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科普频道为您普及常见疾病症状、病因,介绍医院治疗费用,指导各科室挂号流程,让大众全面了解疾病相关的重要信息。
南京胖哥自曝初诊患PTSD,了解PTSD定义与有效治疗方法

南京胖哥自曝初诊患PTSD,了解PTSD定义与有效治疗方法

PTSD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的简称,是一种发生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的精神障碍。这些创伤事件包括战争、性侵、自然灾害、严重车祸等。近期,@南京胖哥QSC 邱绍春发布一条朋友圈:“抑郁不可怕,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才可怕”。经记者询问,南京胖哥称是因为许多问题堆积在一起,导致自己患病,目前是初诊结果,诊断尚未结束。通过以上热点,小编将介绍PTSD的基本概念、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康复过程,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一、PTSD的基本概念PTSD是一种在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创伤事件后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些创伤事件可能包括战争、性侵、自然灾害、严重车祸等。PTSD的症状可能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困扰,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二、PTSD的症状PTSD的主要症状可以分为四大类:1. 反复体验:患者会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可能导致 flashback、噩梦或白日梦等现象。2. 过度警觉:患者可能对周围环境过于敏感,容易受到惊吓。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易醒等睡眠问题。3. 避免行为:患者可能避免提及或参与与创伤事件有关的 activities、 places 或 people。这种避免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出现功能障碍。4. 情感麻木:患者可能对身边的人和事失去兴趣,情感变得淡漠。此外,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三、PTSD的治疗方法治疗PTSD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和联合治疗等。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曝露疗法(ET)和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等。这些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重新审视和处理创伤事件,改变他们对事件的恐惧和困扰。2. 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和心境稳定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减缓PTSD症状的严重程度。3. 支持性治疗:通过情感支持和倾听患者的痛苦来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4. 联合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四、PTSD的康复过程PTSD的康复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和耐心。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治疗和康复。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PTSD的知识,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到此本文结束,希望“南京胖哥自曝初诊患PTSD,了解PTSD定义与有效治疗方法”这篇文章能够使大家通过了解PTSD的症状、治疗方法以及康复过程,从而更好地识别和帮助受到PTSD困扰的人们。让关爱和理解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共同迈向健康的生活。
揭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机制,有望治疗脂肪肝

揭示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机制,有望治疗脂肪肝

一个健康的肝脏有利于过滤全身血液、降解有毒物质并促进脂肪消化。肝脏受损时会生成胶原蛋白以修复受损细胞。但当脂肪过度积累引发慢性炎症时,肝脏会产生过多胶原蛋白,造成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MASH)。MASH在晚期可能导致肝硬化、肝癌和与肝脏有关的死亡风险。在肝脏中制造胶原蛋白的细胞被称为肝星状细胞(HSC)。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揭示了这些细胞的激活机制。他们在细胞核中发现了一个包括三部分的信号通路,这个通路采用了一种互为控制的模式。在一个健康的肝脏中,一个分子会抑制另一个分子,而另一个分子则会抑制刺激产生胶原蛋白的基因的分子。MASH 会减小第一个分子的作用,从而消除对第二和第三个分子的抑制,从而促进胶原蛋白的生成。科学家们在发现了信号通路后,设计了一小段RNA,用以验证该通路的作用是否符合他们的设想。这种称为反义寡核苷酸(ASO)的RNA非常高效,不仅验证了该通路的可行性,还可以预防肝脏纤维化。它在肝脏中抑制胶原蛋白的过度生成,不会导致任何副作用。目前,科学家们正与多家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商讨将ASO作为治疗药物的许可事宜。
阿司匹林助免疫监视,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扩散疾病

阿司匹林助免疫监视,预防结直肠癌患者扩散疾病

研究显示,阿司匹林有助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监测和定位癌细胞。长期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助于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最新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可能通过提升人体对癌细胞的免疫反应的特定方面来发挥这种保护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已由Wiley在线发表在美国癌症协会同行评审期刊《CANCER》上。为了研究阿司匹林(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对结直肠癌的影响,意大利的研究人员收集了2015年至2019年期间238名接受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的组织样本,其中12%使用了阿司匹林。这些患者参与了直肠腺癌治疗(IMMUNOREACT 8)多中心观察研究的METACCRE部分。该研究由意大利癌症协会(AIRC)资助,在帕多瓦大学医院进行。与不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的组织样本显示,癌症向淋巴结扩散的程度较低,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的程度较高。通过实验室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分析,发现暴露于阿司匹林的细胞会导致一种名为CD80的蛋白质在某些免疫细胞上表达增加,从而增强了细胞对其他免疫细胞存在肿瘤相关蛋白质的警告。研究人员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服用阿司匹林的健康直肠组织中CD80的表达较高,这进一步支持了阿司匹林具有促进免疫监视的作用的发现。
新研究揭示亚洲BRCA基因突变患者乳腺癌卵巢癌风险

