者更差。目前,对于HER2阳性的局部晚期/转移性G/GEJ患者,一线标准治疗为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针对PD-L1阳性(PD-L1 CPS≥1)患者,一些指南也推荐进一步叠加联合免疫治疗,但持续疗效和预后仍有待进一步改善。HLX22是一种靶向HER2的创新型单克隆抗体,由复宏汉霖公司许可引进并后续自主研发。与曲妥珠单抗相似,HLX22可以与HER2的亚结构域IV结合,但结合位点不同,使得HLX22和曲妥珠单抗能够同时结合HER2,从而产生更强的HER2受体阻断效果。临床前研究显示,HLX22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可以抑制EGF和HRG1诱导的细胞增殖,增强抗肿瘤活性。之前针对HER2过表达的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显示,HLX22在患者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2024年1月,在ASCO GI会议上发布的数据显示,将HLX22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HER2阳性胃癌可以提高一线治疗的生存期和抗肿瘤反应,并且安全可控。未来,我们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患者为核心,专注于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积极研究优化HER2阳性肿瘤的联合治疗方案,并推动HLX22在更多国际临床试验中注册,以使更多患者受益。
肠道中的自然化合物可减少炎症和消化问题的症状

肠道中的自然化合物可减少炎症和消化问题的症状

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肠道中存在的一种自然化合物,可以减少炎症和其他消化问题的症状。他们发现这种效果是通过该化合物与一种重要但知之甚少的核受体结合实现的。肠道中的微生物包含细菌,这些细菌会生成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我们以消化残渣为食物时的副产品。这些化合物可以与核受体结合,有助于转录DNA,产生蛋白质和非编码RNA片段。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确定可用于调节受体的微生物副产物,来发掘它们治疗疾病的潜力。这项研究最近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刊登。汽车在调控肝脏内异物(包括药物)的分解、吸收和清除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与肠道炎症有密切关联。亨利·克劳斯指出:“CAR研究的挑战之一是,目前没有一种化合物可以同时与人类和小鼠版本的受体结合,而后者在进行人体测试之前的研究和疾病建模是必不可少的。”这项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是唐纳利中心和特默蒂医学院的分子遗传学教授。他表示:“之前的工作都专注于开发具有强大结合和激活能力的分子,但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合成调节剂过度激活受体,进而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发现的天然化合物则没有这个问题。”在代谢产物筛选中发现了二种化合物,分别为二吲哚基甲烷 (DIM) 和二吲哚基乙烷 (DIE)。虽然 DIM 之前已在人类肠道中检测到,但是 DIE 却尚未被发现。这项研究首次在人体微生物群中检测到 DIE。这两种化合物可以影响人和小鼠肝脏中的CAR。研究表明它们与一种名为CITCO的人工合成CAR调节剂的效果相吻合。CAR 受体调节研究的一个潜在发现是,这些化合物对小鼠体内不会引起不良反应,如肝脏增大。因此,DIM 和 DIE 可以被用来研究小鼠 CAR 受体的功能和调控,之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人类身上。“在糖尿病、脂肪肝和小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身上,这个受体发挥作用,”刘表示。“我们可以利用人类肠道中已存在的两种天然化合物来治疗这些疾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研究院、美国癌症协会、加拿大健康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委员会,以及新前沿研究基金的资助。
饮食与衰老:高脂肪饮食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关系