新研究揭示亚洲BRCA基因突变患者乳腺癌卵巢癌风险

来自马来西亚诺丁汉大学校区、新加坡国家癌症中心(NCCS)、马来西亚癌症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 Singapore)、马来西亚大学、以及剑桥大学的一支由临床医生和科学家组成的*STAR团队,在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GIS)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下,对亚洲人群中携带BRCA1和BRCA2(乳腺癌基因1和2)的个体进行了迄今规模最大的研究。通过对该群体进行精准的乳腺癌和卵巢癌风险评估,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有望更好地指导亚洲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治疗管理。新加坡女性最常见和主要的癌症死因是乳腺癌,卵巢癌在同类中排名第六。根据新加坡国家精准医学计划的一项研究,2022年显示,每150人中大约有1人携带与乳腺癌和卵巢癌遗传相关的基因突变。全球估计表明,3-5%的乳腺癌和10-15%的卵巢癌是由这些基因突变所致。BRCA1和BRCA2基因是最常见的遗传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基因,携带者患这些癌症的风险较高。然而,目前对于BRCA1和BRCA2携带者的大规模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血统的人群中。考虑到其他基因和生活方式因素可能会影响BRCA携带者罹患癌症的风险,而这些因素在亚洲人和欧洲人之间存在不同,因此亚洲BRCA携带者的癌症风险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亚洲BRCA1和BRCA2携带者的临床管理仍有待改进,因为迄今为止只开展了4项规模较小的研究。需要更多资讯来指导对亚洲BRCA1和BRCA2携带者的积极监护和监测。为了满足紧急的临床需求,一个由临床医生、科学家、遗传咨询师和研究员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对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572个BRCA1和BRCA2突变家族的临床数据展开研究。这些家庭成员的年龄介于20岁至79岁之间,涵盖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在1,121名BRCA1携带者中,分别有144人和65人被诊断患有乳腺癌和卵巢癌。在1,275名BRCA2携带者中,152人患有乳腺癌,19人患有卵巢癌。统计分析被用来评估携带者罹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风险,并根据种族、地点和出生年代进行对比。主要发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患有乳腺癌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尤其是在1960年后出生的人中增幅最大。这种增加可能是由城市化和生殖模式的变化导致的。研究估计各种族的乳腺癌发病率在55岁时达到最高水平,之后呈下降趋势。该研究还指出,新加坡的BRCA1和BRCA2基因携带者患癌症的风险与西方人群相似。图中的蓝线、蓝色圆圈和蓝色方块分别表示美国的亚洲人、马来西亚华人和新加坡华人的患病累积风险;而橙色线、橙色圆圈和橙色方块则代表英国的亚洲人、马来西亚印度人和新加坡印度人,分别。新加坡华人患乳腺癌和卵巢癌的 BRCA1 和 BRCA2 携带者累积风险与美国亚裔相似(美国东亚人的 37%),但高于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印度裔 BRCA1 和 BRCA2 携带者的累积风险与英国亚裔相近(英国南亚人的 47%),但高于马来西亚印度裔。临床管理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为估计亚洲携带者的癌症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框架,为该人群的临床管理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法。JAMA肿瘤学杂志2024年2月号的一篇社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更便捷、更经济地鉴别BRCA1和BRCA2携带者,并因此可以实施依赖于全国癌症综合网络纲要的癌症风险管理策略(由美国33个癌症中心联盟成员组成)。该策略包括在25岁时进行临床乳房检查和乳房核磁共振造影,30岁时进行乳房X光检查,以及采取降低风险的手术和治疗干预措施。同时,同一期内,有一项针对北美和欧洲2488名女性的研究表明,BRCA1携带者接受核磁共振监测显著降低了乳腺癌死亡率,与不进行核磁共振监测相比。另一项针对4332名BRCA1或BRCA2携带者女性的研究显示,卵巢切除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BRCA1和BRCA2基因携带者的早期干预措施包括根据个体在最早及最可治疗的阶段评估患癌风险并进行筛查选择,同时采取降低风险的手段,例如药物干预(如抗雌激素治疗、地西泮等)和预防性手术(如乳腺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以及卵巢切除术)。
首次发现:成熟大脑神经元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首次发现:成熟大脑神经元可重新进入细胞周期

最近在《PLOS Biolog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并描述了再进入细胞周期过程中非常罕见的成熟大脑神经元。具体来说,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可重复且稳健的方法,可以鉴别这些细胞,它们的分子特性以及细胞命运,进而为它们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洞察。对于终末分化的神经元,我们了解到多少?终末分化(TD)神经元是一种成熟功能的有丝分裂细胞。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这些细胞已经进入了非循环、稳定状态,虽然保留了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的机制,但是无法逆转地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然而,近期对神经元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显示,这些细胞的数量非常有限,可能会重新进行类似细胞分裂的过程。这一发现或许会为了解 TD 神经元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提供新的视角,尤其是在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比如阿尔茨海默病 (AD))的情况下。至今,还没有关于TD神经元完整的有丝分裂过程的报道。但是,在发病较晚的AD患者中,发现TD神经元的数量不断增加,这凸显了深入了解TD神经元形成和功能的重要性。目前仍然存在对TD神经元进行一致、可靠和可重复检测与表征的方法不足的问题,这阻碍了对其病理学和功能作用的研究。目前的研究方法包括对老年人进行组织学和大规模转录组分析。然而,由于观察到这些细胞在大脑中位置的随机性以及它们最小的群体规模,这引发了对于保持强健的新方法的需求,无论是大脑位置还是TD神经元的浓度如何。此外,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开发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与年龄相关的神经元退化疾病的新型治疗干预措施。关于该研究这项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转录组学和小鼠模型系统相结合,鉴定与TD神经元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相关的基因。利用细胞命运轨迹分析来揭示TD神经元的形成和演化关系,并进行AD患者与健康对照群体之间差异基因表达研究,以详细阐述TD神经元发病机制和表型多样性。研究数据来源于 Synapse.org 和 GEO Omnibus 这两个在线转录组存储库,涵盖了来自四个独立研究的数据。这些数据集包括了 AD 和正常大脑的单细胞核糖核酸测序 (snRNA-seq) 记录。利用细胞周期评分、InferCNV 拷贝数检测和亚簇特异性标记物识别分析,来辨认患有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者所特有的神经元基因,特别是那些与晚期衰老(LS)神经元相关的基因。接着运用Monocle 2.0 算法进行细胞命运轨迹分析和细胞间通讯分析,以揭示这些经过细胞周期折返的神经元的起源和最终命运。对C57BL/6J实验鼠进行了大脑切除,以验证当前方法能否稳定且一致地辨识新的非人类数据集中的细胞周期折返神经元。通过免疫染色和基于组织学的数据量化测定来确认观察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突出了一种新型神经元生命周期回路检测和描述方法的发展,该方法在多个现有人类数据集和非人类神经模型中表现稳健。相较于传统的细胞学方法,这种方法更易于复制且可信赖。此外,目前的方法允许通过观察简单脑组织的基因表达水平和拷贝数变异(CNV)来研究所有神经元的“细胞周期状态”。研究人员还发现,细胞逆转是导致神经元衰老的可能直接原因。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在患重度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中,这些细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综上所述,这些研究成果为未来的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途径,以便研究 TD 神经元的病理学以及其在正常大脑功能中可能的作用。
CRISPR技术在抗菌素耐药性中的应用