饮食与衰老:高脂肪饮食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的关系

最近刊登在《老年神经生物学》期刊上的研究表明,与独自老化相比,高脂肪饮食可能会导致老年人记忆力减退。饮食与衰老深加工的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尽管它们高能量但低营养。然而,随着食品消费量的增加,导致肥胖、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疾病都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危险因素。肥胖还会引发焦虑、抑郁、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低下和学习障碍,因此与体重指数正常的人相比,这些人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肥胖会导致神经炎症,并与神经衰退和认知障碍相关。研究表明,摄入高脂肪饮食后一周内就可能引发炎症性神经元损伤,甚至在体重增加之前就会发生。高脂肪的饮食会引发肥胖,并导致下丘脑发炎,这是一种重要的内分泌腺。这进而会导致啮齿类动物的饮食失调和体重增加。摄入高脂肪和糖也会刺激海马的炎症,进而导致实验中记忆力和空间定位能力的丧失。认知能力下降时,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微胶质细胞是与炎症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大脑细胞中最丰富的类型。之前的研究表明,即使短暂进行高脂肪饮食,也会引起啮齿动物的神经胶质增生,在这一过程中星形胶质细胞和微胶质细胞会增殖,最终导致神经元的受损。尽管在暴露结束后通常会自行恢复,但长期的暴露会导致持续的神经胶质增生。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认知障碍往往会出现,同时神经炎症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胶质细胞会对免疫刺激过度反应,包括老年人摄入高脂肪。老年人摄入高脂肪饮食会引发过度活跃的小胶质细胞,进而对认知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而在年轻人群中却未观察到此现象。这种不良影响可能导致老年人更易患上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认知缺陷。发现衰老和肥胖引发认知障碍的共同机制表明,有可能这种神经系统事件因高脂饮食在衰老过程中的影响而加剧。然而,先前的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肥胖者患认知障碍的风险较低。发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让本研究的作者开始研究小胶质细胞在老年人暴露于高脂肪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时如何影响认知变化。有什么研究结果?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给雌性老鼠喂食高脂肪和高糖饮食(HFSD)八周,然后观察其大脑内的小胶质细胞和炎症标记物的表达情况。研究人员推测,与衰老有关的认知障碍可能会因小胶质细胞的变化而恶化。因此,与正常饮食的大鼠相比,摄入高脂高糖饮食的大鼠体重上升速度更快。老年大鼠在两周内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而摄入高脂高糖饮食的年轻大鼠则在六周内显示出明显的不同。老年大鼠的脂肪含量增加也比年轻大鼠更为显著。然而,八周时两组的脂肪含量都明显增加。在高脂饮食组和老龄组中,体重的减少和脂肪含量存在负相关关系。高脂饮食会导致外周炎症,细胞因子 IL-1β的水平升高表明了这一点;然而,在老化过程中并未观察到这种影响。老化与下丘脑和海马中的微胶质细胞表达增加有关,与普通饮食相比,将高脂高糖饮食喂养给大鼠时,微胶质细胞表达并没有显著增加。老年大鼠的微胶质细胞复杂性减弱。老年的老鼠和接受HFSD饮食的老鼠的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老年老鼠的神经元更新速度也下降,但未观察到与HFSD有关。野外探索测试也显示出活动减少,焦虑行为增加。识别和记忆能力,或者辨识新物体和熟悉物体的技能,会随着HFSD的老化和消耗而变差;然而,HFSD并没有加速衰老的进程。有趣的是,并没有证据显示存在促炎反应。这些研究结果表明,HFSD引发的外周促炎反应与衰老过程中出现的中枢促炎反应(或至少激活的)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脱节。这些观察结果促使科学家有选择性地减少 Cx3cr1-Dtr 基因植入到大鼠模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然而,结果并没有显示出差异。结论根据我们的数据显示,不仅仅是急性小胶质细胞贡献,还有其他机制在老化和高脂饮食相关的记忆功能障碍中扮演作用。老化和 HFSD 可能会导致认知缺陷和焦虑,造成大鼠行为的影响。尽管小胶质细胞耗尽,但这些问题并不能得到解决。相反,尽管在多个大脑区域都会观察到与老化相关的神经胶质增生,但行为可能仍保持正常。因此,小胶质细胞可能不是导致衰老和HFSD认知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该考虑其它因素,以更全面地理解与衰老相关的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衰老后的大脑可能存在促炎症环境。此外,已有研究表明,外周T细胞的消耗可能与老年人饮食所导致的记忆丧失有关,因为减少这些细胞可以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这种损害。食物不良(如高脂高糖饮食)会迅速引起胶质细胞的反应,所以晚期移除这些细胞也许不会奏效。目前的研究测试或许无法准确确定这种饮食对记忆力表现的影响。
虚拟现实:重度抑郁症治疗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虚拟现实:重度抑郁症治疗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一项最新研究在《JMIR心理健康》期刊上公布,揭示了虚拟现实(VR)在治疗重度抑郁症(MDD)方面的潜力。由斯坦福大学Margot Paul博士及其团队领导的这项研究称为“探讨扩展现实增强行为激活对成年重度抑郁症患者的疗效: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扩展现实(XR)增强行为激活的有效性(XR-BA)有望缓解抑郁症症状。情感性抑郁症(MDD)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接受具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对许多人来说仍具挑战性。传统治疗方法通常会遇到困难,因此研究人员正在寻求创新性解决方案。XR技术(包括虚拟现实)涵盖各种沉浸式技术,涉及将物理与数字世界融合的计算机生成环境。这项研究利用XR技术的沉浸力量,探索XR-BA作为治疗MDD潜在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保罗博士和他的团队开展了一项针对 26 名接受远程护理的重度抑郁症门诊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中使用了 VR Meta Quest 2 头戴设备,让参与者参与模拟的愉快或熟练活动,比如玩虚拟现实棋盘游戏、解谜题、跳舞听音乐,以及独自或与朋友一起玩迷你高尔夫。尽管参与者表示使用头戴设备有一定的学习曲线,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认为体验变得更加愉快和实用。远程医疗提供的结果与传统的行为激活类似。根据对患者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的测量,XR-BA 和传统的行为激活都对减轻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有显著作用。此外,研究结果显示,由于技术的新颖性和对心理健康治疗的潜在信念,XR-BA 组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更高的期望效应或安慰剂反应。这项研究强调了虚拟现实(尤其是扩展实境技术)有可能通过模拟传统疗法的效果,彻底改变抑郁症治疗的前景。这种前景很有希望,可以提升治疗效果,解决接受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心理障碍,并有望扩大对受影响个体的护理范围。另外,对扩展实境技术放大安慰效应的研究表明,技术辅助心理健康治疗可能会有革命性的变化。
新研究揭示:IgG是导致衰老的关键因素