CRISPR技术在抗菌素耐药性中的应用

在一篇新的研究综述中,布拉格查尔斯大学医学院和比尔森大学医院微生物学系的助理教授 Ibrahim Bitar 将介绍CRISP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原理,探讨其在应对抗菌素耐药性方面的应用。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成簇的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基因(Cas)被广泛发现在很多细菌的基因组中,用于抵御质粒和病毒等外来入侵者。CRISPR阵列是由重复出现的短序列组成,每个序列是从曾侵入宿主的核酸序列中完全匹配而来的。CRISPR 序列伴随着 4-10 个 CRISPR 相关基因(cas),这些基因高度保守,编码 Cas 蛋白。根据 CRISPR 阵列中保存的免疫记忆,Cas 蛋白在原核生物(细菌)中进行适应性免疫。CRISPR/Cas 系统将来自质粒和病毒等入侵者的一小段外源 DNA 整合到它们的直接重复序列中,并在未来的入侵过程中识别并降解相同的外部 DNA 元件。由于CRISPR/Cas系统长时间整合入侵病原体的DNA序列,基因型可用于跟踪分离株的克隆性和来源,并确定它们为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包括地理位置)的菌株群体。这些环境条件可以是社区或医院环境,并最终扩展到追踪影响人类社会的致病细菌。CRISPR/Cas系统有潜力开发抗菌剂:通过引入特异性crRNA,可以有效并有选择性地灭杀目标细菌。鉴于缺乏有效抗击多重耐药(MDR)感染的药物,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替代方法,避免长期研发新抗菌药物可能需要数十年的过程。因此,CRISPR/Cas系统的选择性抗菌药物概念于2014年首次被提出和验证。载体编码Cas9和引导RNA针对特定细菌菌株/物种的基因组位点可以通过噬菌体或转化细菌递送到目标细菌。理论上,经过工程改造的CRISPR/Cas系统传递可以特异地清除目标细菌,但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尽管这些系统看似是针对操纵/干预的目标,但所有细菌都经多种途径的调节,以确保对进程保持控制。因此,利用该系统作为抗菌剂仍然面临几个重要挑战。绝大多数法子须得涉及共轭递送系统;该载体由无毒试验室细菌株承载,这些细菌应透过接合共享载体/质粒。接合程序是细菌自然发生的过程,导致细菌间(包括其他物种)共享质粒。共轭(成功传递)细菌在总细菌群体中所占的比例直接关系到重新敏化效率。该过程受几个复杂途径所控制。微生物也有自己的内置抗CRISPR系统,可以修复CRISPR-Cas系统带来的任何损伤。微生物通常在细菌基因组的防御岛中拥有防御系统,用以保护自身免受外源DNA的攻击。例如,acr基因经常与其他宿主防御功能的拮抗因子聚集在一起,以作为质粒转移系统的抑制物。专家们推测,移动遗传元件在这些“反防御”岛上制定自己的反制策略。
国内新药研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药企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国内新药研发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药企研发投入大幅增加

近些年来,在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国内新药研发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药企对研发的投入不断增加。据药智头条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间,中国上市药企研发投入最多的50家企业总投入由371.6亿元增加至84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2.7%。(点击查看:近五年药企研发投入TOP50公布:复合增长率22.7%,百济总投入400亿,恒瑞、复星…)2023年,这个数字继续上升,前50家制药公司投入研发资金已达到883亿元。然而,在此之前,很少有公司减少了研发投入,但到了2023年,有19家制药公司(占38%)减少了研发支出,包括领先的公司如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和黄医药以及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继续大举投入资金。2023年,百济神州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7.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8亿),位居第一,且远远领先排名第二的恒瑞医药(61.5亿元)。2018年至2022年,百济神州总共用于研发投入超过了400亿元。到了2023年,百济神州继续大力投入研发领域,投入增长了8%,达到128亿元。财报显示,这一增长主要源于对新技术平台和药物模式的投资,以促进临床前项目向临床阶段推进,以及将早期临床项目推向后期发展阶段。当然,百济神州也不负众望,2023年全年总营收达24.59亿美元,同比增长73.65%,其中产品收入达21.90亿美元,同比增长75.54%。核心产品BTK抑制剂百悦泽(泽布替尼)的销售额实现突破,成为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2023年12月,美国FDA批准泽布替尼说明书更新,包含与伊布替尼治疗R/RCLL的优效性结果比较,预计泽布替尼在2024年的销售额将进一步增长。2024年第一季度,百济神州成功在美国申请获批了第二种创新药物,这款PD-1单抗叫做替雷利珠单抗(在中文市场名为百泽安,在英文市场名为TEVIMBRA),获批用于治疗成年患者过去接受过系统化疗(不含PD-1/L1抑制剂)后不能进行手术切除或有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另外,替雷利珠单抗首次用于治疗不可切除、复发、晚期局部或转移性ESCC患者的PDUFA日期定在2024年7月。据悉,今年中国、日本、欧洲药监等市场也可能会有进一步好消息公布。替雷利珠单抗有望成为百济神州的第二个“十亿美元分子”。此外,竟有31家公司在研发投入前50榜单中保持增长,如长春高新、人福医药、华东医药、荣昌生物、天士力、康缘药业、神州细胞、百奥泰、恩华药业、翰森制药、科伦博泰、石药集团、智飞生物、华润三九等,其投入增长率超过20%。这其中大部分是老牌药企,表明传统药企正在积极转型创新。近四成的制药公司降低了研发投入。与2022年相比,2023年有更多生物医药公司减少了研发投入,更多公司在年报中提及了“降本增效”这一概念。到了2023年,50家最大的药品公司中有19家减少了研发支出。其中,四环医药、云顶新耀、绿叶制药、信达生物和和黄医药的研发支出同比减少了超过20%。根据各家企业的财务报告,生物医药公司减少研发开支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在宏观经济或行业融资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公司会控制研发开支以确保财务健康。战略调整:公司根据市场趋势、竞争环境或内部方向变化,重新调整研发重点,减少投入初期或风险高的项目,集中资源在成功率更高或商业潜力更大的项目上。项目阶段的变化:随着一些药物研发项目进入后期阶段,比如注册或商业化阶段,研发成本会自然减少。提高研发效率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流程,提高研发效率,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研发成果。资产购买与合作:通过购买或合作获取技术、药品或知识产权,药企可以减少在相关领域的研发支出。小结在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后,生物医药企业开始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企业选择继续加速推进项目管线,不断扩大业务规模,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另一些企业则开始放缓步伐,专注于内部管理的优化,调整项目管线,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选择了更加适合的发展道路,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迈向更为理性的市场发展。
Leqvio进入中国市场,价格提升改变市场认知