新研究揭示:IgG是导致衰老的关键因素

研究结果指出,IgG可能是导致机体衰老的主要原因,在未来为科学家们开发新的方法来恢复机体新陈代谢健康提供了新思路和研究基础。老化是一个影响每个人的特殊现象,也是人类生命周期的自然组成部分。然而,常常会导致焦虑。这些情绪与老化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紧密相关,综合起来会缩短寿命,减少健康活跃的岁月,降低个体生活质量。为了缓解衰老带来的不良影响,最近在国际期刊Cell Metabolism上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其标题是“免疫球蛋白G(IgG)是促进脂肪组织纤维化和代谢衰退的衰老因子”。这项研究报告由中国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完成,揭示了IgG在人体衰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为抗衰老研究带来了新的观点和希望。研究员强强表示,这项研究的重要性是双重的。首先,它揭示了高水平的IgG可能会成为促使机体衰老的驱动因素。其次,与衰老有关的IgG在个体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在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并且在早期成年阶段就会发生。因此,研究人员不仅仅确认了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且指出这种自然现象在人类寿命中会相对较早地出现,这可能会促使研究人员更好地监测患者,并通过早期干预和预防措施来延长机体的健康寿命。正如研究人员在文章中指出的,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衰老的结果,但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将致力于寻找引起衰老的“原因”,进行创新性研究。衰老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机体代谢的明显减退,因此保持良好的代谢对于维持高质量的生活和健康的机体功能至关重要,可助于延缓衰老过程。近期研究发现,IgG对机体衰老有推动作用,过量的IgG在白色脂肪组织中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如纤维化、炎症和胰岛素抵抗等,进而加速衰老过程,与不良健康状况相关。研究表明,限制热量摄入可防止、减缓甚至消除脂肪组织中IgG的过度积聚,有助于维持脂肪组织功能,延缓全身代谢健康的降解。研究人员研究了人类和小鼠的脂肪组织,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IgG浓度也在增加。虽然这是对衰老机制理解的重要进展,科学家们并未止步。他们正努力深入探索,试图揭示IgG如何调节衰老和代谢退化的具体机制,并测试干预方法。他们旨在通过调节IgG水平,揭开减缓衰老、恢复代谢健康之秘密。总的来看,研究显示IgG可能在机体衰老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为未来科学家开发新策略恢复机体代谢健康提供新思路和研究基础。
羿尊生物CNK-UT002细胞注射液通过IND申请,助力肿瘤治疗突破