Leqvio进入中国市场,价格提升改变市场认知

长久以来,国内药品市场一直备受批评,支付能力不足。一方面,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商业保险覆盖不全;另一方面,个人支付能力不足。这两者共同造成了部分昂贵药物在国内市场难以立足。中国市场并非完全没有支付能力,这是客观事实。部分跨国大药厂的表现显示,价格较高甚至未纳入医保的药物在国内也有不错的销售。核心在于这一点。最近的一则例子是诺华公司推出的长效降脂药Leqvio。Leqvio在国内的售价为9988元/支,目前需要完全自费购买。按药物计算,患者在第一年需要注射3支,以后每年需要2支。根据计算,年度药物费用相当高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Leqvio的需求并不弱劲。据诺华公司一季度电话会议透露,国内每天新患者数量超出250人。这也超出了诺华的预期,因为按照他们最初设想,这样规模的新增患者数量可能需要等到加入医保后才能实现。这表明,根据第一季度的销售数据,Leqvio在国内的销售额可能达到将近30亿元。这将无疑改变市场的看法。1、机构“提升”随着以Leqvio为代表的药物进入市场,可以说填补了降脂药领域的一个短板。长久以来,他汀类药物是降低胆固醇的主力,创造了一个个引人注目的成功故事。比如,阿托伐他汀的年销售额曾高达136亿美元的峰值。然而,他汀类药物并非完美之选。大多数人只能容忍中等剂量的他汀治疗,并且单一药物疗法存在局限性。在临床实践中,也有一部分患者由于不良依从性或对药物的不耐受导致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坏胆固醇”)未能达标,因此急需一种长效且安全的降脂治疗方法。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前蛋白转化酶抑癌素9(PCSK9)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PCSK9在维持体内胆固醇水平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成为第三个与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的发现。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PCSK9的神秘面貌逐渐被揭示。PCSK9是导致LDL-C水平增高的罪魁祸首。LDL在血液中主要是通过与LDL受体(LDL-R)特异结合,然后将“坏胆固醇”融入细胞内,以在肝脏中被清除。PCSK9会和LDL受体结合,从而加速LDL的降解。LDL受体的缺失导致肝脏无法清除携带的LDL-C,导致人体内的"坏胆固醇"含量升高。机制明确后,针对PCSK9的药物研发思路也就变得清晰明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防止PCSK9与LDL受体结合,例如单克隆抗体;二是抑制PCSK9蛋白的表达或干扰PCSK9的分泌,比如siRNA、反义寡核苷酸、小分子抑制剂等。Leqvio是后者,是一种基因疗法,Leqvio通过基因静默的方式,直接阻止肝脏生成PCSK9蛋白,以实现长期疗效。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对该蛋白的药物显示出出色的减少血脂能力。一方面,在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能更进一步地“减少血脂”;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即便接受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仍无法达到LDL-C目标”或“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使用的患者”,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Leqvio也是如此。该药获得批准上市是基于关键的III期ORION-9、-10和-11临床研究结果,所有357位参与研究的ASCVD或HeFH患者在接受最大耐受剂量他汀时仍无法控制LDL-C水平。治疗17个月后的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Leqvio能够有效且持续地降低LDL-C水平高达52%,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正因此,Leqvio已成为他汀类药物的重要补充。在国内,Leqvio已被批准用于成人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包括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杂合子型)或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的治疗,指定适应症为饮食辅助疗法。这包括以下病况:对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无法达到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目标的患者,可以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或与他汀类药物及其他降脂疗法组合使用;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或禁忌的患者,可以单独使用Leqvio或与其他降脂疗法联合使用。Leqvio的热卖背后,不仅仅是产品机制的升级,还有价格的提升。价格升级作为siRNA治疗的一种,Leqvio的主要特点还在于持久:患者在前三个月接受两次注射后,只需每半年注射一次Leqvio,就能保持降脂效果。然而它的价格并不低廉。目前,这种治疗在国内的定价为每针9988元,如果患者选择全额自费,首年用药费用大约在3万元左右,后续治疗年份则约为2万元左右。这两种降脂药的价格差异巨大,远远超出了我们一般认知中的范围。就以阿托伐他汀10毫克的规格来说,集采中标的药品现在每片售价已降至0.10至0.20元之间,患者每个月的用药费用几乎不会超过15元;而进口原研药物立普妥的用药费用可能也只需大约千元。尽管Leqvio并非与他汀类药物直接竞争,但在具有相同治疗机制的药物中,仍存在价格较低的竞争对手:单抗类药物。确实,单抗类药物在遵从性方面存在一些劣势,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明显。安进的依洛尤单抗可应用于已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成年患者,也可用于治疗成年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合家族性和非家族性杂合子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的成年患者。药物有两个推荐剂量:每两周注射一次140毫克,或每月注射一次420毫克,根据患者对给药频率和每次注射剂量的偏好选择。换句话说,依洛尤单抗最长注射间隔可达1个月1次,与Leqvio半年1次相比,差距并不大。然而,就价格而言,二者却存在天壤之别。目前,国内上市的进口PCSK9单抗药物,包括阿利西尤单抗和依洛尤单抗,均选择了“以量换价”的策略。依洛狄单抗(每支140毫克)的售价为每支283元,阿力素狄单抗(每支75毫克)的售价为每支306元。降价后,阿力素狄单抗的月治疗成本为612元,而依洛狄单抗大约为567元。患者在自费处支付15%的情况下,实际负担并不重。尽管如此,Leqvio仍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对于国内药品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需引起关注的市场现象。3、Leqvio公司的启示Leqvio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让人十分期待。根据目前的患者增长态势来看,预计其在国内的销售额将达到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新患者数量的明显增加将大幅提升Leqvio的销售额。根据诺华的电话会议透露,Leqvio每天新增的患者超过250人。按照这个增长速度,若能保持至年底, Leqvio 在中国的新增销售额可能接近30亿元。另外,累积效应对影响也绝不可忽略。Leqvio需要持续用药治疗,患者每年需接受两次注射。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和患者数量逐渐增加,Leqvio的销售额将稳步上升,保持在极高水平。更加重要的是,Leqvio还有一个强大的增长推动力——医保谈判。若Leqvio能够以合理价格被收录进医保目录,那么它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速度可能会更进一步加快。毕竟,根据电话会议的信息,目前的销售速度已经达到了诺华预期在医保收录后的水平。Leqvio的成功无疑给国内药品市场带来了重要启示。长期以来,国内药品市场一直受限于支付能力的问题。总体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困扰。但是海外药企的成功也一次次向市场表明,支付能力并非无法突破的障碍。至少有一部分人群有足够高的支付能力。这些群体可以支撑销售额不错的创新药的市场需求。前提是药企必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药物。Leqvio的成功进入中国市场不仅助力诺华创造新的增长点,同时也为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新的道路和方向。
达冕生物与华兰生物联手打造针对RSV的mRNA疫苗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

达冕生物与华兰生物联手打造针对RSV的mRNA疫苗在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

最近,Sirnaomics宣布其一家非控股子公司RNAimmune,Inc.(达冕生物)与华兰生物疫苗股份有限公司(华兰生物)达成了战略合作。该合作旨在促进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mRNA疫苗RV-1770在中国的临床开发和商业化。RV-1770是一款mRNA疫苗,使用专有脂质纳米颗粒配方,旨在预防成年人感染RSV病毒。该RSV mRNA疫苗采用最新分离的RSV临床毒株序列,并采用了特殊AI增强序列的设计框架,具有创新性。RV-1770在临床前的小鼠模型研究中表现出对RSVA的A亚型和B亚型病毒株同时产生免疫反应和中和作用,并且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RV-1770的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于2023年12月15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达冕生物通过此合作协议,授权华兰生物在中国独家开发和商业化RV-1770。两家公司对于本次战略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并已开始着手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双方将共同努力以推动RV-1770在中国的成功开发和商业化。随着mRNA疫苗的研发和商业化进展,双方预期在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取得更多的进展。通过这次合作,达冕生物将得到华兰生物提供的预付款、里程碑支付和销售提成,而华兰生物将承担在中国进行临床研究、产业化和商业化拓展的责任。RSV是触发肺炎和支气管炎住院的主要原因,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重大的疾病和社会经济负担。易感染的人群包括早产婴儿、患有慢性肺部疾病的儿童、年长者和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达冕的RSV mRNA疫苗旨在利用mRNA技术应对这一医疗需求的缺口。
舒沃哲®填补NSCLC治疗空白!被CSCO指南一级推荐

舒沃哲®填补NSCLC治疗空白!被CSCO指南一级推荐

2024年4月26日至27日,在CSCO诊疗指南中,迪哲医药自主研发的两种创新药物——舒沃哲®(通用名:舒沃替尼片)和戈利昔替尼被同时列入指南推荐使用的药物。舒沃哲®荣获《2024年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一级推荐,是该指南中针对治疗经过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20号外显子插入(exon20ins)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唯一一级推荐方案。戈利昔替尼首次被《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4版)》Ⅱ级推荐,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r/r)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舒沃哲®是目前全球唯一获批且可获取的靶向EGFRexon20ins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去年,该药在中国首次上市,填补了该领域长达20年的临床空白。最近,舒沃哲®被纳入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成为该领域二线/后线治疗的一部分。这表明国内肺癌专家们高度认可舒沃哲®“高效低毒”临床治疗的价值。这次推荐基于舒沃哲®中国注册临床研究“悟空6”(WU-KONG6)进行。该研究的结果曾在202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做口头报告,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TheLancetRespiratoryMedicine,IF:76.2)上,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基于这项研究成果,舒沃哲®获得优先审批并在国内上市,成为EGFRexon20ins突变型NSCLC二/后线治疗的标准治疗方法。戈利昔替尼是全球首个、唯一一种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专门用于治疗PTCL,开创了全球首个通过靶向JAK/STAT通路治疗PTCL的独特机制。根据全球多中心注册临床研究(JACKPOT8 PartB)的数据,戈利昔替尼单药治疗r/rPTCL的ORR达到44.3%,完全缓解率(CR)为23.9%,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长达20.7个月,远远优于现有疗法近两倍。基于这些研究成果,戈利昔替尼被CSCO指南推荐,并将在2023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进行口头报告,并同时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Lancet Oncology,IF:54.4)。目前,戈利昔替尼已经取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颁发的“快速通道认定”。同时,它的新药上市申请已经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受理,并进入了优先审评程序,预计能够尽快为中国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健康知道

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找药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40210号 网站地图
互联网药品服务资格证:(粤)-非经营性-2021-0532
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温馨提示:找药网所包含的说明书及药品知识仅供患者参考,服药细节请以当地医生建议为准,平台不提供任何医学建议。