羿尊生物CNK-UT002细胞注射液通过IND申请,助力肿瘤治疗突破

2024年5月1日,羿尊生物自主研发的CNK-UT002细胞注射液已成功提交IND申请,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受理,受理号为CXSL2400284。这是国内首个通过受理的通用型实体瘤细胞疗法。CNK-UT002细胞注射液是由羿尊生物自主研发的,采用了CNK-UT技术。此技术是整合了CNK-T和U-T两大平台技术的一种通用型细胞技术。该技术通过对健康供者的T细胞进行基因编辑改造,使其获得NK细胞的识别功能和T细胞的激活打击能力。这样的细胞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治疗肿瘤。同一种CNK-UT细胞药物可以有效地杀伤肝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肾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羿尊生物计划规划未来1-2年,推动多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并在中美市场进行临床研究并提交申报,同时推动技术平台的优化升级,促进临床应用和国际合作。细胞疗法作为下一代肿瘤治疗药物的发展方向,预计未来十年国内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CNK-UT是一种创新通用型细胞药物,将为各种实体瘤、血液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带来高度临床益处、经济负担轻、现货可获得的细胞治疗新选择。刘凌峰博士,羿尊生物的创始人、CEO和CSO,表示:“羿尊生物自主研发的CNK-UT002细胞注射液已被国家药监局接受IND申请,成为国内首个通过IND申请的通用实体瘤细胞疗法,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这是羿尊生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新征程的开端。羿尊生物将加快推进CNK-UT细胞平台技术的临床研究和改进,尽早实现细胞治疗实体瘤的临床突破,并将成为国际一流的创新型工业级细胞制药企业。我们坚定信心,勇往直前,实现细胞药物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制备,推动通用型细胞药物的大规模临床应用,为全球绝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关于羿尊生物羿尊生物是一家新兴的细胞治疗企业,拥有多项世界领先的原创平台技术,专注于实体肿瘤治疗和异体细胞通用技术。自2018年创立以来,公司秉承“改写细胞密码,赋予生命新生”使命,致力于满足临床需求,坚持创新,持续提升技术水平,不断取得临床突破,开展多项技术平台的研发和临床验证。公司已成功构建了CNK-T、VAC-T和UT等三大核心技术平台,并初步证实CNK-UT在晚期肝癌和神经母细胞瘤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公司目前拥有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并入选杭州滨江高新区“5050计划”重点培育项目,被认定为2023年和2024年杭州潜在独角兽企业。羿尊生物的创始人是免疫治疗领域杰出的学者刘凌峰博士。他曾在美国弗莱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工作,参与过CAR-T细胞治疗技术的开发和临床研究,获得多项国际专利,授权给了美国第一家在Nasdaq上市的细胞治疗企业Juno Therapeutics。该公司的科学顾问团队成员来自世界顶尖的科研机构,包括美国弗莱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美国希望之城和美国西北血液中心。羿尊生物目前已经与多家医疗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华山医院福建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这些合作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合作领域。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4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